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在山东方言区测试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述梅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5(6):53-56
山东省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已15年,测试209万余人.丰富的实践使我们不断加深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的认识和运用.本文对山东方言区测试中三级六等标准的把握作了分析和解读,总结了各等级的错误和缺陷;概括了各等级的语音特征;提出了量化打分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2.
桂西南南壮方言区人民在普通话学习中有诸多问题必须注意.如思想问题的解决;弄清盲点、提高听辨能力;重新建立语音系统;采用普通话思维;舌头灵活性、对口腔各部位的熟悉程度以及解决办法等. 相似文献
3.
田皓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7(4):80-83
PSC中字词误读现象突出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应试人的等级水平。因此 ,归纳误读类型 ,分析误读原因 ,探求减少误读的对策 ,对提高PSC成绩具有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学利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0(1):38-40
通过讲解普通话常识 ,阐述推广普通话意义 ,并着重纠正方言发音 ,从声母发音、韵母发音、声调辨正等三个主要方面 ,多角度分析了造成普通话发音不标准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文章在对贺州学院现有的普通话教学模式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双语双方言区高校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提出"分级教学、分类辅导、分层达标"的普通话教学新模式的构建设想,并对新模式构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语音诊疗法"--方言区普通话教学策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月明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4):436-439
据应用语言学中的二语习得理论 ,方言区的学生学普通话时 ,普遍存在着一种“母语迁移”现象。笔者所创设的“语音诊疗法”就是基于这一基本认识 ,在普通话教学中有意将方言材料融入其中 ,以建立学生语音档案为手段 ,通过“看病”———“对症”———“下药”———“复诊”四个环节 ,全面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 相似文献
7.
周秋原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4):103-105
在普通话教学中应以普通话水平测试为指导,根据普通话测试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注重方音辨正,重视短文朗读训练,加强“说话”训练,真正发挥普通话口语课的作用,努力提高学生说普通话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四川省甘孜藏区三县幼儿园、小学教师省级普通话测试结果,对其普通话水平状况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显示,在目前的社会发展进程中,藏区幼儿园、小学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总体偏低,区域普通话水平发展不均衡,并受到经济发展、地理位置、语言环境、语言意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相似文献
9.
广西西南部的靖西、德保、那坡三县及邻近地区多使用壮语南部方言德靖土语 ,可概称为桂西南南壮方言区。通过考察该区中具有代表性的靖西话的汉语新借词读音 ,可找出桂西南南壮方言区学习普通话声韵失误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0.
普—方对比研究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冬冰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1):45-47
通过普通话与方言的对比,尤其是与中介语的对比研究,使用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教育测量学、实验语音学和音位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和实验研究,可以解决普通话水平测试在各省的具体实施中“错误”与“缺陷”的界定问题,也可以对该省普通话水平测试现状进行评估检测,为“语调偏误”的确定提供较明确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广西西南部的靖西、德保、那坡三县及邻近地区多使用壮语南部方言德靖土语,可概称为桂西南南壮方言区.将该区中具有代表性的靖西话的拼音方案与汉语拼音方案作对比,可找出桂西南南壮方言区学习普通话的声韵失误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2.
从普通话水平测试看高师普通话教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毛力群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6(2):58-60
高师院校的普通话教学与快速发展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如何相互适应是摆在教学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教师应该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并且多层次、多渠道地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使之顺利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另外,作为一名合格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德与才的修养是最为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王小潮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1(1):142-146
浙江人学普通话时声调容易产生的主要问题有:阴平调值过低,上声起点调值偏高,四声调值域相对较窄,缺乏变调概念。对此,可采取如下克服的方法:习惯将声带放松,在语流中把声调的相对音高化作绝对音高,掌握语调的基本规律。普通话水平测试应掌握如下评分标准:单音节字词的声调调值未发成标准值应视作缺陷或错误,双音节词语、朗读及说话部分的声调调值可作为语流现象处理;判断声调的错误和缺陷大致以调形为界较为可行;次轻音的尺度有必要放宽。 相似文献
14.
杨玲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Z2)
本文依托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对来自四川方言区的在校学生作了现代汉语使用情况的调查,从中看到语用者的语言分裂现象:语言态度和语言使用并非成正比,语言需求和语文能力并非成正比。同时也发现,随着校园双语(普通话+方言)人的日趋增多,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相互渗透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普通话要真正成为教学语言、工作语言、宣传语言、交际语言,在校学生的语言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说话”一题最能反映应试人普通话水平的真实情况。从四川师院测试的情况来看,应试者在“说话”这道题中还存在不少问题,表明其普通话水平不高的实际。通过对测试成绩及错误类型的分析,我们认为方言的影响是说好普通话的一大障碍,并提出了克服方言障碍,说好普通话的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16.
朱洪林 《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78-81
语言接触是人类语言交际过程中常见的现象。方言和普通话因社会的发展而产生,两者长期共存,相互影响。常州方言在与普通话的接触中不可避免地从语音语调!词汇使用及语法结构等层面产生了一种类似中介语的特殊语言形式。探讨常州方言与普通话在接触过程中的特征及原因,对于克服常州方言对使用普通话的影响、更加规范地使用普通话进行有效交际,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7.
针对大部分彝族“一村一幼”(简称“村幼”)教师普通话水平较低的情况,四川省教育厅委托省内各师范院校开展了深度贫困县“一村一幼”辅导员能力提升培训工程。这项培训工程的重点培训内容是提升村幼教师的普通话水平。以2019年某师范大学承担的四川省凉山州深度贫困县“一村一幼”辅导员能力提升培训项目中284名参训彝族村幼教师的普通话培训为例,探讨该项目彝族村幼教师普通话水平提升策略如下:第一,语言专家集中对彝族村幼教师进行发音标准化技能培训;第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集中训练彝族村幼教师口语;第三,班主任组织学员每天晨读半小时;第四,志愿者跟进式指导学员每天晚自习训练普通话;第五,培训项目组鼓励学员利用碎片化时间练习普通话。 相似文献
18.
探析方言区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词汇语法方面的“模糊”现象及其成因,认为测试中既要坚持科学性和严肃性,又必须正确对待语用的多元化和语言的变异,把握好测试的标准尺度。 相似文献
19.
黎昌友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7(2):118-119
目前,方言区的普通话教学工作普遍受到重视。但方言区的普通话教学仍存在如下问题: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不明确;教材缺乏针对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参差不齐,语言规范意识各异。提高方言区的普通话教学质量,应采取相应的对策: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规范教材,以话题教学为中心;了解教学对象,因人施教;注重整体语感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求实效。 相似文献
20.
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贺静坤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5(6):63-67
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是新时期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从9个方面对15年来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总结和评述,以期使人们能够从整体上了解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的基本情况,对今后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