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需要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巨大,任何单一途径都不能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借鉴刘易斯与托达罗两个不同的劳动力转移理论,我国梯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选择是扩张大中城市就业容量,促进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扩张小城镇就业容量,促进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依托扩张农业内部就业容量,促进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相似文献   

2.
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和就地转移两种转移途径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就地转移应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并指出就地转移的模式应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城市经济理论为视角,从加强城市经济中心地位,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加强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两个大的方面探讨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具体对策,以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效地转移。  相似文献   

4.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与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当前城乡劳动力自由转移困难、城镇就业饱和的局面下,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出发,运用协整模型和修正误差模型,对二者之间的均衡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都有力的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农村中的非农产业、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陕西省农业人口多,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受土地、户籍、劳动力市场不完善以及农村教育投入不足等因素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出现了就业形势严峻、劳动力自身文化技能低无法满足用工需要和劳动者权利得不到保障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从而提高农民收入,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应加强农村教育及培训投入、农业内部吸收剩余劳动力可用空间的开发以及城乡一体化建设等。  相似文献   

6.
文章综合考虑劳动力转移强度和劳动力转移结构,针对开县38个乡镇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非农就业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重要途径,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农民受教育水平对农民收入增加呈正向效应,而转移距离和职业劳动技能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中部某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历史并不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的SWOT分析发现利弊兼有,机遇挑战并存。影响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在于为了更好的生存、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以及第一产业劳动率的提高。通过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完善相关制度、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建立劳动力市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8.
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是十七大报告提出来的重要课题.我国富余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及其地域选择,是和我国渐进式改革的路径相适应的.富余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途径主要表现为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这两种转移途径是相互补充、不可替代的.过去的30年,我国八成以上的富余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导致城乡差别的扩大,城市外延型扩张.今后应把富余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重心放在就地转移上,即通过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乡镇企业,建设农村小城镇.与此同时,还要实施积极就业政策,以创业带动就业,让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加速绵阳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1)将农村剩余劳动力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 ;(2 )提高劳动者素质 ;(3)加速发展本地经济、就地消化与劳务输出相结合 ;(4 )加速城市现代化、乡镇城市化、农村工业化 ,为转移劳动力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0.
在多要素联合决策的框架下,综合考虑劳动力损失效应和收入效应,以及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这两种不同转移就业形式的不同劳动力损失效应,建立了一个关于农户劳动力转移就业、土地流转及农业资本投入联合决策的理论模型,推导农户多要素最优配置行为的性质和特征。理论分析表明,任何一种生产要素市场报酬水平的提高,都会导致农户家庭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减少,劳动力转移就业量与土地转出量增加;农户家庭农业生产各要素投入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与劳动力转移就业量、土地转出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而劳动力转移就业量与土地转出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劳动力就地转移与农户家庭农业生产的实际土地经营规模、资本要素投入之间的负相关性要弱于异地转移,与土地转出量之间的正相关性也弱于异地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