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民族的觉醒是以近代百年的屈辱历史换来的,在我们民族的觉醒过程中,尤其与日本帝国主义发起的几次侵略战争关系甚大。近代史上,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曾先后发起过三次倾国之战,即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和抗日战争。这三次战争给中华民族当头三棒,极大地刺激了中国人的现代民族意识,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觉醒。  相似文献   

2.
李娟芳  钟林 《学术论坛》2001,(2):98-101
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始,日方即袭击我运兵船高升号.事后,有关方面曾调查此事,并为史学界所关注.本文对于当事人的一些说法进行考辨,提出对于此事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流向在近代发生了戏剧性逆转,日本由昔日的文化接收者后来成为文化输出者。中日文化交流中的这种流向变化始自中日甲午战后。自是时起,中国官民出现了学习日本的热潮,派出留学生、翻译日文书籍为中国吸收西学,进行新的社会变革的重要途径。中日文化交流的流向变化,对中国近代新文化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5.
整兵经武是维护统治秩序的要件。中日甲午之役证明自光绪初年以来的军事改良全告失败,朝野再次聚焦军队战斗力之建设,一面检讨先前军队建设之失当,一面决意移植西方军事制度。练兵必先筹饷,而清季赔款浩大,新政繁杂且耗费甚多,搜刮罗掘,加重了社会危机,以提升军队战斗力的军事改革不仅未能延续清政府的统治,反而加速了其覆亡进程。  相似文献   

6.
在19世纪末期世界历史时代和清王朝专制统治的没落两个重要历史契机到来之际,中国青年政治信仰实现了觉醒,以1894年孙中山《上李鸿章书》为起点和标志,并集中体现于1895年康有为“公车上书”运动中.这一觉醒对传统既有突破又有沿袭,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却未能抓住社会主要矛盾,其成败得失,启示当今社会管理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消除社会结构性矛盾,注重青年教育及其政治信仰状况,才能实现青年政治信仰与社会的共同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觉醒的界碑,主要表现在:救中国必须革命、救中国必须反帝、救中国必须开启民智、救中国必须发展经济。孙中山是中华民族觉醒的杰出代表,他提出的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纲领,为国人普遍所接受,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和愿望,是中华民族觉醒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8.
历史的启迪     
今年,是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11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浴血奋战赢得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这是一个很值得回味、值得纪念的时刻。  相似文献   

9.
李鸿章外交思想的核心是争取和局。李鸿章对时局的清醒认识 ,是他和局思想形成的根本原因。就其和局思想本身来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积极性 ,但他的这一思想客观上却直接导致了甲午战争的失败。应客观公正地评价李鸿章。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张之洞在 1895 -1898之间 ,与维新派及维新运动的关系中的具体表现进行分析 ,以识别其伪维新的真实面孔  相似文献   

11.
谈《所罗门之歌》主人公双重意识的觉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 ,在发表几部以黑人女性人物形象为中心的小说 ,如《最蓝的眼睛》(1 970年 )和《秀拉》(1 974年 )之后 ,于 1 977年发表了长篇小说《所罗门之歌》,他成功地塑造了一位黑人男性——奶娃的形象。本文旨在分析和研究莫里森在这部小说中所着力表现的奶娃的双重意识觉醒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12.
觉醒联盟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华日本人成立的第一个反战组织。它仅存在于八路军所辖的抗日根据地中。这一组织的建立和活动,及其所发挥的作用,既勾勒出在华日本人反战组织发展的一般概貌,同时也充分说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是中日两国人民共同反对的。日本士兵和中国人民在战争中结成抗日统一战线,是中日两国人民团结友好的深刻表现,是中日关系史上美好的一页。  相似文献   

13.
英、美等国对日本挑起甲午战争持“中立”态度,实即对日本废除中国在朝宗主权的支持,背后则是必欲破除中朝宗藩关系的心态,各国的底线亦仅止于此。在战前争取欧美支持及国际舆论的外交活动中,中国的宗主权话语体系完败于日本的国际法话语体系。以朝鲜独立和改革为幌子,日本瓦解了英、俄均曾有意进行的调停活动。美国则采取作壁上观的心态,乐见日本扫除中朝间的宗藩关系。日本的利益许诺和外交欺骗背后是以近代国际法为理念支撑的外交体系。甲午的战败,虽然标志着清政府调适中朝宗藩关系的失败,但对宗藩关系本身的评价不应以此次战争的结果为唯一前提。  相似文献   

14.
15.
五四启蒙开启了中华民族全面觉醒的新阶段:从技术到政治、再到伦理问题层层递进,达到了"吾人最后之觉悟";从鸦片战争时期少数先驱者个体觉醒,到甲午战败后士大夫阶层"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再发展到五四时期实现"全面觉醒";从近代初期少数先驱者的被动惊醒,发展到五四时期对民族命运的自觉反省与对唤醒民众使命的自觉承担。时人对"觉悟"的定义包括:启蒙者的主动"自觉""自己觉悟"与启蒙者唤起工农的"觉人""人人觉悟",科学(学术)觉悟、"政治的觉悟"与"伦理的觉悟"(傅斯年等人还提到了"社会的觉悟"),对外不许列强侵害主权的民族主义觉悟与对内不许军阀把持政权的民主主义觉悟,个体意识的觉悟与群体意识的觉悟,从一般倡导"国民觉悟"到重点启发"阶级觉悟"。通过创办报刊进行启蒙宣传是五四思想家非常重视的传播渠道、觉悟途径,《民国日报·觉悟》《觉悟》等报刊在实现"第一次全面觉醒"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韩小林 《天府新论》2004,(2):104-108
《申报》对中日甲午战争的新闻报道内容多、信息量大 ,涉及当时社会各个方面 ,其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都较高 ,对国内民众的影响较大 ,为我们今天研究中日战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来源  相似文献   

17.
张荫桓甲午日记稿本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荫桓甲午日记手稿现存四册,分别藏于台北中研院近代史所图书馆、南京博物院和常熟博物馆,这些手稿虽有残损,内容却十分重要,其中多有涉及朝局内幕的记载;由于张荫桓奉命参预了甲午后期对日议和活动,因而这些日记又是研究甲午战争史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8.
从《呐喊》到《彷徨》,鲁迅先生塑造了一系列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生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及现代社会,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和撞击而开始觉醒,有了自己独立的社会追求和人生追求,但他们仍然挣扎在一个世代相传的“吃人”与“被吃”的社会系统之中,并且暂时还无力改变这个系统。这种特定的境遇使他们不同于以往的知识分子,于是在他们身上既具有革命性、斗争性,同时又具有盲目性、妥协性。  相似文献   

19.
后发文明系统的跳跃转型具有普遍性,其内部结构的开放性是实现自身跳跃转型的重要基础。由于资本帝国主义的外部推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多元结构被动形成,其开放性根源于资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以及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由此诞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跳跃转型结构。  相似文献   

20.
李玉 《社会科学研究》2007,1(3):158-164
甲午战争之前,官方在矿务、茶业、蚕桑、织布、航运等行业均实施过一些鼓励与扶持民办实业的措施,以开民风气,发展经济.但因顾全舆情和受洋商牵制,就连开明官员也不得不拦阻过一些新式工矿业的兴办.而官方在税收和行政管理方面"体恤洋商"苛待华商,在产业组织形式方面注重"官督商办",则不仅淹没了部分官员对工商各业有限度的提倡与扶持,而且凸显了官方的"病商"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