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苗彦贞 《阴山学刊》2002,15(2):51-53
汉语方言与普通话在语音、语汇、语法三方面都存在差异 ,其中语音方面的差异最大。寻找方言与普通话语音方面的异同 ,探求其规律 ,有助于包头方言区的人们克服学习掌握普通话时声母、韵母、声调方面存在的障碍 ,从而掌握普通话语音。  相似文献   

2.
中古汉语的声调是分为平、上、去、入四声的。今天,在南方方言中,仍然保存着入声。可是,北方地区的大多数方言中入声早已消失了。普通话是以现代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北京语音中有阴、阳、上、去四个声调,古入声字分居到这四声中去了。兰州方言中也有阴、阳、上、去四个声调,没有入声。但是,古入声字在兰州话中的分居情况与普通话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3.
佳木斯方言属于东北官话。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地理位置 ,使得佳木斯方言语音、词汇、语法都很有特点。本文就佳木斯方言语法和普通话进行比较 ,从词缀、程度副词、助词、兼类词等方面介绍佳木斯方言的语法特点  相似文献   

4.
关于方言语调的界定和把握,一直处于探讨之中。近年来,随着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全面展开,方言语调的问题,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兴趣和重视。对于与方言语调紧密相关的语音现象,宋欣桥老师在《“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谈到:语调构成的语音形式,从语音四要素分析,音质成分在这方面表现得并不那么重要,主要表现在非音质成分上,首先突出地表现在“音高”上,其次是“音长”。我们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方言语调”的基本范围:(1)声调(字调)不准会直接影响到普通话语调,其中声调(字调)调形的错误是影响普通…  相似文献   

5.
包头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包头方言和普通话相比,语音方面的差异比较突出。在声母、韵母、声调三个方面,包头方言与普通话既存在对应关系,亦有不同。通过比较,不仅为汉语语音史的研究提供资料,也为包头地区的人们学习普通话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6.
袁蕾 《中州学刊》2005,(3):256-258
豫北方言属北方方言华北次方言的一支,由于历史和地理等方面的原因,现在的豫北方言语音独具特色.如果把豫北方言与普通话语音中的声母、韵母、声调等进行对比,对豫北方言中普遍且突出的语音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就可以找出豫北方言独特的语音规律.现在按照有无入声为标准,就可以把豫北方言区大致划分为豫北方言入声区和豫北方言非入声区.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语音诸要素入手,全面比较分析了普通话和青海方言(西宁话、黄南话)声母、韵母、声调、音节的具体差异,概括了青海方言的主要语音特征。  相似文献   

8.
汉语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代词用法和代词语音演变的考察以及和现代汉语方言的比较,详细论证了汉语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1)汉语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的关系表现为第三人称代词和近指代词、第二人称代词和远指代词在用法和语音上具有衍生关系;(2)古汉语代词“其”是现代南方某些方言中第三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的共同来源;(3)作为指示代词用法的“之”在上古并非表示泛指,而是一个典型的近指代词。  相似文献   

9.
关于方言中的破读现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引言这里所谓“破读”,指“声调破读”的“好(上声):好(去声)”和“声母破读”的“奇(奇数。见母):奇(奇异。群母)。”破读在汉语发展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破读关涉到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由于汉字构形的特性,破读又关涉到汉字。研究汉语语音史、词汇史、语法史,乃至文字史,都必须注意到破读。破读在现代汉语中还有保存。方言调查应当注意记录方言中的破读现象。把传统的破读现象的观察研究之所得引入到方言调查研究中来,也就是,把“破读”同“方言调查研究”挂钩,这是很重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留学生汉语声调偏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语是一种声调语言。汉语的声调具有区别语义的作用,并能反映汉语普通话语音的基本面貌和基本特征。汉语声调的规范程度,基本上决定着一个人汉语普通话水平的高低。俄罗斯留学生说汉语时总带有“洋腔洋调”,这缘于他们声调发音的偏误。本文针对俄罗斯留学生声调的偏误现象,从探求声调偏误原因入手,对相应教学策略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初上年级外国留学生汉语语音意识发展的过程和初上、中上、高上等三个年级外国留学生汉语语音意识的年级差异作纵向与横向的考察与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初始阶段,初学者的声调、韵母、声母意识的发展具有同步性,属于整体发展;第二阶段出现声母分化,声调和韵母意识发展同步;第三阶段声调和韵母分开,其反应成绩依次表现为声调优于韵母,韵母优于声母。音素的发展优于音位;音位意识发展最迟。  相似文献   

12.
利用《汉语方言地图集》的材料,对苏沪嘉地区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进行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运用历史行政地理分析法,对苏沪嘉方言的分区方案进行讨论,指出维持原来划分的苏沪嘉小片是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3.
“浊上变去”是指全浊声母(并、奉、定、澄、从、邪、床、禅、群、匣诸母)字由上声变为去声。这一语音现象的演变,在十三、四纪的普通话(所谓古官话)里就已经彻底完成,今日的北方话各方言的语音里大致都是如此。“浊上变去”语音现象的演变,牵涉到汉语语音历史发展的规律问题,也牵涉到汉语特有的声调的变化问题。因此探讨“浊上变去”的来源,探讨这一演变的历史形态,以及变化的原由对于汉语音韵史的研究,及认识  相似文献   

14.
一、汉语语音史研究的理论模式汉语语音史的研究,据严学宕先生所论,在现当代有三个框架。其一是高本汉的理论,认为汉语发展从上古到中古,到现代方言,是直线发展的。他的中国古音重建以中古音构拟为枢纽,上推周秦,下接现代方言。这是直线型理论。其二是张琨的理论,认为上古汉语就有方言分歧,诗经音系到切的音系,到现代北方方言的发展不是直线型的。根据这一观点,他写了《汉语语音史中的方言差异》。这是差异型理论。其三是罗杰瑞等人的方言逆推研究法,或称“普林斯顿假说”(Princetonhyp。thesis)。ZO世纪6O年代中期,在美国…  相似文献   

15.
略论“声调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地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从声调在普通话语音中被颠倒了的现实地位入手 ,用大量事实证明声调在普通话语音系统中应居中心地位。文章认为“声调是区分方言与普通话的重要标尺” ,“普通话四个声调是普通话语音最显著和最基本的特征” ,“普通话的声调水平基本上决定了一个人普通话的等级水平”。从“声调中心”论出发 ,文章强调普通话水平测试不能让声调与声母、韵母“平起平坐” ,必须摆正声调 (腔调 )在普通话测试中的主导地位 ,充分重视声调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现代藏语和汉语都是有声调的语言,声调是藏语(拉萨话)和汉语(普通话)的语音组成部分。 但是,藏语(拉萨话)和汉语的声调,其调类、调值、变化的特点和规律不尽相同。比较两种语言声调诸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特别是寻找其不同点,在语言教学中是有实践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数学在汉语方言研究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方言现象的数学描写与统计研究、方言关系的计量研究和方言实验语音研究三个方面。从这三方面的研究现状来看,在数学与汉语方言研究的结合中应注意数学方法在汉语方言学研究中的适用性,进一步拓展其应用范围,加强其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18.
外语学习者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方言的影响 ,易将方言的近似音位替代目的语的一些音位 ,将方言的重音、声调、节奏、语调等方面的规律套在目的语词句上。语音学习中方言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语音学习长期以来未得到足够重视。不少语言学习者才在心理上拒绝纠正带方言的发音 ,以为只要说话人和听话人在心理上具有相同的音响形式就行了。笔者认为 ,首先要正确认识语音学习中的方言现象 ,并努力克服它。其次必须把握好语音学习中方言现象的“度” ,也即“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19.
跟传统利用早期历史性条件、晚期历史性条件及现在平面性条件区分大方言、次方言和小方言的做法不同,文章提出利用汉语语音自身层级系统(音节 -音位 -音值)的特征来进行汉语方言的区片划分:用音节层面的音节类(俗称字类)分合标准作为第一层级方言分区的语音标准;用音位层面的音类分合(不造成音节类分合)标准作为第二层级方言分片的语音标准;用音类或音类分合的具体音值(不造成音类和音节类分合)作为第三层级方言小片的语音标准。在权衡同一个层级语音标准的主次方面,我们贯彻以下几条原则:第一,早期的音节类或音类分合比晚期的音节类或音类分合重要,早期的音值特征比晚期的音值特征重要;第二,音节类或音类的合并比音节类或音类的分化重要;第三,大的音节类或音类分合比小的音节类或音类的分合重要;第四,辖字多的音节类或音类分合比辖字少的音节类或音类分合重要;第五,音节类或音类分合规律明显的比分合规律不明显的重要;第六,典型的音值特点比非典型的音值特点重要。  相似文献   

20.
吴芳 《社会科学论坛》2008,(14):155-159
本文从现代汉语方言拟声词研究的三大方面:构词法、词汇化及语音韵律对近几十年汉语方言拟声词研究进行归纳与评述,揭示历史研究、语音研究及类型学研究对方言拟声词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