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翻译生态系统中的多元主体间存在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共在的主体间性关系。在该系统中,各参与主体由主体间性所达成的“视域融合”是翻译得以顺利实施并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主体间性的“视域融合”表现为翻译主体对翻译对象、翻译策略和译介环境的适应性选择。最佳翻译实质上就是主体间性的最佳“视域融合”。  相似文献   

2.
笔者基于当今哲学研究由主体性转向主体间性的后现代主义背景,梳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译界主体间性研究的大致脉络,认为国内翻译研究仍处于主体性研究状态,主体间性研究不系统、不连贯、不深入,从哲学角度分析翻译主体间性的文章更是寥若晨星;重新界定了翻译主体,提出原文作者是创作主体,译者是翻译主体,译文读者是接受主体,翻译发起人是翻译活动发起主体,他们都积极参与翻译活动;指出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为翻译主体间性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切入点,对翻译学的构建和翻译实践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在交往行为理论的观照下,所有的翻译都是翻译所涉及的各个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否定、相互协调与相互交流的结果;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主客二分、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模式,构建起一种对话式互动的共在关系,一种良性循环的生态体系。  相似文献   

3.
传统语言学派、文化学派、解构主义学派将翻译研究本体分别认定为文本、文化因素、译者.它们分别处于翻译研究中的单一主体地位.作者认为运用主体间性理论所主张的"翻译研究中的多元主体间相互平等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共同构建翻译研究的本体"这一理论能够使我们更加客观地认识翻译研究活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学术界对于翻译主体性和主体间性多有关注,但对同属于多主体参与的翻译批评活动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却鲜有提及,文章在论述翻译研究范式转变以及翻译研究主体间性转向的基础上,从翻译批评主体的多样性、翻译批评主体性、翻译批评主体的身份间性三个方面论述了翻译批评主体间性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翻译不是“一种孤立的语言转换活动,而是一种主体间的对话”.翻译的主体间性即译者同委托人、原文作者和读者等翻译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文章将功能主义目的论同翻译主体间性结合起来,探讨译者同作者、委托人、读者等翻译主体之间的关系,结合《绝句》的两个英译本,对翻译主体间性进行适当地分析,提出:占主导地位的一对主体间性决定了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葛浩文与作者、译文读者共同构成其文学翻译活动的审美主体,各主体之间相互关联,形成彼此互动的审美关系,使得葛浩文的文学翻译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传播价值。探索葛浩文文学翻译审美主体间的不同关系及其对葛浩文翻译作品审美再现效果的影响,从美学接受角度为中国文学与文化走向世界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随着西方哲学关于主体性的研究发展,翻译的主体间性研究提上日程。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借助客体而进行的主体间的相互交流和互动,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正是一种主体间性事实。结合翻译的主体间性对诗歌《锦瑟》的几种英译进行比较,进一步说明译者的主体性是建构在主体间性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8.
从翻译的主体间性视角来看,翻译实质是一项涉及多个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如何处理好翻译的主体间性问题是目前翻译理论的重点之一;伽达默尔提出的“视界融合”这一哲学解释学原则恰为这种认识提供了理论基础,翻译不再是单一的语言转换活动,而是多个翻译主体间跨时空的交流;林纾的译作《黑人吁天录》恰到好处地完成了翻译的历史文化使命,是翻译主体间性研究的典型译作。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关于译者在翻译中主体意识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突出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然而,作者、译者和读者均为翻译主体,都在积极地参与翻译活动,译本实际上是他们共同的成果。为确保翻译活动的顺利进行,翻译研究应该从主体性研究走向主体间性研究,通过作者、译者和读者的平等对话,达到主体间的视界融合,达到翻译活动中三个主体间的协调。  相似文献   

10.
论翻译主体间和谐关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作为翻译主体间性各要素的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关系是翻译领域中一个重要课题。文章从和谐文化构建中得到启示,认为翻译主体之间应建立一种和谐关系,而主体间性恰好使这一点成为可能,这也是翻译能顺利成功实现的重要因素,对翻译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文化转换,一种交际互动,一种以的语功能为导向的跨文化活动。因此翻译过程具有复杂性,涉及多种选择,而每一次翻译行为及其参与者所做出的各种选择是由诸多层次的目的来决定的。翻译研究应注重翻译过程的交际互动,要根据翻译要求布局谋篇,根据功能选择三大文本实施翻译策略,根据的语文化背景重构文本内容,以有效实现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12.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主体性问题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关注。西方女性主义与翻译相结合,女性主义译者从独特的视角体验并指导着翻译实践,彰显出西方女性主义激进的译者主体性。与西方激进的女性主义翻译相比,中国尚缺乏对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本土运用,国内某些具有女性主义意识的女译者在翻译中虽能发挥其主动性和能动性,但均采用了具有中式色彩的、比较温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英语专业探究式翻译教学与学生主体意识的建构与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翻译专业的设立及发展,翻译课教学理念及模式也备受关注。传统的翻译教学以教师讲座的形式传授翻译理论和技巧,如今正逐步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和理念,而作者认为这种从单向传授到双向互动的模式转变过程正是建构和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过程。本文拟运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结合探究式翻译教学的具体操作及实践模式,探析英语专业本科翻译课教学中如何通过培养学生的主体实践意识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教学效果,以尝试切实有效的翻译教学操作模式,培养具有主动内省意识的翻译人才。  相似文献   

14.
“学”与“术”在翻译教学各环节中本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但在现实的翻译教学中却存在“学”与“术”分离的现象。针对此现象,本文分析了翻译教学中“学”、“术”分离的真实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学”与“术”有机统一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法哲学阐释的角度,将法律翻译看作语言和认知交互作用的结果,通过对立法文本句式在翻译过程中所隐含的语法动态整合的认知操作分析,揭示法律翻译在生成过程中概念和语言整合操作的异同并指出:法律翻译是法律、语法、哲学等因素构成的框架内的积极而有限制的创新过程;法律翻译依赖于诠释法律文本所形成的理论和译者的理解创新。  相似文献   

16.
翻译家葛浩文认为他的翻译实践与理论的关系不太大, 这意味着国内译学界原本疏离的二者更有渐行渐远的趋势。文章通过对葛氏文论、访谈实录及其译本的分析, 梳理出“用达雅”的翻译思想:“用”于构建中国他者文化形象, “用”占据核心地位, 它决定了“达”于西方大众读者的内容和方式, 也决定了翻译之“雅”在于策略和方法选择的“因用制宜”。通过对葛浩文“用达雅”翻译思想的研究, 我们不难发现, 尽管他认为翻译实践与理论的关系不太大, 但在他的翻译思想中显示出了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存在着良性互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女性主义翻译是近二十年来新兴的一派翻译理论,其鲜明的旗帜与激进的主张在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文章从女性主义与翻译的相互关系角度,分析了两者间的相互影响,论述了女性主义与翻译相结合的原因,并指出其对传统翻译理论的颠覆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从本质上来说,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隐喻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和重要认知机制。隐喻通过事物间互动“比较”而产生,这种“比较”或以相似性为基础,或以创造相似来进行。探讨翻译思维的互动“比较”本质,意识到翻译过程是译者在原语与译语之间进行的互动“比较”的隐喻性认知过程,无疑会有助于把握翻译实质和提高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19.
生态翻译学将翻译活动视为一个生态系统,生态各因子在交互中达到平衡,是强调“译者为中心”、译者“适应性选择”的体系。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是输出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关键,但其翻译类课程教学体系构建中未能纳入翻译人才培养应有的均衡性、关联性、整体性等生态化特点。因而从生态化视角强调翻译人才应具备相应的翻译“知识、技能、素养”,提出英语专业翻译人才培养的生态三维度。通过实践性研究,构建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生态化教学模式,以改善翻译类课程教学质量,提高译者在生态翻译系统中的选择与适应能力,提高译员适应水平。  相似文献   

20.
郭沫若是我国著名诗人和剧作家.综观其文学成就,我们不难发现,其诗歌、戏剧和小说的创作大大受益于外国文学的翻译,同时他的创作也促进了其翻译水平的提高.在翻译与创作两者间相互影响下,郭沫若在翻译和创作上均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