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四月十七日上午,在京工作和学习的壮族同胞六百多人,在民族文化宫举行联欢会,欢度壮族传统歌节“三月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韦国清,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国家民委主任杨静仁,国家民委副主任伍精华、洛布桑,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袁任远,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今有入赘的婚俗、尤其是桂西壮族颇盛,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对于认识壮族古代婚俗,探讨壮族古代社会历史,冲破重男轻女的陋习,搞好计划生育,发扬社会主义良风好尚,无疑将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一、“入赘”源远流长入赘之俗很早就在我国盛行。到战国和秦汉时期就有明确记载。《史记·滑稽列传》载:“淳于髡者,齐为赘婿也”。说的是战国时期淳于髡为齐国人赘媚一事。秦朝时期,“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出赘”,《汉书》注为:“应劭曰:出作赘婿也。”又《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 相似文献
3.
壮族“舞春牛”习俗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舞春牛”是壮族地区流行的一项传统文艺活动。其渊源于壮族先民的牛图腾崇拜,后来发展演变成一种丰收酬神和祈年求福的宗教祭扫性舞蹈,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独特的社会功能。舞蹈动律朴实生动,形式复杂多变,内容丰富深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也吸收了汉文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本内涵。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有关部门的合力打造和全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参与,“壮族三月三”经历了从民族传统节庆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再到广西公共节日的转型,成为独具特色的各民族共享共创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壮族三月三”的创新与发展,推动了广西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交融,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的深入开展,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一个生动范例。 相似文献
5.
今年阳历4月5日,是阴历三月三的日子。这一天是包括壮族、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过节的日子。畲族三月三是纪念一位钟姓民族起义英雄的。这一天他们都吃乌饭——一种黑色的山野果。在我们 相似文献
7.
8.
9.
四月的景宁,春暖花开,万物吐芳。由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景宁畲族自治县政府、福建东南卫视共同举办的“海峡两岸各民族欢度三月三节庆活动暨2008中国畲乡三月三活动”,于4月7~9日在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隆重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少数民族同胞栽歌栽舞、互诉友情,为这个明媚的春天增添了一道亮丽的色彩。参加此次活动的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布赫,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会长江家福,国家民委、文化部有关负责人以及中华海峡两岸原住民暨少数民族交流协会理事长华加志为团长的台湾少数民族代表团等来宾。 相似文献
10.
正4月12日,农历三月初三,来自四面八方的上万名游客和当地群众齐聚洪江市黔阳古城,免费品尝地荠蛋、糯米薅菜饭,观看地方戏演出,参加篝火晚会等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欢庆一年一度的三月三上巳节。据悉,三月三民俗文化活动是当地民俗文化的集中体现。黔阳古城把它作为固定的节会活动,并拟将其打造成大湘西古城民俗文化品牌,以助推黔阳古城民俗文化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11.
12.
4月17日下午,在中央民院的地下会议厅里,在京的畲族同胞一百余人欢聚一堂,庆祝他们自己的“三月三”佳节。这是他们第一次在首都这样过节。畲族“三月三”节日的由来,据传是在唐总章二年至开元三年(669-715),山越(据考证之一说,山越人即畲族的祖先)首领雷万兴与同族人蓝奉高,在领导闽南、粤东的山越人民反抗唐朝的残酷统治的四十余年的斗争中,于景龙元年(公元707年)被朝廷军队围困在山上,他们靠食一种叫做“乌饭”的野果充饥度过了难关,第二年三月三日冲出包围,取得战斗的胜利,杀了漳州刺史陈元光。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们,便把三月 相似文献
13.
农历三月初三,是壮侗语族各民族一年一度的重要节日。它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既有物质的因素又有文化的因素,由节律性的生活风俗进而形成为一种群体的行为模式。由于文化的互渗互化,“三月三”节日文化不仅对周围其他民族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也必从周围其他民族中吸收了不少文化因素。因此,对这一重要的民族节日进行全面的研究,无疑是有重要的意义。一、“三月三”节活动的程序和内容在广西,有过“三月三”节风浴的主要是 相似文献
14.
桂西南壮族乡村的"三月三"节俗以其包含的节日模式、道德评价、文化认同及交往交流等要素在维系乡村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将乡村治理寓于节俗活动之中,关注节俗民生、重塑孝道价值、整合精品民俗等,"三月三"节俗才能以更丰富的形式、更高的品质助推乡村社会走向善治。 相似文献
15.
16.
17.
壮族“歌圩”的起源及其发展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木棉飞絮是圩期,柳暗花明任所之,男女行歌同入市,看谁慧舌制新词。这是清代广西龙州文人黄敬椿写的一首“风士诗”,它生动地描述了在繁花似锦的春季,壮族男女青年欢唱聚会的情景。《龙州县志》“风俗”条云:“四月间,乡村男女指地为场,赛歌为戏,名曰“歌圩”。这种“歌圩”习俗,自古以来,在壮族聚居的桂西,特别是左、右江一带和红水河流域普遍盛行,它是壮族人民在特定的时间、地点里举行的传统唱歌节 相似文献
18.
19.
20.
“影子语言”是壮族在使用本民族语言时所创造的一种语言现象 ,具有从学理上加以研究的价值。其基本特征是 ,以双音词、三音词和四音词为变形单位 ,通过交换两个音节的韵母对“母语”加以变形。被变形的“母语”在交换两个音节韵母的同时 ,往往还在声、韵、调和声韵组合规则等方面发生重大改变。壮族创造“影子语言”的方法可以推广运用到其它语种。本文以壮语和汉语普通话为例 ,对“影子语言”进行了初步的考察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