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对世居川西南的历史族群"西番"研究文献梳理的基础上,运用田野调查访谈资料,对多续藏族和与其关系密切的其他藏族支系纳木依、里汝、尔苏的关系作了历时性与共时性的探讨,认为他们虽各自拥有不同的族群称谓与文化特质,"和而不同",但确是关系紧密,同为藏族支系。  相似文献   

2.
杨林军 《民族学刊》2014,5(5):17-24,103-106
服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表征。明代麽些民族服饰可分为丽江服饰区、永宁-盐源服饰区、北地-俄亚服饰区。麽些民族服饰在头饰、衣裳和装饰方面都有显著的特征,总体上呈现出“分异”的趋势。造成这种变迁的原因包括:明清时期中央不同的民族政策措施,麽些民族各支系所处的不同地理环境,周边民族和宗教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家支?     
“家支”是凉山彝族奴隶制度的社会組織,它实質上是奴隶主阶級統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工具。彝語的“錯西”“錯甲”,一般譯为“家”,这是一种由父系血缘关系組織成的集团。“支”在彝語里叫“結”,意思就是“分支”,它是指在一个“家”下由于子孙繁衍和其他的需要,按照血統亲疏关系分成的支系  相似文献   

4.
纳西族的渊源、迁徙和分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近代纳西族居住在祖国西南金沙江上游地带,略以长江第一湾流至东经一百度四分处,自北而南,分作东西两个区域。这两个区域的纳西族约三十万,称谓复杂,一般说来,东部称为“么些”,西部称为“纳西”;见于史籍记录,则通称“么些”,现已确定“纳西”为共同的族名。从本族自称来说,西部自称nai┤,东部自称na或na┤zz┤。按:i┤和zz┤之意为“人”或“族”,而以na为专名,na的取意为“大”,名从其主,称为nai┤“纳西”是正确的。至于么些为他称,见于记录无定字,同音异写,且含有侮蔑,应当废  相似文献   

5.
明朝的西北边防体制包括西域、河湟两个方向,在西域设立关西七卫,在河湟地区设立西番诸卫,是体制不同的两类卫所,同时,这两类卫所在维护西北边陲方面也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十六世纪初期,右翼蒙古势力进入西番地区,打破了明初以来以甘肃镇为军事枢纽,“北拒蒙古,南悍诸番,俾不得相合”的战略格局,也揭开了继蒙元之后蒙藏两族新的历史性互动关系的序幕。右翼蒙古势力深入西番地区建立游牧区,并将大量明朝属番收为己用,“番达合势”,严重冲击明朝在西番地区建立的羁縻统治体系,西北边防也承受巨大压力。“洮河事变”爆发,迫使明朝采取强硬的军事和政治措施,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遏制蒙古势力在西番地区的扩张势头,缓解西北边防压力的目的,但已无力改变蒙古势力在西番地区作为重要政治存在的既成事实。而伴随着蒙古各部皈信藏传佛教,蒙藏间结成更为紧密的具有融合性的互动关系。基于彻底解决来自蒙古方面政治军事威胁的政治期待,明朝对于蒙古皈信藏传佛教则持积极推助的态度,试图以此来化解北部边疆问题,这可视为后来清朝统治者“兴黄教所以安蒙古”国策的先声。  相似文献   

7.
凉山索玛花     
白扬 《民族论坛》2006,(3):32-33
凉山的彝族人常常这样说:蓝天上最美丽的是金色的太阳,夜空上最美丽的是圆圆的月亮,春天里最美丽的是明艳的索玛花。索玛花是彝族人的族花,彝族人喜欢用索玛花喻女子——一个民族,竟是对这凡间的精灵如此宠爱。彝族素来就有选美的习俗,3000多年前的古彝文就曾有过相关记载。大自然馈赠给千里大凉山青山绿水,和风丽日,凉山的村村寨寨,美女如云,流光溢彩。凉山彝族选美的习俗,来自远古“孜孜宜乍”、“呷莫阿妞”(彝族远古美女名)等民间传说,来自彝人对自然纯朴、活泼兴旺生命的崇尚。彝族民间选美,草坪为舞台,蓝天作幕布,太阳调光,风儿伴奏,…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明代史料中安多藏族部落的汉文资料———分别隶属于明代“西番诸卫” ,析为七卷 ,为安多藏区部落史这一国际藏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明代史料中安多藏族部落的汉文资料——分别隶属于明代“西番诸卫”——析为七卷分期连载,为安多藏区部落史这一国际藏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10.
普米族     
普米族普米族自称“培米”、“普英米”、“普日米”,汉族历史文献称之为“西番”或“巴苴”。1960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和自称,正式称为“普米”。普米族人数较少,1990年人口普查,仅有29657人,分布在滇西北的兰坪县,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维西县、永胜县...  相似文献   

11.
云南瑶族主要居住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分为板瑶、靛瑶、山瑶三个支系。由于各支系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不同,政治、经济、文化存在着差别,因而表现在丧葬礼仪也各具特点,不尽相同。本文试以调查所得作一综述,就正于博雅君子。在一般情况下,老年人凡属正常死亡,都要履行呜枪、停尸、沐浴、验尸、入廓等手续在请巫师进行“法事”超度灵魂后,破土安葬。老人一“落气”,丧家立即呜枪三声以报丧,这是瑶族的古传规矩;亲友、寨邻一听到报丧枪声,不约而同前往奔丧,帮助主家料理后事。这是云南瑶族三支系都相同的。但是,在具体的礼仪上又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2.
湖南的先秦文化及民族,很多专家学者据历史文献和实物资料,论证为“越文化”,属越民族。越民族是我国古代三大民族之一,分布于东南、西南广大地区,支系甚多,有“句吴”、“于越”“杨越”、“闽越”、“南越”、“东瓯”、“西瓯”和“骆越”等等。湖南先秦文化究竟属于越民族的哪一支系呢?笔者就目前的考古资料分析,认为其与百越中的“西瓯”关系较为密切,应属西瓯一系。以下试从两个方面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13.
芭蕉箐村隶属于昆明市东村乡石桥村委会,是云南大学设立的云南省10个少数民族调查研究基地之一。它坐落于半山腰,海拔1800余米,共45户,131人,有张、杨、王、潘、龙五姓。全村皆属苗族大花苗支系,自称“阿卯”。它不仅延续着苗族传统的语言、社会结构、历史记忆,以及丰富的婚丧、建筑、服饰等民族文化,而且还是一个典型的信仰基督教的村寨,富民县东村乡的基督教中心教堂也坐落于此。  相似文献   

14.
《明史·西番诸卫传》是18世纪初我国第一部安多藏区史,它从中央政府对安多藏区经营开发的角度,记录了明代安多藏区的变迁。其学术地位和文献价值应予重新认识,充分估价。明王朝在继承元代统治格局的基础上,设立了“西番诸卫”。西番诸卫实施军政合一、“土流参设”、“岁一朝贡”和尊崇藏传佛教、以金牌信符官方垄断茶马贸易等政策和措施,强化了明中央政府对安多藏区的控制。作为元明清治理藏区的中介环节,明代对西番诸卫的政策上承元代格局,又有许多创造性、建设性的拓展,开启了清代以府县区划管理安多藏区的先河。因此,明代西番诸卫是安多藏区历史变迁中的重要阶段,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5.
“家西番”族属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民族识别影响到我们如何正确处理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团结问题。关于“家西番”的族属问题目前存在着很多分歧。文章从历史文献、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族自我意识等方面作了具体分析,认为“家西番”不是“汉西番”、“假西番”,而是藏族的一支。  相似文献   

16.
1949年共和国诞生时,凉山还是奴隶制度。这个制度已延续了2000年。无路的苦水一位长期研究中国古代史的专家曾说过:奴隶制的生成与繁衍,除与其居民手中的生产工具低劣,生产力极度落后有关系外,很大程度上还与地域环境恶劣和文化不发达相联。在20世纪中叶,凉山之所以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奴隶社会,这与它山高路险,交通闭塞不无关系。凉山州6万平方公里,90%为山地,平均海拔在2000—2500米之间,仅1000—2500米海拔的山地就占总面积的70%以上,4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近30座,其中木里县境的夏俄多季峰海拔高达5958公尺。崇山峻岭,峭崖陡壁,翻过这座山,前面还是山,无止境,无路途。因而在解放前的凉山,公路、交通、运  相似文献   

17.
论西瓯、骆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古文字学和考古学资料为依据,论证商周时期的中原人称东南沿海及岭南地区使用斧形工具的土著民族为“”,并与“”族发生联系。“’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越、百越的前身。西瓯、骆越作为百越民族的两个不同支系,也很早就与中原文化有着密切交住。这就为后来秦统一岭南和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民族融合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正> (一) 湖南辰溪县境内有一片瑶汉杂居地区,俗称“七姓瑶”。主要分布在该县东南部的罗子山、苏木溪、上浦溪、后塘四个乡。瑶族20769人,占四个乡总人口的55.7%。境内最高海拔1378.7米,最低海拔100.1米,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居住分散,经济落后。这四个乡的教育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根据第二次人口普查资料:四乡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占12.1%,初中文化程度占2.2%,高中文化程度占0.5%,大学文化  相似文献   

19.
彝族人民头顶着的这片天空彝族人民头顶着的这片天空,澄澈晴丽,闻名国土。曾经十一亿人同时引颈翘望它。火箭升空,九州欢腾。民族精神随之高扬。万众感激它——这片清莹洁净的天空。关于天空与火箭,彝族人民心中长存着的古老传说在遥远的历史深处神奇地预示过它:很久以前,雄鹰的后代支呷阿龙拥有一柄神箭,在大凉山旷茫的山野上,支呷阿龙用神箭开拓出日后子孙生存的领地……今天,彝族老人自豪地说:那火箭就是支呷阿龙手中的神箭嘞! 从先人手中的神箭,到卫星发射的火箭,凉山跨越了多么漫长的道路!这一场罕见的人类历史大跋涉  相似文献   

20.
杨梅 《民族学刊》2023,14(3):105-114, 153
普雄镇是成昆铁路线上的重镇,其社会经济发展与成昆铁路密切相关。通过考察不同时期成昆铁路对普雄彝族社会的影响,不仅可以管窥普雄彝族社会近五十年来发生的剧烈变迁,同时可以提供一种现代道路视域下研究少数民族传统社会变迁的新路径和新视角。普雄镇的个案研究表明,对于深处西南边远地区的凉山彝族而言,道路是其社会文化转型的重要载体。尤其在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凉山的交通基础设施正不断完善,在建以及规划建设的道路将不仅为凉山打开“互联互通、对外开放”的新局面,而且为凉山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最基本的基础设施保障,同时也将带来文化异质性的输入。普雄的个案亦启示我们,面对道路带来的文化异质性输入时,地方社会应该加强自身文化转型的主动性,从而在规划自身发展与实践上获得更多自主性,进而增强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内生性资源和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