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虚拟生活作为以互联网为中介的人类全新的生活方式,不但没有消除信用失范现象,而且还放大了现实生活中的诸种失信行为。诸多失信行为不断冲击着互联网,严重干扰了人们的虚拟生活并影响着人们的现实生存。“虚拟生活”良好信用关系的产生与维系,有赖于完善网络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有赖于加强网络管理和公共信息建设以及提高网民德性和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2.
论虚拟条件下主体的生存方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现代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和框架 ,人们以虚拟方式在其中展开活动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体系 ,可以称为虚拟社会。虚拟社会的生成 ,改变了社会的结构 ,使社会分化为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 ,社会主体生存也随之分化为现实生存和虚拟生存。以虚拟性、模糊性、全球性、裂变性为特点的虚拟生存是与现实生存根本区别的社会主体的一种存在方式 ,这种存在方式带来了人类生存中虚拟生存与现实生存、理想化生存与世俗化生存、全球生存与民族生存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孙亮 《学术研究》2022,(1):34-40
"现实抽象"这一概念经过漫长而复杂的流传过程,不仅成为西方左翼批判话语的"基础概念",也最能够体现其运思方式。从西美尔开始,经过索恩-雷特尔、阿多诺以及新马克思阅读学派,一直到洛茨等人,"现实抽象"实质上的理论任务要么是"再康德化马克思",要么是对康德的再马克思化。但是,基于康德的认识论结构,我们将看到,在此类"现实抽象"的理解中,是以黑格尔的方式对康德进行解读,这终究陷入了一种"俯视"的思维之中。当人们转而认真审理康德对认识前提与存在前提的区分时,从交换再深入到特定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考察方式则成为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内在要求,这将使得我们看到主体行动与客观结构契合的真实原因。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不仅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也扩大了人们的交往范围,催生了虚拟交往这种交往方式.虚拟交往作为与现实交往相区别的一种新型交往方式,本质特征在于交往主体的隐匿化和虚拟化,从而为人们超越现实生活中的诸多限制,进行平等、自由的交往活动,毫无矫饰地展现自我、获取多样的生命体验和经验提供了可能,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民主化进程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两宋道流将道教文化与民间口诀歌谣结合产生的歌诀作为师徒传道、后辈释道、同辈论道的酬唱载体,丰富了酬唱的话语和形态;道流是极具想象力和灵异能力的群体,他们创撰的故事性众仙真唱和,其过程仪式与方式既是对现实世界唱和的模仿,又是富有创造性趣味性的虚拟唱和,点缀了两宋日益理性化的唱和世界;道流之间的赠答联句,在保留传统"仙真化"的同时,更展示出道流生活与形象日渐俗世化、现实化的一面,在交际对话间再现了两宋道流较为真实的生存与生活状态,而且显现出他们的方外个性、才能与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6.
胡塞尔晚年提出的"生活世界"观念是现象学自身理论发展与传统西方哲学危机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以"本质直观"和"意义构成"回应传统西方哲学的困境;海德格尔的"在世之在"以"生存"指引人在世界中存在的本真问题,这种回应和追问是对生存困境的反思,也是对生命的本质关怀。道家哲学是面向"生活"的哲学,其主旨在于探寻生活境遇的几微,回归生命的自然朴真。因而在探究生活世界及生存境遇问题上,现象学思维与道家哲学有共同理论旨趣。  相似文献   

7.
元宇宙虚拟空间是包围物理现实与虚拟媒介的共延空间,元宇宙超越并融合现实世界,营造“共感—真实”效果。元宇宙通过媒介为介入数字叙事的人们提供“共感”体验,在这场体验中,元宇宙为“真实”提供了一个虚拟场域,受众事实性的真实情绪感知与身体体验又削弱了虚拟场域的边界感。最终,元宇宙传递的符号意义被接收者整合,受众携带当下的感知,主动“弥合”或“悬搁”现实和虚幻之间的距离,自主地“沉浸”于元宇宙空间;又在与人的共处中,真实地保留了经验世界中感官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8.
"虚拟实在"的价值考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信息技术,特别是虚拟技术的运用,虚拟实在的出现与日益普及,正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改变着人的生存与活动空间,改变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方式,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社会价值观念、价值秩序发生变化.但同时,虚拟实在也模糊了虚拟与真实的界限,突显了虚拟与真实的矛盾,导致了人际交往的异化和既有社会秩序的危机.而且,在虚拟社会中,如何建构具有虚拟社会特色的价值规范,如何重建新的价值秩序,都是亟待研究解决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9.
论虚拟社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虚拟社会是人们在计算机网络中展开活动 ,相互作用形成的社会关系体系。虚拟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 ,改变了社会结构 ,形成了与现实社会并存的社会存在的新形式 ;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和活动方式 ,形成了人类的虚拟生活方式 ;改变了人类思维的社会基础 ,形成了人类的虚拟思维方式。使虚拟化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为社会哲学提供了重大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0.
隐选文化对庄子哲学有直接的影响.隐士是隐逸文化中的主体,庄子生活的战国以前,中国有大量的隐士.庄子从这些隐士身上,看到了隐的方式在人的社会存在中极其重要的现实意叉,把它拿来作为人处于生存困境时的一种调剂,是极其有用、有效的方式,所以,他把隐的方式由身隐转到心隐上来,这样就使隐士的精神特质,能为普通人所实践,把隐士这种独特的生存方式,借来作为尘世中人调合个人与现实矛盾的一种中和、有效的办法,用以疗救和缓解人们精神和心灵的痛苦,从而使"心隐"成为他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客观而言,网络技术带来了人的"虚拟生存",由此又引起了人们现实生活状况的全面改观;理论而言,虚拟生存的深层次影响则是哲学视域中当代人的生存方式及走向问题的凸现。马克思关于人的生存方式思想,对互联网时代人的"虚拟生存"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有助于构建当下人"虚实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12.
寻根究底的超越本性驱使人们不断寻找现实存在的根基,引发哲学对于"存在"本质的探讨,开启了哲学追寻本体论的漫长征程.西方哲学自诞生起,就开始了对终极存在的探索.然而,超越性的理性思维逐渐将人们带入了忘我之境,构建了脱离人和人的现实生活的实体本体论,超越本性丧失了原始的"生活"根基,传统哲学最终陷入自我封闭的魔咒中无法自拔.马克思则回到现实生活世界中,以人的感性生存活动为人的存在根据,以人的现实生命为思想主题,以人的生命价值和生存意义为终极关怀,将具有开放性、生成性、未来指向性的"生活"概念上升到本体论的境遇中,阐发了"生活"作为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可能性,实现了本体论的革命性转向.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哲学研究,需要直面市场化体制实践中社会利益冲突所带来的"变化了的总体"和"差异化现实",着眼于实现具有时代高度的"历史性"和"精神性"相统一的新突破。一方面,需要对由马克思哲学指导下的当代中国社会实践的复杂特质,以及在这种实践中所生成的诸多"观念"本身,作出属于马克思哲学意义上的价值理念确认与剖解;另一方面,这同时意味着需要诉诸"明心见性"的修行功夫,明确当代实践中进而文化公共性逻辑生成过程中,民众在一定程度上所面临的窘迫的真实、真切的生存与生活难题,坚定地以社会公共价值优位和人民群众利益本位的立场,校正马克思哲学"真现实化"的合法化路径,最终形成并确立自己的独特立场、境界、理论品质、个性化的新的叙事方式和话语表达方式,实现中华民族优良心性秩序生成过程中的"实践自足"、"理论圆融"与"文化自性"。  相似文献   

14.
《东岳论丛》2016,(9):59-64
《资本论》不仅是关于"资本"的"资本论",而且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存在论。《资本论》之所以能够超越国民经济学的理论局限,内在地澄清资本主义的经济运作机制,正是因为它切中了现代人真实的生存境遇:"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现代社会依托资本这个"物"解构了传统的价值整体主义而强调个人自由,但由于它所理解的人仅仅是"孤立的个人",所以它不仅没有使得个体获得应有的尊严和价值,反而促使个体由于失去"最高价值"的支撑而陷入价值虚无主义的深渊之中。这就是现代性的价值个体主义的深层困境。《资本论》触及到了现代人这一价值困境的现实根源——资本,所以它最终破解了资产阶级自由观的幻象,为现代人的未来指明了实现的出路。  相似文献   

15.
东北民俗喜剧中的"傻子"形象运用个性化和反常化等方式制造艺术与生活的距离,激发了人们新的审美期待;它的游戏与狂欢特征满足了人们追求自由的需要;其自嘲品格也唤醒了当代人对自我存在的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16.
游走与沉溺:"网络成瘾"的异化生存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哲学的视角思考"网络成瘾"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认为应当以人道主义为主要理论根据,界定网络成瘾的概念,探究其本质,阐明其机理,并揭示其危害.社会现实是成瘾的"真正根源",虚拟化的快感原则是成瘾的"内在机理".成瘾个体既不拥有一个真实的世界,又不拥有一个真实的自我,可能会丧失正常的情感、人格和道德观念.从根本上说,网络成瘾是一种异化的生存方式:人的生存在其根基处的价值秩序和规范关系(目的-手段关系)被颠倒了,人的自主活动、现实生存本身仅仅沦为了生产虚拟快感的手段、资料和能源.如果不加诸有效的遏制和引导措施,网络成瘾将会给人类生存带来甚为严重的危害.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文学观,确立于对民族、民众与知识者自我的生存境遇"三位一体"的体验之中,他确立了改变这三者生存困境的精神动力,这就是他的"梦",即焕发人本有的"天性"以"立人":一方面,鲁迅的"梦"与民族、民众的生存境遇又存在着巨大反差,他愈是要缩短自我与群体(民族、民众)之间的距离,就愈加感到这种距离的不可逾越,<彷徨>较之<呐喊>对民众生存困境的审视,消解"梦"与"境遇"的对立,在对"境遇"的表现中深化并强化了他在自我生存困境中孤独个体存在的体验;但另一方面,<彷徨>并非真正放弃了对与"境遇"对立性萌生的"梦"即对人的"天性"的追寻,这"天性"中不仅有"诚"与"爱",更有"憎"与"复仇",后者较之前者,同样为鲁迅的现实生存困境所逼发,更切近他思想性格的个性特征,显现了他的"梦"与"境遇"在对立中更深层次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网络是当代人不得不面对的新的生存境遇.虚拟与真实共在,造成了一种交互场景的生存状况.本文立足网络社会的多元交互主体平台,力图从公共性的价值理想视角出发,试图建构出一种网络多元生存空间,这是一种人按照网络虚拟共同体所引导的正确的价值存在方式来实现自己、创造自己的情景,在其中人们能够超越个体私人理性的"所指",达到社会公共理性的"能指".  相似文献   

19.
人类社会生活正在被信息技术所改造,这是一个既令人兴奋而又令人忧虑的时代。作为社会行动载体的"虚拟技术",在不断提升自己的过程中更新着人们的社交网络,影响着人们的媒介化生活方式。处于"移动浪潮"阶段的"网民社会",存在着许多虚拟生存问题,面临各种技术社会的危机和挑战。只有了解和正视了人类虚拟社会生活的现状和前景,才能更好地预测和把握当代社会的本质及走向。  相似文献   

20.
物与物化及其批判是解读《共产党宣言》的重要视角。《宣言》中蕴含着丰富的物化批判思想,值得深入挖掘和剖析。当前,交换价值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社会交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物化倾向使价值观建设面临拜金化、虚无化等诸多困局。对《共产党宣言》物化批判思想进行剖析,就是要努力冲破物化境遇的束缚,以"现实的个人"为出发点,构建真实共同体,在思想领域凝心聚力,回归真实生活世界,由此矫正存在的价值观偏差,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事业凝聚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