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4 毫秒
1.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教育质量观的改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趋势。基于我国国情,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视角,探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将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的影响,以及我国高等教育如何尽快树立与高等教育大众化、多样化相适应的教育质量观,这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紧迫课题。  相似文献   

2.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在我国的初步实现,高等教育在招生规模、办学质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而大学生就业工作这项关系高等教育改革成败的重要议题也随之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只有正确认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形势,把握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机遇,寻找对策,我们才能在新的历史时期把大学生就业这一关系到国家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工作做好.  相似文献   

3.
祝启军 《金陵瞭望》2007,(12):53-54
随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5%(2004年全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是19%),高等教育便由原来的精英化教育转变到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带来了就业的大众化。  相似文献   

4.
后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审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高等教育经过10年快速发展,现在全国毛入学率已经到达25%左右,部分省市接近或超过50%.急剧扩张之后,将进入一个平台期.我们把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高速发展以后进入的平台期及大众化的后阶段,称之为后大众化阶段.提出后大众化阶段的意义在于对高教发展问题的"预警"和对大众化理论的"修正",在这个阶段,必须对前一阶段大众化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寻找出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路径.其中,高等教育无边界化和核心质量的形成,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高等教育大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成为本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多数发达国家在60—70年代就已进入大众化阶段,80年代后开始进入普及化阶段。一批发展中国家也相继进入大众化阶段。 “高等教育大众化”有一个世界公认的数量指标,就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50%。中国目前不过8%左右,仍然处于精英教育水平。加上自学考试也不过10.5%左右,到达大众化阶段的最低限15%,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几个关系问题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正确理解和把握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正确认识和处理经费投入与发展规模、资源短缺与教育扩张、教育大众化与教育质量、教育改革与扩大就业等关系问题,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质量要求发生了变化,高等学校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综合化和更有竞争性的特点。因此,精英教育下形成的高等学校办学水平评估标准,很难适应大众化教育下的高等学校的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对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教育特点的分析,探索出一条适应大众化阶段高等学校办学水平评估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8.
美国高等教育“成熟阶段”多样化模式及相关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70年中期至80年代后期,是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成熟阶段"。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大致处于这个阶段靠前一些的位置。在这一阶段,美国通过增设非传统高等教育机构、发展非全日制高等教育、提供多样性的高等教育课程等举措,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的多样化,这对我国正在推进中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略论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的教育质量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质量观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有着重要影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这一新变化,亟需建立与之相对应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观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是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并存的需要。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必须确立发展的、多样化的、整体性的质量观。  相似文献   

10.
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观及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我们在正视高等教育大众化可能带来一些负面效应的同时,更应注意树立多元多层面的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观,树立新的教育理念,积极进行学制、教学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学监控制度的改革与创新,以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中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高校连续五年扩招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已进入大众化初级阶段。诠释了马丁·特罗对高等教育阶段论的定义及特点。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重点解决大学自治、投资多元化、结构多样化、大众化区域性、精英教育、质量标准多样化以及生源开发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成人高等教育是继续教育、高等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经历了创建、停滞、恢复、改革与调整和跨越式发展五个时期。当前,成人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工作主要存在招考制度不完全适应和满足社会需求、生源规模和质量有所下降、考务组织和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成人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工作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思考和探索改革发展的新路径:以促进教育公平为根本,把牢前进方向;以终身学习理念为指导,重构发展定位;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明晰招生思路;以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为主线,深化改革创新,从而实现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3.
科学的招生规划对于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高等教育的多样化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高等院校实现其战略规划的基础。北卡罗莱纳大学一直把招生放在学校战略规划的重要位置,制定符合学校特色的招生计划,即招生计划以入学预测为基础,具有客观性;各学院根据自身特点制定招生计划,具有灵活性;招生计划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具有针对性。北卡罗莱纳大学制定招生规划的原则,特点及其意义,为我国各个高等教育机构制定招生规划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大众化视域下西部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众化视域下,西部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问题在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内还未引起足够的关注和探讨。探讨西部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有利于客观公正地审视西部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其有着极其重要战略意义。在本文中,笔者试图回顾西部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入学方面的成就,从多视角分析西部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中的问题,并提出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中国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宏伟战略的提出,为西部高校的成人教育带来了发展机遇。成人高等医学教育近年来的蓬勃势头让我们看到未来的希望。对目前医学成人教育招生的现状和将来的发展进行了理性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试论高校教学质量长效监控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伴随高校在校生规模的持续大幅增长,中国高等教育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化。能否保证教育质量,既关系到每所学校的生存发展,也关系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成败。因此,要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必须构建全面、长效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相似文献   

17.
谈我国高等教育精英化与大众化的并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招至今的短短几年,我国已经步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为迎击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质量下滑的诘难,一些学者提出了扩招后的"大众化高等教育"与扩招前的"精英教育"有别的论点以回避问题.但是精英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方法,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否无关.我国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既需要普通劳动者,也需要精英.我国的高等教育应大众化与精英化并举,并可从加强分类指导、强化精英意识、加强政策导向等方面逐步推进.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普通高校的内涵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99年以来扩大招生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中国高校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新时期。面对新形势,高校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内涵发展为中心,认真辨清自身方位与特色、着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扎实开展素质教育,才能更好地实现所应担负的社会职能,进而实现自身的健康发展、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大众化刍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尤其是连续三年高校扩招中所面临的资金、“生产”能力,后勤社会化改革等方面的难题。探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路径选择,提出中国高等教育应重视规模与效益良性循环,走渐进改革之路;应通过产权制度的变革,形成高等教育的多层次性,最终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扩招已成为高等教育界最热门的词汇,有很多对扩招的研究,但究竟何为扩招,扩招功过是什么,扩招的深层影响是什么,众说纷纭,模糊不清;因此有必要梳理、回答上述问题,以便深刻地认识扩招引发的对社会和高等教育的深层次、长远的影响,深刻认识扩招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影响——体育教育去专业化的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