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格兰旧济贫法制度经过三个世纪的不断变化,到18世纪逐渐成为一种有别于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济贫法制度。之前其忽视劳动救济,济贫法管理中长老会的较大影响,救济资金来源的复杂性以及济贫税征收和使用的有限性,既是苏格兰旧济贫法制度的显著特征,也成为苏格兰旧济贫法制度与英格兰和威尔士的重要差别所在。  相似文献   

2.
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以及圈地运动的进一步展开,英国社会的失业与贫困问题越发严重。斯宾汉姆制度非但未能有效应对英国社会的贫困问题,反而导致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现行济贫法制度成为英国社会舆论批评的焦点。英国皇家济贫法委员会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报告,为英国济贫法制度改革奠定了基础。新济贫法的颁布实施成为英国从传统的济贫院外救济转变为济贫院内救济的重要转折点。与此同时,英国全国范围内爆发的反新济贫法运动与宪章运动结合在一起,对英国新济贫法制度的实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丁建定 《东岳论丛》2012,(8):97-100
英国的济贫法制度具有重要的政治功能,济贫法制度的建立和实施,确立了英国民族国家及政府的合法性地位,逐步扩大了英国公民享有社会救济的权力,强化了英国政府的社会控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英国地方政府的权力.济贫法制度不仅是一项社会救济制度,同时也是近代英国史上一种重要的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4.
经济学理论界通常认为,古典经济学家们是主张自由主义的,这也是早期资本主义兴起时经济领域的主要指导思想。但在英国工业革命后期随着原始积累的加强,济贫法改革有了必要性,而这个改革必须在政府的干预下来进行。在这个问题上,古典经济学家恰巧也是支持政府干预的,这与其主张的政府不干预经济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是相左的,这就是对其自由主义的另类解释。  相似文献   

5.
路德新教的济贫改革是16世纪早期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路德和新教改革家们将济贫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来对待,并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就将新教济贫理论付诸实践,新教唯信得救的济贫观取代了天主教神恩得救的传统济贫观,世俗化、理性化和制度化的济贫机构在德意志地区逐步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6.
两宋时期封建政府重视社会的济贫与助困事业,建立有福田院、居养院、安济坊、养济院、漏泽园等官办济助机构,用以救济和帮助那些生活困苦、无路可走的贫民百姓.宋代的这些济贫与助困措施,不仅在当时社会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果,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自中国农村低保制度全面实施以来,已经实现制度覆盖,由于各省市财政对农村低保救助力度强弱差异,导致了对农村低保对象的救助程度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差异性.但这种差异性受很多因素如价格指数等经济指标的影响,存在着不可比性.笔者通过引入生活救助系数和农村低保救助力度系数来消除这种横向的差异性,从不同的视角对中国现行农村低保制度的济贫效果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8.
民生问题是政党执政和国家治理的关键所在.近代以来,英国执政党及其民生政策和理论,有长期的历史实践和经验教训,现象复杂,核心在于资本的利润追求与百姓的柴米油盐之间社会利益关系的相对平衡.从政党执政的角度切入,英国民生问题中有两大基本关系,一是政府与百姓的关系,属政治目的,是大局;二是实施措施如国家干预与市场机制的关系,属手段.从济贫法的产生到福利国家的建立,英国最终形成了国家主导型的社会保障体系,实为防止民生问题恶化失控而危及资本统治.不懂得"与民让利"的资本是不懂得生存的资本.由此,英国各大政党的执政历史,也是为了维护资本的根本权益而维持民生底线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贫富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生活离不开物质生活资料。在今天,物质财富仍然是难以替代的超强力量。只要私有制存在,世界上国与国、人与人之间就不可能有平等占有财富的大同。现在贫富差距扩大是世界性现象,高科技产业和经济全球化使财富积聚更便利。中国现在不是富人太多太大,而是富人太少太小,需要有更多更富的富人。富人是社会财富的代表,需要他们给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给国家提供更多的财政收入。解决贫富差距扩大问题的重点应放在问贫济贫上,加快构建公共财政框架,让穷人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10.
在18世纪不列颠帝国正式形成并在世界范围内展开扩张的时代,苏格兰人通过效劳国家对外战争、到殖民地定居、开展殖民贸易等方式全面参与了帝国扩张事业.该过程不仅使16-17世纪英格兰人发展起来的殖民帝国得以巩固和扩大,而且对解决18世纪不列颠本土的政治矛盾和社会问题、缩小苏格兰与英格兰的经济社会差距、提升不列颠国家的综合国力、培养苏格兰人的不列颠认同起到了积极功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