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赵丹与书画     
赵丹最初是学画的,他是上海美专艺教系的学生,那时候校长是刘海粟,算起来,他是一九三三届的毕业生,可是他当时忙于搞校外的演剧活动,没等结业就被明星影片公司拉去当演员了。以后,他在舞台、银幕上大大出名,不过他始终没有放下画笔,解放后他一直是上海美协的会员。一九七八年元旦,白杨一早就到了赵丹家里。因为在六天前(十二月二十六日)为纪念毛主席八十四岁诞辰,她和赵丹在上海文化广场同台朗诵长诗《中南海的明灯》。白杨因此回想起一九三六年和阿丹合拍《十字街头》,当时两人尚是彷徨  相似文献   

2.
周邦彦是北宋后期著名的词人,在词史上有崇高的地位。最早对其词给予恰当评价的是宋人王灼。他评论周邦彦时总是联系到另一位北宋后期词人贺铸,认为:“大抵二公卓然自立,不肯浪下笔,予故谓‘意新语工,用心甚苦’。”在王灼看来,这两位词人的创作态度是谨严的,而且都能“各尽其才,自成一家”。他又说:“前辈云:‘《离骚》寂寞千载后,《戚氏》凄凉一曲终’。《戚氏》柳(永)所作也。柳何敢知。世问有《离骚》,惟贺方回、周美成时时得之。贺《六州歌头》、《望湘人》、《吴音子》诸曲,周《大酺》、《兰陵王》诸曲,最奇崛。”(《碧鸡漫志》卷二)有学者据此以为贺铸与周邦彦词多寄托  相似文献   

3.
记得前两年,锡金同志撰文回忆“孤岛”期间党组织了一部分同志“分头办了一些刊物”,这中间还有一本取名曰《万人小说》的文艺刊物,“似只出了一期”,“由王元化同志代它组稿”①。包天笑在《钏影楼回忆录》中说:在“孤岛”期间,有一位叫佐恩(王元化当年署用的笔名)的青年作家经常上门,他很能说话,是左翼阵营里的人,我的一部长篇小说《海市》,就是应他的邀约而创作的,并由他拿去发表在一份新办的《万人  相似文献   

4.
《楚辞》的浪漫主义,以《离骚》为代表,突出地表现了“奇美的想象”;以《招魂》为代表,突出地表现了“险怪的想象”。“奇美的想象”和“险怪的想象”是《楚辞》浪漫主义的两种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因此有必要把这两种不同风格加以考察,找出它们在文学史上的演化轨迹,以便更好地评价楚辞的贡献和影响。一在《楚辞》中,奇美的想象首先创造了屈原美的人格。屈原希望在楚国实现他的“美政”理想,最终使楚国统一中国。为此,他在服饰、行为、生活、环境、精神世界等各个方面都突出“奇美”二字,以培养自己实现“美政”所必须具备的“内美”、“修能”。比如: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和作为实践客体的环境在实践过程中相互创造的特性。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指出:“正象社会本身创造着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创造着社会。”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认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则明确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写道,“人在作用外部自然界的时候,他便改变了他自己的本性。”,显然,马克思一以贯之的实践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思想中蕴含着两个重要的观点,第一,在对象化的实践活动中,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和作为实践客  相似文献   

6.
张鷟是唐代小说初兴期较有影响的一位小说作家,他留下的小说作品主要有《游仙窟》和《朝野佥载》。本文通过对他的这两篇小说的分析关照,认为其创作的总体审美特征:一是题材情节上的求“奇”,一是艺术表现上的求“美”。这种对于“奇”与“美”的主动追求,是唐人小说审美特征在唐人小说创作初期初露端倪的明确表征。因此,对张鷟小说审美特征的探讨为研究唐人小说审美倾向在初兴期的形成和表现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7.
论《百年孤独》对陈忠实《白鹿原》创作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陈忠实在回答一个评论家提出的“哪个作家、哪部作品对你的长篇写作影响最大”的问题时谈到:外国作家作品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等。[1] 马尔克斯1982年因《百年孤独》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是制造震惊世界文坛效应拉美文学爆炸现象的主将。他的成功,无疑鼓动了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文学创作者的创作激情。他的影响是巨大的,中国当代文坛有许多小说家的创作都与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陈忠实就是其中的一个,而且是最能抓住其精髓并付诸于自己的文学实践的一位。通观马尔克斯和陈忠实的代表作《百年孤独》和《白鹿原》,笔者以为两位作家有…  相似文献   

8.
郭启熹撰写的《谈“生利”教育与职业大学》(《龙岩师专学报》1989年第一期)一文指出: 陶行知先生把办教育分为“生利”与“消费”两大类,前者是要造就一批为社会创造财利的人才,后者是养成一群消耗社会财富的书呆子、蛀虫。只有坚持前者才叫活的教育,才会有生命力。他说:“活的乡村教育,要教人生利。他要叫荒山成林,叫瘠地长五谷。他要叫农民自主、自治、自卫”。 为了实现“生利”的目的,我们在教学上必须突出“职业”特点,强化“职业”训练。诚如陶先生所说的“俾学生毕一课,即生一利;毕百课则生百利,然后方无愧于职业之课程。”并应采取  相似文献   

9.
<正> 鲁迅是我国革命现实主义的开山祖和大师,他吸取了中国古典现实主义和外国批判现实主义中的养料,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实主义。在文学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开辟了中国文学的新纪元。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具有超越前人的创造力。他曾说:“现在却有人以为‘汉以后的词,秦以前的字,西方文化所带来的字和词,可以拼成功我们的光芒万丈的新文学’。这光芒要是只在字和词,那大概象古墓里的贵妇人似的,满身都是珠光宝气,人生却不在于拼凑,而在创造,几千百万的活人的创造。”(《难得糊涂》)鲁迅以“死”和“活”两个字点出了“拼凑”和“创造”的根本区别,所谓“重返故纸堆”、“全盘西化”,都只能把文学引向死胡同。他既反对全盘照搬,也反对全盘否定,而是始终以积极进取的精神,正确对待中外文化,博采众家,取其所长,分析、批判、吸取、创新。他说:“没有拿来的,人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呐喊》《彷徨》,是我国现代小说史上第一个高峰。这两个小说集,既有共同的特点,也有互异之处。从它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判断,前者高于后者。但事物是复杂的,如果从作品某些方面所体现的思想深度和艺术的圆热程度而言,则《彷徨》较之《呐喊》又有新的发展。鲁迅是一位最善于发掘和揭示灵魂的艺术大师。以塑造典型形象,显示灵魂之深和提出重大社会问题见长,是《呐喊》也是《彷德》的特色。那么,《彷徨》究竟在哪些方面哪几点上,是鲁迅小说现实主义发展、深化的标志呢?下面,我们就集中阐述这一问题。如所周知,鲁迅从事文艺,原以改良国民精神为目的。早年在日本留学时,他就致力于国民性的研究,探讨中国国民性的病根,他认为兴国必先“立人”,改良国民精神。他首先寄希望于“先觉之士”的出现,而最终目的则是广大民众的觉醒。“五四”时期他写小说,“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作为现实主义者的鲁迅,并不在自己的小说中去创造理想中的“先觉之士”,他所写的仍是“老中国的儿女”,暴露的是“老  相似文献   

11.
创造发生过程的研究,首先应开始于创造过程的定义。对此,国内外不同的研究者都曾予以阐释和描述,比较典型的有:1945年,德国著名格式塔心理学派创始人韦特墨在《创造思维》中指出“创造过程通常是这么一种形式:为了获得正确的知识,人们重新怀疑并重新研究一切。”美国著名心理学家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对创造过程的描述则认为它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创造主体人和外部世界及事物的联系,二是创造主体为满足某种直接的物质和心理需求。日本学者市川龟久弥则在《创造性科学——图解、等价转换理论入门》中说:“一切创造活动都是以按过去的作法不能超越或不能突破现状的危机状态为前提进行。”中国学者王极盛在《科学创造心理学》中将创造过程概述为:“创造是人将创  相似文献   

12.
商代第二十三代王武丁不仅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位长寿者。据《尚书》、《竹书纪年》、《帝王世纪》、《通鉴前编》等书记载,武丁在位59年。《熹平石经》称“肆高宗之享国百年”。《汉书·五行志》记载“高宗致百年之寿”。《论衡·气寿》则作“高宗享国百年。”高宗享国百年也就是武丁享年百岁。武丁不一定真正活到一百岁,但他韵长寿是可以肯定的。武丁的父亲小乙继位时他已成年,曾命他去民间考察,那时他已20岁左右,小乙在位约21年。这样算来,武丁即位时30多岁是合情理的。加上他在位59年,武丁很可能活到90多岁。三千多年前的帝王有如此长寿实属不易。从秦始皇至溥仪,生卒年可查的帝王有189位,平均寿命仅40岁。70岁以上的有10位,约占5%。80岁以  相似文献   

13.
南宋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写得新警有力,意趣盎然,其中的“一枝红杏出墙来”更是有口皆碑的名句。但是,将生活中的“红杏出墙”化为艺术中的“红杏出墙”并非叶绍翁首创,早在唐代诗歌中就有这样的描写。温庭筠《杏花》云:“杏香艳歌春日午,出墙何处隔朱门?”吴融《途中见杏花》云:“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比叶绍翁年长约半个世纪的另一位南宋诗人陆游的《马上作》中也有“一枝红杏出墙头”的句子。叶绍翁从前人的诗中得到启示,并将现成的诗句略加改动移植到自己所要表现的对象上去,创造出新的  相似文献   

14.
一据说高尔基是这样创作《母亲》的 :作者在索尔莫沃工业区举行的“五一”示威游行队伍中看到一位老妇人向群众宣传革命 ,并愤慨地讲述了他两个儿子为革命牺牲的经过。这使作者深受感动 ,想写写这位为革命做出巨大贡献的“母亲” ;但关于这老妇人的事就只能了解这么多 ,如何写 ?于是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所见过的革命妇女身上“借”事情、“借”语言、“借”肖像 ,从而组装出一位令有尊敬的革命母亲形象。想象和联想不仅塑造出典型的人物形象 ,而且在描写景物时能使其更突出 ,更理想 ,富有感染力。现在 ,让我们来看看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 : …  相似文献   

15.
汉代《易》学与《焦氏易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前一世纪,西汉的梁国,即今中原豫东大地上,出现了一位富有创造性的著名《易》学家和杰出的诗人,姓焦,名延寿,字赣。他留下了一部篇幅甚矩的不朽著作——《焦氏易林》。这部著作是按他参予新创造的“卦变”法撰写的一部大型占卜书,即《易经》六十四别卦,每卦除自身遇合外,还跟其余六十三卦分别遇合(术语曰“之”),每次遇合设一占卜辞,共得4O96首;每首皆用四言韵语写成,其中绝大多数是诗,有不少堪称优秀诗篇。由此,《焦氏易林》的出现和流传有双重意义:一是作为《易》学发展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奇书”;二是我国最早…  相似文献   

16.
清乾隆年间,一位名叫周广业的学者从古代谋略书中选取两种加以校勘,并“合梓以行”.这两本书中,一本是《鬼谷子》——中国古代纵横术的渊薮,另一本则是唐人赵蕤所著的《长短经》。在中国传统语汇中,长短有多重意义,如指是非、得失、长处与短处等,但在这里,“长短”却指的是纵横之术。对于“长短”的这一层意蕴,前人多有阐述。如西汉有一个名叫蒯通的谋士,《史记》称他“善为长  相似文献   

17.
刚肠侠诗话刘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叉,这是一位很少被人论及的唐代诗人。据《直斋书录题解》著录他有诗二卷。现存刘叉诗仅27首,《全唐诗》收辑为一卷,另在《续补遗》中又辑得《落叶》一首。据刘叉自云:“生涩有百篇”(《答孟东野》),那么,至少应在百首以上。  相似文献   

18.
在新诗历史上,艾青是位既有诗美学论著,又有巨大创作成就的诗人。近半个世纪来,他对诗歌的艺术特征、形象创造和艺术形式,作了广泛而深刻的探索。其诗论有着完整的美学体系,而“诗的散文美”则是他最具独创性的美学主张;他的诗赢得了世界声誉,成功的“秘诀”之一,便是流溢于其中的“散文美”。“诗的散文美”这一美学主张,首见于艾青一九三九年写的《诗的散文美》一文,至一  相似文献   

19.
封建文人给曹植加上“忠君”的桂冠;而现代,又有人以为他不过是个“才子”而已。本文从分析《洛神赋》入手,认为这两种提法都失之偏颇。曹植是一位既有理想又有才华的诗人,《洛神赋》是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抒情杰作。  相似文献   

20.
巴人的诗论     
巴人在从事新诗创作的同时,也坚持从事新诗理论批评工作。二十年代后期,他刚开始从事理论批评,就写下了《新诗漫谈》;三十年代,他写下了带有新诗史略性质的长篇论文《新诗的踪迹与其出路》;五十年代后期,他写下了《也谈徐志摩的诗》、《争论之外》等参与当代诗坛争鸣的文章。综观巴人一生的诗歌理论批评文章,我们清楚地看到,他对诗歌的本质、新诗的语言、形式、风格以及新诗史等理论问题,都发表了独特的见解。 巴人论诗,注重诗意与诗的意境的创造。他在《新诗漫谈》一文中曾批评二十年代中后期新月诗派注重新诗的格律而“把新诗的灵魂——诗意——撇开一边,把新诗的衣服拼命讲究。”与此同时,他称赞英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云雀》“诗意丰富”。在更多的场合,巴人更注重诗歌意境的创造。1959年,在《争论之外》一文中,他指出:“做诗就得有‘诗的意境’”。可见,巴人是将创造意境视为诗歌创作的核心问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