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好了歌》两个英译本在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方面存在的差异为翻译批评提供了典型样本。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目的论的角度,对《好了歌》两个英译本在翻译策略、翻译方法两个方面产生差异原因作出思考,肯定了两译本译者为达到各自翻译目的所采用的相应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关联理论为基础,选取了《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判词的翻译。在关联原则的指导下,分析了两个英译本中判词翻译的不同策略,并从关联理论角度分析了两个译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本文通过对判词翻译的研究以期对诗歌翻译及其评价提出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3.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曾多次被翻译成外国文字,其中影响较大的英译本为杨宪益夫妇的节译本和詹纳尔的全译本。从人名翻译、诗词翻译和谚语翻译三个方面对两个英译本中的高难词句翻译进行比较,认为两个英译本都传达出了原文的基本思想,但也有不同之处:杨译本笔译流畅,含有异国情调;詹纳尔译本文通字顺,忠实于原著,很好地传达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理雅各1885年《中庸》英译本和辜鸿铭的《中庸》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以刘宓庆先生的翻译关学理论为指导,从翻译审美再现的五大基本要求视角从语句层面对两个英译本进行了对比研究,再现两位译者翻译时所面临的困境,指出其中的瑕疵,为未来译者翻译出更美的《中庸》译本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使用语料库语言学方法对<霍小玉传>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进行了研究.使用语料库检索分析软件WordSmith,对两个英译本以及作为对比使用的英语本族语语料库中的平均词长、词汇密度和文本可读性等多方面数据做了统计和对比.同时,还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运用相关翻译理论对两个译本中的翻译实例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两个译本译者在翻译风格上的特点.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实证性研究具有科学性,因此其研究结果可以为翻译批评提供可靠的依据,也可用于翻译教学和译者培训中.  相似文献   

6.
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霍克斯译本)中的典故翻译进行研究,对比和分析杨译本和霍译本对于典故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和方法。通过研究表明,两个译本体现了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的影响,不同的翻译目的决定了译者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7.
从文化比较角度研究鲁迅小说两个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处理方法,考察来自源文化和目的文化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共同的文化差异问题,探索其中带有规律性的翻译原则与方法.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应当尽量采用异化的翻译方法,以使源文化成功融入于目的文化中.  相似文献   

8.
基于翻译目的论,对比分析《边城》两英译本,以期找出其在不同时代背景下被外译的原因以及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分析译者的翻译目的,翻译方法,译者与原作者、译者与译语接受者、译者与发起人之间关系等影响翻译的因素,得出戴乃迭译本倾向于异化,金堤和白英译本倾向于归化。两译本都尽力本着忠实于原文和忠实于读者的态度,遵从了忠实原则,同时他们竭力实现了各自的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9.
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对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强调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过程,翻译即翻译意义,应尽可能实现原文和译文功能和意义上的最大程度的对等。文章尝试将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应用于《水浒传》排泄词“屁”的翻译,对两个英译本中此类词的翻译进行比较评析,探讨其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0.
通过译例比较分析《红楼梦》杨宪益夫妇和戴维·霍克斯、约翰·阂福德两个完整英译本在文化词语处理时采取的不同方法以及达到的不同效果,我们可以认识到,在翻译行为中,译者应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和翻译要求,对文化专有项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从而取得特定翻译目的所要求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11.
译者既是原作的读者,也是译作的作者。为了能让译文读者更清楚地了解原文的意义,译者会采取一些变通补偿的方法,进行创造性的翻译。文章以杨宪益、戴乃迭和霍克斯对《红楼梦》回目的翻译为对象,从阐释学的角度看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尤利西斯》第二章为例,从肖像、语言、内心活动、行为等方面金堤、萧乾两个译本人物形象再现作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3.
有关<红楼梦>两个译本的评论很多,但多侧重于文化方面.文章试从语用角度对杨宪益夫妇以及霍克思翻译的两个译本进行分析,说明文学作品中的对话语言同样受到语用原则的约束,因此在翻译时,译者尤其要考虑如何在译语中体现原语的言外之力,留心原文本中有意违背交际原则的地方,理解说话人的弦外之音.  相似文献   

14.
经典的作品一经译介,往往会有许多重译本.受译作产生年代、所处社会环境及译入语语言发展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同一著作的不同译本往往会有所不同.本文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对《警察与赞美诗》两个中译本——李文俊和潘明元译本进行比较研究,兼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和意义.本文尝试以这一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翻译文本和例句的分析,重点探讨两译本中选词、句式以及风格等方面的差异及在翻译实践中的一些规律,力图从不同的角度丰富翻译理论及实践.  相似文献   

15.
《茶馆》是老舍先生不可多得的名剧,素有"一句台词勾画一个人物"之说。本文从两位译者不同的翻译思想出发,全面客观地对比两个英译本由于在翻译原则和策略上的不同,最终获得不同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16.
圣经在中国的翻译始于汉语圣经译本,两百多年来,基督教一直持续不断推陈出新各种译本。  相似文献   

17.
以李白名诗《玉阶怨》的两个英译本为语料,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评价理论指导下,对比研究两个英译本中态度资源、级差资源和介入资源的分布,评估原诗与两个英译本之间评价意义资源的转换。评价理论能够启示汉语古诗英译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传递。研究发现:在两个英译本中,态度、级差、介入意义基本通过补偿或平衡做到了整体对等转换,同时介入意义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可做细微灵活调整。不在于评价译本的优劣,而旨在阐释评价理论对于汉语古诗英译的指导价值,并丰富李白诗歌英译研究。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在人名的翻译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策略。杨译本本着忠实于原著的精神,以异化翻译策略为主,力求把原著中思想文化的方方面面传达给译语读者,而霍译本以译语读者为中心,尽量减轻原语文化知识对他们的压迫感,翻译策略以归化为主。完整与足量是判断采用何种翻译策略的重要标准,因此,两译本虽各有巧妙之处,但或多或少都有欠额翻译的不足。  相似文献   

19.
从许渊冲的"三美"理论出发,分析《雨霖铃》原词的音韵、语句形式及意境特点,并据此讨论许渊冲与徐忠杰的两个英译本在音韵、形式及意境三个方面对原词特点的再现,通过原词与译本、译本与译本之间具体的对比分析,得出两译本的优劣。两译本虽然整体上都是不错的译本,但许渊冲在其理论主张下所译的译文很好地再现了"音美、形美、意美",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