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人才交流》2005,(7):16-16
泰德(TEDUtoft)美国爱荷华大学新闻和戏剧专业毕业供职单位:《中国日报》子报《北京周末报》在《中国日报》的工作对泰德来说非同一般,不仅是因为身在异国他乡,而且这也是泰德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全职工作。泰德在美国爱荷华大学读书时的一个教授是《中国日报》创建时的第一位外籍专家,经她的介绍和推荐,泰德没多犹豫就踏上了中国这个他还从没来过的、相当陌生的国家。在《北京周末报》里,泰德是唯一的一个外国人,所以他每周要完成20个页码的编辑和改稿工作,内容涉及体育、时尚、人物、艺术等等;同时,他还要参与报纸新一期内容的选题策划。…  相似文献   

2.
<正>2008年,大卫·弗格森开始供职于中国外文局所属新闻媒体中国网,参与了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的报道工作。2010年至今,在外文出版社担任翻译改稿专家,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至三卷的英文翻译中发挥重要作用。他为我国的国际交流事业作出巨大贡献,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第十五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和中国外文局外籍专家突出贡献奖。“真实的中国与想象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3.
巴基斯坦专家美娜士·拉赫曼,今年44岁,1990年7月到《中国画报》乌尔都文版工作。在工作中她兢兢业业,严肃认真,经她修改和润色的稿件,达到了很好的对外宣传效果。她以办好《中国画报》乌文版为己任,多次带病上班,有时在病榻上还坚持工作。为了提高中国同事的业务水平,她倡议  相似文献   

4.
《今日中国》杂志法文部的改稿专家路易斯,卡提欧(LOUISECADIEUX)来自加拿大的魁北克省,但是她把中国当成了自己真正的家,并且已经定居7年了,亲眼看到了这个城市的发展和变化,亲身感受到了这个城市的魅力和活力。“如果可能的话,我愿意一直生活在北京,时间越长越好,”她言语间流露出对北京深厚的感情。 1994年,卡提欧第一次来到北京,她就被这个城市的热情和人们积极向上的气质所吸引。当时她是作为访问学者来华研究中国企业的。虽然以前她对中国知之甚少,但是她很快被中国人的智慧所吸引。于是她第二年又来…  相似文献   

5.
沈培艺作为中国当今舞坛寥寥无几的耀眼人物,可谓饱领风光。有许多公众的评价可以为她定位:《人民日报》称她有“一流的表演才华”;《光明日报》评她有“卓然不凡的艺术功力”;香港《文汇报》辟专版赞她是“中国古典舞蹈的杰出代表”;香港著名妇女刊物《清秀》杂志、新加坡《新明日报》、《联合晚报》誉她是“中国学院派舞蹈权威代表”、“体现了中国舞蹈家的最高水平和中国当今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水平”;许多外国舞蹈同行称她是“用心灵塑造人物的世界第一流的舞蹈家”…… 这位丽人用她优美的舞姿在舞台上划下了一条闪光的艺术轨迹…  相似文献   

6.
正她是一位旅行家,出生于日本、求学于美国、辗转于非洲,现为中国外文出版社外籍专家;她是一位教育家,曾开办过属于自己的学校,目前仍义务地站在教学的第一线;她更是一位公益家,创立了自己的公益组织地球社区网(ECCN),致力于帮助社区与大自然展开合作。她就是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的谭思婷(Stephanie B.Tansey)。小小咖啡馆彰显"可持续"夏日的一个午后,笔者在北京师范大学附近的一家咖  相似文献   

7.
《今日中国》杂志法文部的改稿专家路易斯·卡提欧(LOUISE CADIEUX)来自加拿大的魁北克省,但是她把中国当成了自己真正的家,并且已经定居7年了,亲眼看到了这个城市的发展和变化,亲身感受到了这个城市的魅力和活力."如果可能的话,我愿意一直生活在北京,时间越长越好,"她言语间流露出对北京深厚的感情.  相似文献   

8.
引智月报     
8月14日至16日,全国外国文教专家管理工作会议在山东烟台召开。这次会议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新的历史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分析研讨外国文教专家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进一步加强外国文教专家管理工作的重要会议。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外办、教育厅(局)和公安部门,以及中央、国务院20个部委的114位代表出席会议。国家外国专家局副局长李兵在开幕式上作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管理职能,做好外国文教专家工作》的报告。报告回顾了外国文教专家管理工作中实行资格认可制度10年来的管理经验,充分肯定了与外…  相似文献   

9.
《爱是不会凋谢的》一书是根据外文出版社专家戴妮丝·李·勤布雷顿的法文版回忆录翻译的。在阅读这部异国情侣情真意切的爱情史的同时,我们认识了这样一个异国女性:她的心同中国人一起激动、迷茫、悲伤和振奋,她对中国的人民、制度、事业有着充分的理解和巨大的热情。她把后半生献给了中国。她嫁给了中国人戴妮丝女士出生于法国巴黎一个普通市民家庭,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独生女儿。  相似文献   

10.
《国际人才交流》:近年来高校引智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李兵: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入,教科文卫领域的引智需求日益增长,引智规模不断扩大。据国家统计局最近统计显示,2011年境外来中国大陆工作的外国及港澳台专家已达到52.8万人次,其中教科文类达18.6万人次,占专家总数35.1%,较上一统计年度增长14.3%.  相似文献   

11.
编读往来     
《人才开发》2007,(7):57-57
《人才开发》——我相见恨晚的至友我从事组织人事工作已十多年了,具体工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总想能够找到一些同行请教和探讨。当我看到创刊已经20年的《人才开发》,我就象寻找到了一位相见恨晚的至友,被里面的内容深深地吸引。她的办刊定位和特色,使我从三方面受益:一是专家、学者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前沿探讨,有利于我们基层工作人员的知识更新,提高我们的理论水平;二是党政、企业、高校、新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人才管理方西的经验和问题探讨,有利于我们具体工作人员拓  相似文献   

12.
《国际人才交流》2009,(11):39-39
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外国专家在中国》一书由外文出版社出版,以纪念外国专家对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弘扬他们无私奉献的国际主义精神。该书由《国际人才交流》杂志编辑部从历年发表的外国专家报道文章中,精选出60名优秀外国专家的事迹,编辑成《外国专家在中国》一书,以中英文对照的形式出版。  相似文献   

13.
《宠儿》是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长篇代表作,也是她的巅峰之作。本文主要探讨了《宠儿》所展现的女性主体。  相似文献   

14.
横堀先生是一位资深传媒人.知名评论家。他从《朝日新闻》记者.国际部主任.《朝日新闻》北京分社社长.到退休后受聘的《人民中国》杂志专家和编委.在中日传媒路上,一路走来……  相似文献   

15.
我来中国已经十多年了,一直住在北京,先后做过教师、担任过中央电视台的改稿员、编辑员和配音工作.1999年后受聘独自承担中国外文出版局《中国与非洲》(月刊)和《北京周报》两刊的法文改稿和翻译工作.尽管我每个月需要改、编、翻译十多万字的稿子,但我喜欢这样的工作,我在中国工作得很开心.  相似文献   

16.
11月21日,国家外专局召开外国老专家“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座谈会,征求外国老专家对引智工作及老专家服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长期在华工作和生活的伊莎白、寒春、谷内百合子、添田修平等9位外国老专家及配偶参加了座谈会。这些外国老专家长期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现在平均年龄已超过86岁。他们虽然年事已高,仍然十分关心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环球扫描     
《人才开发》2005,(7):62-63
外国高考是啥样?本期《环球扫描》,综合《法制晚报》、《今晚报》、《世界新闻》、《家庭生活》等报刊的有关报道内容,专辑刊载,为广大参与和关心高考的读者、诸君,提供多味“快餐”。  相似文献   

18.
沙博理先生,1915年生于美国纽约。他在美国圣约翰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当了几年律师。后来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兴趣,为了提高汉语水平,他在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自费深造汉语。1947年他来到上海,后来又到了北平。不久北平和平解放,他被派到对外文化联络局工作,与叶君健一起办英文《中国文学》季刊。1953年他到外文出版社工作。1963年他加入中国国籍。在外文出版社工作期间,  相似文献   

19.
为了适应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需要,进一步做好外国文教专家工作,国家外国专家局于今年4月2日至5日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了’97外国文教专家供需洽谈会。参加这次洽谈会的有来自全国27个省、区、市的外办、教委和中介机构的代表59人,有在国家外国专家局登记注册的介绍外国文教专家来华工作的18个境外组织的34位代表,他们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比利时和香港地区。通过这次洽谈会,与会的全体代表对我国介绍外国文教专家的工作方针、政策和办事程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和了解。对我国需求外国文教专家的情况中外双方进行了广泛的…  相似文献   

20.
日本《朝日新闻》发表题为《中国为日本人提供就业避难所》的文章。文章中介绍:27岁的土田裕子为一家中国公司工作。以前在日本时公司倒闭了,她来到中国,觉得在华工作会有助于扩展未来人生。目前她的月薪是5000元。为了将餐费控制在10元以内,她经常吃大排档,还和卖衣服的小贩讨价还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