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6 毫秒
1.
简论中国古代家国关系与科举文化孙仁宏中国古代科举文化始于隋唐,衰于明清。它随着中国封建家国一体关系的稳固而兴盛.而随着封建家国关系的松弛、动摇走向衰亡。笔者在纵向考察中国古代科举文化时,曾将中国封建社会家国一体关系形成、发展和它的特点和科举文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两宋时期科举制进一步发展,科举考试成了士人最主要的入仕途径,部分士人心存侥幸,企图通过请托、枪替、挟带、冒籍、传义、代笔之弊、继烛之弊等各种舞弊手段外加当时部分官员的徇私行为达到登第目的。对两宋科举取士中的舞弊现象和手段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两宋的科举取士发展之情形,亦有助于深化我们对时代背景下的两宋政治体制、统治根基的认识,对当今的考试制度改革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抚州青蛙信仰与跳魁星小戏源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抚州青蛙信仰的祭祀主题始为驱疫逐祟,后演绎为科举崇拜,在中国南方青蛙信仰民俗中较独特。其源于上古时期星相占卜中对西方白虎七星中“奎星”的崇拜,唐末宋初兴起的江西风水术学说等的交感附会,从而造就供奉活体青蛙的民俗,泛称为“青蛙将军”或“青蛙使者”,主治瘟疫和文章。两宋时抚州科举兴盛,学宫中对北斗七星中的魁星崇拜习俗延续了“青蛙”拟物态神灵的形式,并被傩俗演绎为跳魁星小戏,成为抚州傩祭戏中祭祀主题之一。跳魁星小戏对临川地方戏曲的演制、甚至汤显祖《牡丹亭》文本创作等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盛衰兴废话科举马勇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建国立业的一项基本国策,科举制度经历了六、七个朝代,一千多年的历史。任何一件事情,兴盛必然有其兴盛的道理,衰亡也自然有其衰亡的原因。对科举这样一个重大的问题进行回顾、反思,或许对我们今天的现实有一定的启迪意义。科举制...  相似文献   

5.
科举在明代达到空前完备,科举选才、授官一体化造就了大批人才,也造成了诸多问题,对当时社会影响深远。然科举最终走向末路,在清末不得不废。自科举废除后,学界对历行1300年的科举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科举定性及明清时形成的科举考试文体——八股文的认识与评价,始终成为科举研究经久不衰的热点,学者争论最烈,分歧最大。梳理明代科举研究脉络,可对科举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两宋 32 0年较为和平的环境 ,给楷书的再度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和条件。然而 ,在大唐兴盛之后 ,宋代楷书艺术却一直式微不振。其因有内因 ,也有外因 :一、书法艺术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使然 ;二、宋代书家“尚意”的理性选择对楷书艺术追求的淡漠 ;三、从“书判取士”变为“经义取士” ,宋代科举和学校教育立场的改变对楷书地位的削弱 ;四、印刷文化的发展对楷书艺术的冲击  相似文献   

7.
广西科举制度的演变经历了一个自唐代起步,宋代有所发展,元代直线下降,明代稳步运行,清代发展兴盛的态势。广西科举人才地域分布东强西弱,但从唐代到清代整体呈上升态势。广西科举制具有明显的民族性与地方性。  相似文献   

8.
北宋中期正处于科举由“系列事件”向“制度”转变的关键转折时期,科举机器已经确立,从皇帝到士大夫就其重要性也达成了共识,但存在着从科举内容到科举定位的种种分歧。欧阳修对行政人才教育方式与选拔标准的反思、对士大夫知识权威建构的努力、对科举制度化的贡献,直接表达于其知贡举的政治实践之中。本文结合法国史学与社会学理论,以欧阳修与北宋中期科举为中心,再探北宋贡举。结合“活”的制度史研究与法国史学“个案研究”理论,以嘉祐二年欧阳修知贡举“事件”切入,将科举史、文学史、水利史、制度史、政治史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综合分析考场策问、考生籍贯,以及欧阳修公文中对“事体”的论述等,最后借鉴法国社会学理论作观照和理论阐发。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山东科举望族高密单氏兴盛200余年门祚不替,其门第长青有深层原因。家族组织的完善、门当户对有选择的婚姻、成功的家族教育等是高密单氏兴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科举制度创于隋代,确立于唐代,完备于宋代,兴盛于明清。那么,既然科举取仕始于隋,为什么“状元”一词和第一名状元却始于唐呢?  相似文献   

11.
宋代的文化娱乐活动逐渐走向商业化、平民化。从而促使了勾栏瓦子、酒楼、茶肆等各类城市文娱场所的建立。而城市的繁荣,商品经济的发展,新兴的市民阶层对休闲娱乐产生出前所未有的兴趣和热情,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各种文娱场所的兴盛。宋代文娱场所的兴盛为宋代的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对两宋代的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科举与北京书院共存千余年,相互影响,相互激荡。北京书院因科举兴盛而起,因科举废除而终。在科举与北京书院的互动关系中,科举占据主导地位,主要体现为科举对书院教育的规范性影响。科举引领着北京书院的兴衰、发展方向、教学内容、考试内容,甚至考试程序;而北京书院则成为全国科举考试生源的来源地,许多书院生徒在此受到科举考试训练,并且由此荣登龙门,或成为官吏,或成为学者,为科举考试制度注入了活力,特别是在官学衰落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3.
论张謇与近代师范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謇(1853—1926年),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海门常乐镇人。1894年考取光绪甲午恩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甲午战败后,国势日衰,他深感官场腐败,朝廷无能,遂屏退故里弃官而营实业,探索实业救国与教育救国之路。他提倡“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的思想,在发展教育事业中取得显著成就,并以开创和发展我国近代正规系统的师范教育而名垂史册。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步知识分子逐步提出了废科举、采西学、设学堂的主张,掀起了“西学东渐”的社会风气。张春也以他敏锐的历史眼光提出“今变五百年之科举,而使天下人才尽…  相似文献   

14.
在学术研究领域,任何一项专题研究的深入发展,都需要基础研究的支持。有关宋代科举的研究,虽然不乏一些优秀成果,但从总体上来说,它既不如唐代科举研究那么兴盛,也不如宋代经济史、宋代政治制度史、宋代官制史等专门史那么深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宋代科举的基础性  相似文献   

15.
宋、元两代,广西文化教育的发展呈明显的落差现象.宋代是广西文教发展的兴盛期,科举考试、学校与书院教育取得较大进展,这跟当时政治、经济与文化的空前发展分不开.元代是广西文教发展的中衰期,科举不盛,学校与书院教育处于近乎停滞的状态,这与当朝的民族歧视政策及广西地区社会局势的动荡不无关系.尽管发展情况各异,宋元时期广西的文化教育在整个古代广西文化教育发展史上均应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6.
唐代宗广德元年的科举变革是对于安史之乱的深刻反思。强调科举取士重视人才品德要求恢复乡举里选的主张是对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科举变革的否定,是对于唐太宗以来科举取士本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复归。变革的失败实质上是科举日益蜕化的结果。作为单纯学问名誉制度的科举的日益胜利蕴涵着大唐王朝既由科举而兴又由科举而亡的深刻悲剧。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封建科举的影响角度 ,分析了唐诗繁荣、北宋古文运动兴起与元代戏曲小说兴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邓小泉 《南都学坛》2004,24(4):28-30
唐代科举人才的区域分布,存在着地区分布严重不均、时间分布呈波浪式发展趋势两大特点。教育对这种分布特点的形成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唐代教育的发展轨迹与唐代人才数目的发展轨迹基本相合,区域分布上,凡教育普及程度高、教育质量高的地区,其人才产生数量较多,质量亦高;而教育未开发、人尚蒙昧的地区,其所出人才必少甚至多年不出一人。时间分布上,教育发展兴盛时期,人才产生数量较多;教育发展衰败时期,人才产生数量相应较少。  相似文献   

19.
两宋时期,闽中的绘画是从唐末五代兴盛的宗教画中转为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写实作风,出现了严谨的院体画和写意的文人画。其中兼有院体与文人画风的僧侣画家惠崇则代表了当时绘画艺术创作的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20.
由巫到史时代的造型艺术思想之变●邓乔彬一、“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新石器时代盛极一时的彩陶,在距今五千年前已呈明显衰落之势,距今四千年前后,已基本消亡,齐家文化的遗址发掘中,极少有彩陶。一代文化在极盛而衰之后,必然孕育着另一类物质文化的兴盛,青铜就成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