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圣经》是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经籍,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一部文集,是一座最有魅力的文化宝库。《旧约圣经》这部历史书具有鲜明的叙事色彩,是记录古代犹太人历史的伟大书卷。它是一部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把女性降低到从属于男性的地位,她们生活于父权社会中,受父权与夫权的支配,在宗教生活中被视为不洁净的人。《旧约圣经》中所包含的女性观,成为基督教女性观的主要思想渊源之一。《圣经》对于西方女性观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西方妇女的解放应首先破除《圣经》思想的束缚。  相似文献   

2.
性别歧视(sexism)是一种以性别为基础的歧视现象,近年来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普遍关注,尤其是从事妇女问题研究的学者们辛勤耕耘,开拓了妇女研究的先河,妇女在社会、经济、家庭及个体等各个领域方面的发展使妇女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笔者拟以《圣经》、《水浒》为例,剖析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探讨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3.
传统宗教观认为,女性处于附属的地位。《圣经》从人类社会的起源上就把女性放在了第二性的位置。在基督教的宗教仪式上,《圣经》把女性放在比男人低下的地位。《圣经》对于妇女的言行作了规范,把女性放在了服从、顺从男性的地位。基督教在律法上把妇女放在了从属的地位,使女性成为男性及其家族的附属品和传宗接代的工具。但女性主义者认为,圣经中上帝对女性与男性是一视同仁的。女性与男性有平等的地位,上帝赋予他们在管理世界中担负共同的责任。在家庭生活中,妇女所承担的责任非常重要。在家庭之外,女性在她们所处的民族社会中,同样巾帼不让须眉。我们认为,无论男女,都是上帝的子民,各有各的优点。尤其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的各种优势更多地在社会中体现出来,“妇女能顶半边天”。女性应挖掘自身的潜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拥有自己的幸福之路。  相似文献   

4.
基督教在英、美等西方国家根深蒂固,它对西方国家的政治、文化、哲学、文学,对西方人的性格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渗透到西方国家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成为西方文明的主要支柱。对于学习英语,学习外国文学的人来说,对基督教有一定的了解,具备一些基督教常识,是很有必要的。它能帮助我们对英语语言,对外国文学的理解更深入一些;鉴赏力更强一些,而且在浩如烟海的外国文学作品中,来自基督教经典著作《圣经》的题材、故事和典故占有很大的比重。西方文学和西方语言无处不打上它的烙印。许多优秀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纷纷从《圣经》中汲取营养,都受到《圣经》文体的影响,创造出丰富多采的人间杰作,例莎士比亚在其154首十四行诗中引用或化用《圣经》典故的地方就有14处之多。《圣经》对英语的影响,对英语的发展更是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英语中不少词汇、短语、谚语、格言、典故等来自《圣经》。如果不对《圣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无疑会对西方文学作品中的许多象征手法和深蕴意义茫然无知,对英语语言的研究也难以深入。  相似文献   

5.
《圣经》作为基督教的神圣经典,对西方人的心灵、精神与情感的塑造产生过巨大作用,其中也包含了对西方社会传统中法律认知理念形成的作用。法律在《圣经》中不仅是可敬、可畏的,也是可亲、慈爱的。《圣经》所塑造的独特的法律性格与形象,曾深刻影响了西方社会与文化对法律的态度、观念、信仰、情感等认知状态与认知心理。  相似文献   

6.
《圣经》告诉人们:夏娃把亚当引入歧途,偷尝了禁果,上帝在震怒之下惩罚了妇女,警告夏娃说:“我必极大地添加你的痛苦,你的愿望当符合你夫的愿望,而他必须支配你”。西方女性的从属形象及性别观就这样由塑造其文明的基督教确定了,这不仅体现在政治、社会、经济、家庭等各个方面,也被吸纳入西方的语言文化,就象《圣经》中的英语children是指所有的人一样,man一词最初也囊括了整个人类──男性和女性,在英语的发展中,大量的词汇反映出男性色彩,如mankind(人类),manpower(人力),primitiveman(原始人),Englighman(英国…  相似文献   

7.
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在其长篇小说《殿堂》中塑造了一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黑人知识女性形象,虚拟出现实社会不可能存在的黑人女性的殿堂。美国黑人妇女从来没有真正享受过和白人,甚至和黑人男性平等的教育权。其原因主要有四:奴隶制规定了女性奴隶的工具属性,种族主义歧视,性别主义歧视,黑人女性麻木灵魂的自我放逐。  相似文献   

8.
近几十年来,中外学者对《圣经》文学性的研究,牢固确立了《圣经》的文学经典地位."圣经文学研究"历经研究"圣经中的文学",到解析"作为文学的圣经",内涵渐趋丰富.本文探讨了西方文学、中国文学与《圣经》内在而深刻的联系,揭示了《圣经》基督教对西方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艾丽斯·沃克的《紫色》采用书信叙事文体,揭示了黑人妇女受到双重歧视(性别和种族)这个至今仍存在于美国的社会问题。沃克提出的"妇女主义",体现了黑人女性的理想生存状态,其所包含的自立、宽容精神,为两性和谐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圣经》是在全球范围流传最广 ,印数最多的一本书 ,它对整个西方乃至世界的影响渗透到文学、艺术和日常生活各个领域。要研究外国文学就不能不研究《圣经》。在《圣经》中有许多神话和传说 ,也有许多重复和相互矛盾的地方。本文以《圣经》中《创世记》为结点 ,比较了其叙述矛盾之处 ,并试图解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1.
《圣经》是西方传统文化的重要典籍之一,作为世界范围内圣经翻译分支的圣经汉译活动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任东升的专著《圣经汉译文化研究》体现出强烈的跨文化意识,该书把圣经汉译活动放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加以考察,进行跨学科、多方位、多角度的学术透视,自成系统,多有洞见,具有相当的原创性和一定的权威性。本文认为翻译的长远目标在于差异被理解,而不是要消灭差异;经典翻译者和研究者不仅需要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有强烈的跨文化意识,在文化互动中寻找契合点。  相似文献   

12.
《圣经》是西方文明的基础,它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文明的方方面面.霍桑出生于一个资深的清教徒家庭,基督教文化也毫不例外地对他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因此,霍桑在他的作品中有意识地将大量的《圣经》原型、典故"移植"到他的作品中来.  相似文献   

13.
《圣经》是西方文化源头之一,对基督教文化和思想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从基督教文化语言与《圣经》渊源入手,以《圣经》中较为典型常用的数字、动物、习语或事件为例证进行说明,主要分析了《圣经》与基督教文化国家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寓意和关系,揭示《圣经》词汇的喻意对基督教文化的习俗、思想生活、人文文化和道德价值观的影响,进一步探悉《圣经》与基督教文化息息相关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4.
"约"是基督教《圣经》中深具意味的一个关键词,约法思想构成了《圣经》文化的根本。《圣经》约法思想是建立在神人立约基础上的上下约法,这种约法与东方宗主权条约的文化模式如出一辙。《圣经》中的"盟约"既具有道德的属性,又是一种法律的戒命,契约所具有的主体平等、基于合意等的原则使它成为一种普世的道德、自觉化了的法律,具有将自律与他律融合为一的文化功能。《圣经》约法思想是希罗商业文明、日耳曼军事文化与东方希伯莱宗主制度的综合反映,是后世西方契约性社会结构深远的文化基型。  相似文献   

15.
《圣经》历来被看作西方国家学说和法文化的重要思想资源之一。同样,《圣经》对国际法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圣经》旧约中有关自然法、契约及国家关系;圣战与正义战争;和平、博爱、人道与人权;永久和平、基督文化共同体以及战争的根源与本质等几个重要方面,对现代战争国际法具有持久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当代的许多作家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施玮作为基督徒是众多作家里的典型代表。施玮作为海外作家却将目光投向大陆,用西方的基督教传统来重新审视国人的灵魂和生活。本文主要论述《红墙白玉兰》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借鉴《圣经》中异象和象征的艺术手法;2.人物塑造方面引用《圣经》原型;3.借鉴《圣经》U型叙述结构;4.宗教主题的书写。  相似文献   

17.
"两棵树"意象的置换变形--《致橡树》原型寻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致橡树》隐含着"两棵树"的原型意象结构。这一意象结构在中国生成于《诗经》、《孔雀东南飞》与《韩凭妻》等文本中,在西方出现于《圣经》以及斯宾塞、布莱克等人的诗歌中,象征了男女之间的性爱并含有"死亡———复活"意蕴;现代作家沈尹默的《月夜》与鲁迅的《秋夜》则赋予其个性独立的观念。舒婷在《致橡树》中最终完成了这一意象结构的置换变形:在意象构成上,用"木棉"与"橡树"置换原来较为模糊的"两棵树",使意象更为具体而富有张力;在象征蕴涵上,舍弃了原有的"死亡———复活"蕴涵,进而综合了中西文本中的爱情蕴涵与中国现代文本中的个性独立观念,并赋予其鲜明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8.
《圣经》承载的基督教思想,作为西方文明重要思想源头和精神基础之一,蕴涵了征服、统治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成为人类掠夺自然的重要思想和伦理依据。而在当今生态危机的大语境下,从新型生态观的角度来看,《圣经》蕴含了复杂而丰富生态思想,诸"如托管"和安息日生态原则、尊重动物权利等思想,这对于当代人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金色笔记》中的男性形象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色笔记》是英国女性小说家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从其出版之日起就被作为女性主义者的圣经,很多研究者对其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了大量的阐释与分析,但对于作品中的男性形象却少有问津。本文从两性关系的角度解析这些男性形象,探讨如何建立和谐的两性关系。  相似文献   

20.
性爱是西方文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主题。西方文学中性爱主题的嬗变过程,与西方社会文化发展存在着内在的互动关系。西方性爱文学嬗变过程折射出西方社会文化生活的变化,同人的主体地位的发展变化有着强烈的呼应。对西方文学中性爱观念嬗变过程的考察可发现,在西方社会发展中存在着从人的性压抑、性解放到性伦理的回归这样一个曲折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