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宏观调控法治化旨在规范、保障和控制宏观调控权的行使,是依法治国的题中之义。宏观调控法治化对提高宏观调控的绩效、降低宏观调控的风险、预防宏观调控沦为利益集团牟利的工具等均具有重要价值。但是,宏观调控法治化的实现,至少面临三大难题:观念难题、制度难题和技术难题。这些难题构成我国实现宏观调控法治化的环境。立足于这一环境,结合宏观调控相机抉择的特点,采取柔中带刚、从柔至刚和刚柔相济的方法,逐步实现宏观调控法治化。  相似文献   

2.
宏观经济调控理论的发展演变与调控模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宏观经济调控是各个国家共同关注的问题 ,国家调节与市场结合方式的选择是 90年代经济学的主要线索之一。混合经济中的宏观调控与过渡经济中的宏观调控各有特点 ,对其加以研究有利于我们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3.
最近一年以来,面对国内过热经济形式,特别是股市的巨幅震荡,国家两次调整印花税,效果显著,但是在合法性方面确有待商榷。本文通过分析国家调整印花税的手段宏观调控经济存在的问题,提出宏观调控法治化的主张。在论证宏观调控法制化的难题所在之后,提出了宏观调控法治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当前政府宏观调控的行政环境如现代化阶段、体制环境、法治环境与对外开放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迫切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政府宏观调控方式,建立小康社会的政府宏观调控模式.小康社会的政府宏观调控方式主要包括如下内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由直接干预社会经济运行转向对各种经济成分实行公共管理,对经济的管制与审批由计划审批向公共审批转变,财政与税收调控方式由"大一统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变,市场准入管理由个案性的歧视性管理向普遍性的非歧视性原则转变.  相似文献   

5.
"李约瑟难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约瑟难题"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学术界,并吸引了许多学者孜孜不倦地去探求该难题的答案.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1)对难题本身的真伪性讨论;(2)对难题的解答;(3)对难题意义的认识.我国学术界对"李约瑟难题"的研究对于我们如何进行学术研究,如何正确认识学术标准和学术价值,以科学的态度研究学术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1986年,美国财务学家Jensen在<自由现金流量的代理成本、公司财务与收购>一文中正式提出了自由现金流量(FCF)理论.此后,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FCF理论进行了验证.然而,基于对国内外文献的掌握和我们对FCF问题的研究,发现FCF理论的研究与应用存在三大难题:FCF定量难;FCF代理成本分解难;FCF控制难.正是这三大难题严重制约着FCF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推广,由此提出解决这三大难题的初步思路.  相似文献   

7.
宏观调控权的界定及其配置,是宏观调控法中的核心问题.宏观调控权作为一种权力,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界定与配置,使各类宏观调控权主体的权力明晰,职责明确,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集权与分权等问题,才能更有效的进行宏观调控.从宏观调控权配置的概念入手,分析了我国宏观调控权的现状与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8.
宏观调控行为法律责任的认定与归结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宏观调控行为的法律责任归属于经济法责任,在经济法理论研究和制度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归责原则应以违法归责原则为主,过错责任原则为辅.一般情况下宏观调控行为的法律责任由责任主体、违法行为、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有损害事实和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五个要件构成,应加强宏观调控行为的法律责任形态和实现方式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改革目前已进入攻坚战的关键时期,粮食安全、国企改革、重化工业发展等问题已日益成为阻碍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难题.解决这些难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突破口:在粮食安全问题上,应以推动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为重点;在国企改革中,必须建立企业内部及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制衡机制;对于重化工业是否优先发展的问题,以适应市场需要为准则;在宏观调控问题上,重点在于调控结构而非总量,应发挥市场与政府的分工合作;在政府改革问题上,要将改革的重点放在重新定位政府的角色与职能上,使政府成为人民的仆人而非主人.  相似文献   

10.
当前生命伦理学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命科学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伦理难题,这就要求生命伦理学的研究跳出原有的框架,从全新的角度去研究现代生命科学发展带来的伦理难题.当前生命伦理学研究关注的热点问题包括全球伦理、女性主义、基因革命和卫生保健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略论我国政府宏观调控模式的转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发展 ,我国政府调控模式也相应发生了重大转变 ,具体表现在政府经济职能由计划经济时以对微观经济为中心的调控转变为以对宏观经济为中心的调控 ;政府调控行为由计划经济时期单一性的强制性行为向奖酬性行为和舆论性行为为主兼顾强制性行为转变 ;政府宏观调控关系由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向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转变  相似文献   

12.
毛德龙  王燕 《东方论坛》2008,23(1):112-118
社会法的研究近年来已经成为法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的社会法学说是我们研究社会法理论不可逾越的学术积累.我国台湾地区秉承德国、日本的社会法学说,社会法理论研究已经处于寂落.中国的社会法研究大多是在经济法学者之间展开的,目的是以社会法的视角来论证经济法的独立价值.我国官方和学界也已经形成了初步的社会法主流观点,那就是社会法就是包括社会保障法与劳动法在内的一个法律部门.  相似文献   

13.
独立与融合是经济法30年发展历程中的两个主要特征.寻求独立的经济法地位是经济法学者一直努力的目标,但直到目前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融合是现代经济法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必然和基本途径.经济法及其学科的发展需要处理好独立与融合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以既往三十年来中国经济法研究所积淀的一个基本问题——即国别经济法律制度的本土性与经济法部门和知识谱系的普适性之间的关系及其协调——作为切入点,借助一个学术个案——转型(轨)经济法——的回顾性研究,阐明了本土性与普适性在经济法语境中的具体理解和运用,分析了在本土性与普适性两个层面上,中国经济法研究所存在的具体问题,特别是辨析和指出了其中一些流行的、貌似真理的理论迷思。最后,从本土性的中国经济法与普适性的世界经济法相协调的角度,对中国经济法研究的未来方向进行了初步的反思。  相似文献   

15.
宏观调控的合理性原理及其法律控制机理应当成为经济法学,特别是宏观调控法理论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以合理性为支点实现宏观调控赋权与控权平衡是宏观调控法制化的基本原理。完善宏观调控合理性的法律控制制度,应当加快宏观调控基本法的制定,确立合理调控的原则,实现从原则到规则的体系化控制;建构协商民主的程序制度,使宏观调控建立在公共理性的基础上;设计司法审查的专门规则,使宏观调控接受合理性问责。  相似文献   

16.
回顾中国经济法学研究,我们发现经济法学界在锐意创新的过程中,严重冷落了法解释学等传统的研究方法,直接导致经济法理论解释力的削弱和经济法研究法学特质的减损.作为法学的子学科,传统法学研究方法应该成为未来中国经济法学的主流研究方法.未来经济法研究方法必定是多元的,研究手段必然是综合的、协调的,研究体系也一定是动态的、开放的,但其核心却应该是恒定的,即传统法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不应被动摇、更不应被抛弃.  相似文献   

17.
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 ,使商法一度遭受冷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的确立 ,商法的地位和作用正日趋显现。时至今日 ,我国加入WTO在即 ,商法的国际统一化已是国际社会的普遍要求 ,复兴我国商法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而且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但在我国法学界 ,“民商合一”的论调久已有之 ,似乎已早成定说 ,这一理论误区极大地阻碍了商法地位的确立和作用的发挥。徐学鹿教授所著《商法总论》一书 ,堪称商法基础理论研究领域的创新之作 ,对传统的商法理论误区给予了深刻的剖析。它雄辩地论证了商法演进的四个阶段 ,以及商法的概念、地位和独特内涵 ;鲜明地指出 ,在我国商法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商法是民法的特别法的传统观点应予放弃 ,应选择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第三条道路”。这一切 ,无不对如何构筑我国经济领域的法的新框架与我国商法的复兴 ,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论述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法律和政策依据;法治国家,是指依靠法治理或管理国家;依法治国应该正确认识什么是法;要正确认识什么是法,必须明确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法的概念和特征;实行依法治国应该正确认识经济法的概念、地位和体系,充分发挥经济法的重大作用;实行依法治国需要制定《经济法纲要》。  相似文献   

19.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经济法学的核心问题和理论基石,但法学界对这一概念的界定一直存在着争论。文章从法与经济法关系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经济法调整对象的范围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我国国际经济法学从一开始就采取了发展中国家立场的定位。这符合我国当时的国情,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下,我国国际经济地位和所处的国际经济环境已经或者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有必要重新审视我国国际经济法学。本文在分析我国国情和国际经济关系变化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我国的发展中国家国际经济法学定位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探讨是否和如何告别发展中国家国际经济法学,使我国国际经济法学与时俱进,在丰富我国国际经济法理论的同时,让我国国际经济法学真正能够维护我国的国际经济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