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明专制论”是梁启超渐进改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开明专制”,就是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为最终确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创造必要的条件,梁启超对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艰巨复杂性的认识,是清醒而深刻的。然而,“开明专制论”又有浓厚的空想性和保守性。“开明专制论”虽未能给当时的中国指出一条正确的道路,但在思想理论上仍有值得后人深思之处。  相似文献   

2.
关于叶卡特琳娜二世“开明专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阐述了叶卡特琳娜二世的“开明专制”是俄国封建贵族统治集团自上而下推行的温和改革政策,不带有资产阶级性质。它在俄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军事力量发展方面起过重大的作用,但并非俄国近代化的开端。  相似文献   

3.
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派在实现民主进程方面,有急进与缓进之别。1906年梁启超著文《开明专制论》,根据中国过渡时代的情况,强调新旧政体转换过程中必须要有过渡阶段,即“开明专制”阶段。“开明专制”思想是对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起步的可贵探索,它弥补了革命派民主共和思想之不足,在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有着不可取代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开明专制论》是梁启超探索民族(政治)现代化道路的理论成果,也是梁启超研究宪政中国化的标志性文本。梁启超在《开明专制论》前三章,分别对“制”、“专制”、“开明专制”予以了概念界定,从中不仅可以看到梁启超整个“开明专制论”理论体系的严密完整,在概念上的细致入微,更反映出梁启超深刻的哲学思想与政治智慧。所以说,开明专制的概念分析不仅鲜明地展现出梁启超的渐进改良的哲学基础,也折射出“开明专制论”作为宪政中国化理论,其理论本质就是中国现代化的过渡理论。  相似文献   

5.
亚历山大二世的大改革是各种对立的政治、经济利益之间相互妥协的结果 ,带有明显的不彻底性 ,但仍然是当时最适宜的选择 ,因为不彻底的改革也比农民暴动要更能为社会所接受。大改革最大的缺陷是改革的领导者对改革缺乏一种长远的、总体性的、动态的把握和认识 ,对稳固政权考虑较多 ,而较少考虑改革对俄国社会发展的长远影响 ,尤其是不肯进行政治改革 ,最终引发革命。  相似文献   

6.
7.
吴趼人“文明专制”思想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明专制"是吴趼人有感于社会危机而提出的救国方案。这一政体主张明确反对立宪制和共和制,同时也不赞成封建专制。它虽是吴趼人的智慧结晶,但明显地受到梁启超的影响,并间接地得力于陈天华。这一出现在《新石头记》中的主张,正式提出应在1907年3月以后。它的出现既是吴趼人思想转变的标志,也是吴趼人小说创作的转变标志。  相似文献   

8.
18世纪后半叶,乔治三世通过强化君主权力、建立“国王之友”内阁,从而确立起个人专制统治.这一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做法,在英国遭遇到各界的质疑和反对.威尔克斯事件的爆发、伯克等人的批判与乡绅请愿运动的兴起、北美殖民地的独立及其对英国的影响,从不同层面冲击着乔治三世的个人专制统治,最终促使乔治三世个人专制统治的终结.  相似文献   

9.
《型世言》回避女性正常的爱情与情欲要求,宣扬残忍的节孝观,极端贬抑女性才情,走到了人性的反面。与同时期略早出现的“三言”、“二拍”相比,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型世言》呈现出倒退趋势。究其原因,这与编撰者的生活环境与境遇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通过结合本国传统并借鉴西方的司法制度,亚历山大二世时期的刑事审判制度改革确立了对抗式的诉讼模式,对司法权和行政权进行了分离,引入了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保障了法官的独立性,明确了检察官的基本职责,有效地推进了俄罗斯法制的现代化进程和社会的进步。沙皇静止的世界观和将农民疏离于国家正式的法律系统之外是刑事审判制度改革存在的缺陷,改革并未成功地阻止俄罗斯帝国走向衰亡。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型世言》与"三言二拍"体制、来源、语言以及叙事的比较,探寻其在艺术水平上的差异,认为《型世言》的艺术成就在某种程度上要逊色于"三言二拍",体现出较浓的文人参与创作的痕迹。  相似文献   

12.
王文涛 《南都学坛》2007,27(2):25-30
汉语中的“专制”一词并不用于君主,而是广泛用于人臣,这是中国古代帝王臣民普遍认可的观念。鸦片战争以后,人们逐渐习惯于将“君主”与“专制”联系在一起,并将这一观念放大到古代,这是一种误读。一般说来,君主总是尽可能地把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由于军事指挥的特殊性和笼络重要人士的需要,才授予臣下“专制”之权。古代人臣专制有受命与不受命之别,是否奉承了君主之命,是判断人臣专制合法与否的唯一标准。历代君主对“背法专制”者无不施以重罚,以巩固自己的权位。人臣超越制度的规定行使权力,即使所做的事利国利民,也要受到责罚。专制制度培养的是循规蹈矩的官吏,专制帝王需要的是俯首贴耳的驯民。在君主专制制度下,君权的无限性与君主实际能力的有限性是非常突出的矛盾,撇开法律和制度的制约,绝大多数君主都难以防止皇权的异化——人臣专制的发生。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大势是君权不断强化,人臣专制是暂时的,他们想要建立的最高权威不外乎皇权,其实质是专制王权的变态与向专制王权的回归。古代“专制”的应用语境直接关系到专制政治的定义,是研究君主专制制度应当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探讨了威廉二世“世界政策”存在的国内外因素 ,认为实力外交是诱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因素 ,对世界和平具有极大的破坏性  相似文献   

14.
"至德之世"是庄子基于"道"的整体性视角建构的理想社会,建构的原因是现实社会"道"的缺失。人们对仁义道德、技术知识的过度推崇和依赖,导致了道"德"的衰变和社会的混乱。为使道"德"能复其初,社会整体能归于素朴和谐,庄子提出了丧我以明的齐物论、虚静待物的心斋论和离形去知的坐忘论三条解决路径。其目标是实现整个社会中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最终接近于"道"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普世价值"问题的争论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普世价值"已经成为人们思考的一个时代性热点问题。如何正确界定"普世价值"及其内涵,世界上是否存在普世价值这一概念,这都是急需解决的学术问题。基于国内学者对"普世价值"的不同理解,对当前关于"普世价值"的研究进行综述,并提出笔者自己的一些观点,供后续...  相似文献   

16.
何休的“三世”说是其“三科九旨”的重要内容。董仲舒的“三世异辞”还不能说具有进步的或进化的观念,而何休的“三世”说则有着进步的观念。这种进步的观念不同于欧洲基于线性时间意识的进化论,也不是陈述实然的历史事实,而是“张法太平”,是公羊学家应然的王道理想的演进的逻辑;何休历史观的另一个观念是“复古”,复古与进化看似冲突,实则孔孟以降之“古”就不是一个客观的时间概念,而是一个投射了自己的道德理想的价值范畴,儒者据以“是古非今”,即以此为圭臬来批判现实,开辟未来;“三世”说进一步明确了所“复”的王道理想的实现阶次,两者并不冲突。  相似文献   

17.
关于德意志帝国威廉二世“世界政策”,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对经济、政治、社会思想和心理及其外交等因素作了论述,本文试图对我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作一综述,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一场关于“普世价值”的激烈论争。这次论争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有无‘普世价值’”、“如何看待西方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念的‘普世性’”等两大方面。这次论争使我们认识到了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复杂性,也使我们认识到了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加快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19.
《庄子》在历史上存在许多不同的解释,但同时又存在某些特别趋同进而影响通篇解释的现象,《人间世》"颜回适卫"情节就是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的典型文本。对于孔子批评颜回"端而虚,勉而一"的理由,解释史未能认识到孔子是在揭示一种身心规律,遂导致了语境理解上的不连贯性,因而未能揭示庄子的务本方法论。  相似文献   

20.
从甲午战争到辛亥武昌首义,中国社会各阶层逐渐达成急需变革现实和体制的共识,西方政治学术的流传则促成中国与欧美、日本国体、政体的比较研究.各阶层通过报刊辩论,将中国落后腐败的症结归于皇权专制,至于变革方式是采用自下而上的革命还是自上而下的改良、是种族斗争还是民主革命,目标是“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各阶层存在分歧,最终,革命行动结束了理论争辩.各种“专制”论的传播以及抛弃专制体制的要求使各派之间达成妥协,从而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巨大社会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