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东西方神话的发展从源头上就具有差异性,在被重述的当代,也因为文化背景、时代潮流以及作家的性别立场、创作理念的差异而各具特色.如果说西方"重述神话"的参与者表现的是对"过去历史"的改造与重建,那么,中国的作家们更多的是体现了一种对历史记忆的依赖.本文试以文学文本中的"女性形象"为例,探究中西思维的差异性,及其对作家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托尼·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和谭恩美的《接骨师之女》是美国当代族裔文学的代表力作,二者都在现实矛盾的激发下以记忆重述过去、重构历史。然而,由于记忆的社会框架相异,两部小说在记忆书写中具有叙述记忆的体裁、存储记忆的媒介和传播记忆的载体等方面的形式差异,进而体现作为记忆媒介的文学作品所具有的不同功能。各族裔作家正是通过策略地书写个体和族裔相异的记忆,解构美国整一的、同质的主流历史话语,表达族裔群体不同的、多样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诉求。  相似文献   

3.
刘亚秋 《学术月刊》2023,(6):125-139
口述与文字在传统史观中是一个对张的存在。口述史料由于其不稳定性等特征,相比于传统档案一直处于较为边缘的地位。不过,口述史具有独特的优势,例如凸显了人的生命性和主体性特征。但口述史料也有局限性,从口述到文字的视角转换,人类的存储记忆变得丰富起来,人性培育的文化存储空间扩大。扬·阿斯曼认为人类留存的文字符号是探究文化深层意识的主流方法,大部分“真相”留存于以文字等符号为载体的文化记忆中,主要功能是给社会提供基本价值。转向文字的记忆研究路径,除了弥补口述史方法的局限外,还在于帮助我们应对变动不居的社会,通过探索历史的深处,寻求文化发展的动力,这是文化记忆研究的建设意义。  相似文献   

4.
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这个严肃的命题迫使我们不得不全面反思文学艺术的合法性:文学何以会长存下去?又是什么事件致使文学走向了"终结"?由当前"艺术终结"研究的缺陷入手,以文学记忆的视角对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进行解读,可以发现存在的"真理"才是支配文学得以长存的内在隐密的结构,而主体在欲望的社会中处于"失忆"的情况下,即记忆危机的出现会加速艺术走向危机甚而"终结".从生存哲学角度上讲,记忆的危机就是一种生存性危机.可见,解决好"艺术终结"这个问题的一个理想路径就是要认真做好文学记忆研究,即从生存美学的视角来对文学记忆进行深度阐释,从当前时代精神状况来探讨从事这项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余松 《学术探索》2001,(3):67-69
诗歌语言是典型的能指优势符号.突出能指,塑造能指,追求能指与所指的相互转化,使抽象的符号存在成为具有形式性与结构性的感性存在,理应成为诗歌语言的创作目标.  相似文献   

6.
王亚平  徐刚 《天府新论》2008,(5):126-130
历史总是被不断重述,每个时代都依据掌握话语权力的集团的利益写作"客观的"历史,以至于"历史事实"这一概念不断遭受质疑.在对五四话语的历史分析中,"表述"这个概念揭示了不同意识形态背景对五四"历史意义"的缔造,由此彰显"重述五四"与"当代文学"发生的复杂线索:在五四一代人的论述中,五四的性质和领导权不言而喻是属于资产阶级的;在20年代革命文学,30年代左翼文学的历史叙述中,五四新文化运动尽管被指认为腐朽、没落的文学形态,但作为左翼文学的"驱魔"对象,仍被视为资本主义性质;到了40年代的"延安文学","五四"则被叙述为"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重述"后的"五四"使得革命话语中的"当代文学"得以发生并得到合法性论证.  相似文献   

7.
以现代语言学能指与所指的学理关系为思考平台,讨论庄子关于概念("名"或"言")和与之对应的事物("实"或"意"),亦即能指与所指相对存在的问题,既能考量庄子思想的有效性,也能实证西方理论的有限性。在庄子那里,在能指与所指的关系链中,能指与所指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所指在能指的下方悄悄滑变,形成"漂浮的能指"。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成为在滑动的能指中不断寻找所指意义的问题。正是由于语言的这种不确实性,不停地言说着的主体就是一个不知所云的主体。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文学有关城市夜禁的记忆是一个极有意味、颇堪探究的文学表征标本.夜禁,又名宵禁、禁夜,是官方禁止一般人夜间在外活动的制度.夜禁在历史上经历了一个由张变弛的演变过程,文学的夜禁记忆与历史文本是相合的.公共生活时空的膨胀规定了文学记忆从雅赡向轻艳的风格转变.文学的城市夜禁记忆表达了对松弹、废弛的向往、追求和偏好,对严禁的敏感、恐惧.同时也是对身体欲望的时空分配,以及夜禁想像共同体的话语生产的一个有效表征.  相似文献   

9.
人类的记忆行为至关重要,它建构文化,承载历史,塑造个人.文章借助记忆理论探讨了文学与记忆的亲缘关系,指出在用文字建构的艺术王国里,文学与记忆并肩而行,作家用文本书写和传承记忆,又用记忆来丰富和深化文本.在对传统与信仰的坚守中,文学与记忆形成了最坚固的联盟.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人类学研究领域对历史文化书写的绝对客观性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和讨论,认为在当下对族群历史进行实证研究时,不能忽略了历史书写中存在的可选择性和主观性。集体记忆作为人类群体的普遍性经验,是指导集体行为的内在动力。对族群集体记忆的把握,是了解人在创造历史过程中如何使用内部观念的重要途径。借助对特殊文化符号的分析,如对彝族服饰上的虎纹图案的解读,可窥见集体记忆对族群历史文化的补充作用,即可通过对被赋予了集体记忆的文化符号的阐释,发现指导族群历史建构与发展的内部经验及其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美国诗人伊丽莎白·毕晓普的作品质朴无华,寓意深刻,常让读者苦于理解其中的深意。《六节诗》即为这样一篇佳作。全诗拉开记忆的长焦,对童年进行了碎片式的回忆,并在诗文最后借孩子之手勾勒出谜一样的画境,给予全诗一个开放性结尾。在此,运用法国当代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家拉康"滑动的能指"理论来解读《六节诗》中精巧的结构,以及"房子"与"泪水"的象征意义。诗人运用六节诗独特的结构,使六个尾词在全诗反复出现,好似滑动的能指从链环的一边滑向另一边,将六种事物绵密地交织在一起。在不断的重复和替换中,代表记忆碎片的"房子"与"泪水"晕染出一种挥之不去的忧伤,隐约指明没有父母的关爱对诗人所造成的永远的缺失。  相似文献   

12.
个体记忆何以可能:建构论之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里峰 《江海学刊》2012,(4):171-176
由于集体记忆/社会记忆研究的兴起和"建构论"话语霸权的形成,个体记忆的自主性乃至可能性成了一个需要论辩的问题。记忆的真正主体只能是个人,集体记忆则是一个隐喻的概念,须以个体记忆为载体方能存在和传承。集体记忆抹杀了记忆鲜活、质感、多元的本真特质,需要个体记忆来进行平衡。借助个体记忆及其负载的情感和意义,普通人可以对集体记忆、公共记忆进行"微抵制",获得"微自由"。记忆研究应该超越"建构论"的束缚,致力于寻绎、理解、阐释记忆之于不同群体和个人的多元意义及其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3.
在高度符号化的时代,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崇高精神的传播需要依靠具体符号的表征即红色符号来完成。基于红色文化史实的红色符号,是促进红色文化有效传播的载体,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史的凝练表达,更具有国家意识形态与革命符号属性。从符号学角度对红色符号进行理论阐释,可以明确红色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红色符号依靠“能指”表征红色精神,唤醒红色记忆;借助科学技术形成红色拟象,创设出虚拟的红色革命情景引发情感共振;以介体的形式发挥作用,传达社会价值导向。红色符号融入日常生活中,在浸润式思政教学、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以及红色文创产业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刘再雄 《云梦学刊》2002,23(6):119-120
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是否存在理据性一直以来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从分析英语词汇层面的理据性入手来探索语言符号的可分析性,可以见出,英语词汇层面存在着高度的拟音,形态和语义理据,语言理据是辩识或诠释语言符号意义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心灵的集体化:陕北骥村农业合作化的女性记忆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以一个村庄中女性口述的集体化经历、感受和记忆为主要分析对象 ,讨论了女性记忆的内容和特点以及宏大的社会工程对女性生存状态与精神状态的重新建构。女性在承受生命中巨大的苦难的同时所感觉到的精神快乐正是建立在既是认识又是“误识”基础上的“符号权力”治理功效的体现。她们的记忆和讲述为理解和洞悉农村日常生活中的国家治理模式和国家—社会关系开辟了重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英语学习的困难之处,在于从汉语思维到英语思维的转化.依据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构成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在每一种语言中都是不同的.能指的不同是明显的,而所指的不同则往往不为人们所理解,所指在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正是外语学习中的难点.英语学习的过程,就是从汉语思维到英语思维的转化过程,也就是学会用英语能指与所指所构成的语言符号进行思维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民间信仰是民众的基本信仰形式,它存在于民众的生产生活中,是一种习惯-记忆。它通过仪式、家庭教育和文本一代代地传承。每一代民众都通过集体记忆对民间信仰重新建构,这种建构一方面继承传统,但又因具体时代环境而有自己的特点。对仪式的象征研究,是利用集体记忆理论研究民间信仰的重要途径。通过寻找象征物、确定象征符号所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及其含义以研究仪式如何表征和阐释民间信仰,是集体记忆研究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8.
在<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鲍德里亚批判了马克思的经济拜物教理论,他认为,马克思商品拜物教只是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对"交换价值"的崇拜,而无法面对在今天居统治地位的能指拜物教.今天真正支配和奴役人和物的是符号,而在符号系统中,真正起支配作用的不是所指,而是空无的能指.意识形态真正统治和支配人的地方不是异化了的上层建筑观念,而是无处不在的结构性能指符号编码.  相似文献   

19.
在整个20世纪,社会记忆研究依然与无意识记忆(unconsciousmemory)和超常记忆(spura-humanmemory)研究同义(或许内化了,但却是以自我遗忘的方式)。以主体为中心的记忆运用了无意识记忆和超常记忆的机制,但这种机制不受以主体为中心的记忆的控制。记忆的稳定性和源于记忆的社会层面的对个人认同的潜在瓦解,在柏格森的哲学思想、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著作、普鲁斯特的自传体文学中,  相似文献   

20.
蔡郎与 《社会科学家》2006,(Z1):213-214
本文通过运用语言学中有关符号学的原理解读民俗符号.从符号学观点看,民俗具有显明的符号功能,它以鲜活的形式承载着大量的人类文化信息.本文分成四大部分展开,首先谈语言学中符号学的相关理论然后再谈符号学观照下的民俗文化,接着细化到民俗符号的能指和所指.最后由于民俗符号十分丰富复杂,所以选择了一个婚俗中筷子的例子进行分析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