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孔子问礼于老子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问礼于老子当属历史事实;孔子问礼于老子的事实与老子的反礼主张并不矛盾;孔子问礼于老子只是孔子向老子学习的一个方面,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会通是多方面的。例如,老子并不反对仁,孔子也有无为的思想倾向等。  相似文献   

2.
由于在哲学思想、政治观点和伦理观念上的不同,老子与孔子的语言观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老子的"希言"与孔子的"慎言";老子的"言善信"与孔子的"言而有信";老子的"正言若反"与孔子的"文质彬彬",这些在他们的著作中都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3.
详细叙述了孔子的人际关系思想以及老子的人际关系思想并试图从孔子与老子的人际关系思想的比较中给现代人际关系的处理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4.
孔子道德观和老子道德观是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的主要内容,概括地说,孔子道德观与老子道德观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孔子在继承老子道德思想的基础上,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些思想。老子的道德思想较为抽象,孔子在实践中将这些抽象的内容加以具体化。这对于形成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的体系和发挥道德的具体作用,都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生活在春秋末期的孔子和老子是同时代的两大哲人。文章从《论语》和《老子》入手,通过对孔子和老子的教学观、道德观两个方面的比较,总结了孔子和老子的相同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老子对孔子教育思想的有力补充:即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6.
"中和"观念不只属于儒家。在老子和孔子的哲学及美学思想体系中,"中和"观念皆具有重要位置及丰富内涵。老子与孔子的"中和"观念是基于不同文化立场对周代社会、政治、文化所进行的总体评估和反思。在哲学本体论层面,老子的"中和"观倾向于自然生命本体,孔子的"中和"观侧重于社会伦理本体。针对春秋时期美善一体的礼乐文化,老子和孔子的"中和"观体现出不同的审美价值取向。由特定的审美价值取向所制约,老子和孔子以其各自不同的"中和"观为基础,形成了对中国美学发展影响至深的相关审美判断。老子的"中和"观推崇"道法自然"和"见素抱朴",孔子的"中和"观则激赏"绘事后素"和"尽善尽美"。  相似文献   

7.
老子和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分别开创了中国的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而人是社会的基石,是历史和文明的创造者,因此用人成为了世界上的最微妙、最复杂、最有意义,也是最易见成效的一项活动。如何从博大精深的老子、孔子思想宝库中汲取用人方法和用人哲学的养料,是历代以来用人者和用人部门不断思考和实践的课题。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老子、孔子的用人思想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试论孔子对庄子理论建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继承孔子学说的仁学内核和精神本位的人文主义建立了他的人本主义生命哲学。同时 ,以老子的天道观与辩证法为武器 ,全面审视和批判孔子学说 ,从而形成了庄子独特的理论体系。正是孔子 ,使庄子与老子分道扬镳 ,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9.
说老子其人     
老子与孔子同是春秋末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的庙堂无疑非常宏伟,老子的宫殿亦极为深邃。但孔子着重于政治伦理,老子却深入宇宙自然,老子更是典型的哲学意义上的哲学家。然孔子为当世闻人,其生平几至可以编年,连其先世及后代乃至门生弟子都历历可考;而老子,“隐君子也”,其生平乃隐入了历史的云雾。略其传说,属于所谓信史者,仅有《史记》一篇三百多字的传记,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0.
老子和孔子的哲学都是围绕着人生问题来阐述的,他们致力于探寻人生的奥妙,称他们的哲学为人生哲学当更为确切。他们的人生哲学对古代的人生态度,民族性格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作用,是最主要的构成部份。在对古代文化进行反省以获新生的今天,对老子与孔子的人生哲学进行探讨是很有必要的。一、老子与孔子人生哲学的形成探因老子与孔子人生哲学的形成原因是复杂的,必须从他们所处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中去探求,这是了解他们人生哲学的前提。下面就从两方面分折两种人生哲学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1.
孔子赴周学礼,是在他三十四岁那年.孔子向老子学礼,其中包括丧葬之礼.老子在周王朝任藏室史,隶属于太史,有机会参与朝廷的丧葬之礼.老子入楚是在周王朝发生内乱之际,是随王子朝及周太史一道进入楚地,并在苦县隐居.王子朝携带大批典籍入楚,老子及周太史的职责,使得他们必须随同前往.楚国对流亡人员的安置方式,使得老子和周太史同处陈地.孔子曾在陈地有过较长时间的驻留,与老子的隐居地相邻,两人存在继续交往的机遇和可能.有关孔子、老子在楚地相见的传说,就是在这个背景下生成的.  相似文献   

12.
托尔斯泰与儒道学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托尔斯泰属于俄国作家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最有研究的一位,从19世纪80年代起经常研读孔子、孟子、老子、墨子等人的著作,亲自翻译《道德经》并写了评论孔子、老子的文章。在20年当中所撰写和编辑的有关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思想理论的著作有近十种。他承认所受到的影响,从孔子来的是“很大”,从老子来的则是“巨大”。他的“托尔斯泰主义”就有从儒、道学说中汲取的成分。  相似文献   

13.
《史记·老子传》中,孔、老对话内容的来源和真实涵义一直未受置疑,但考诸史实,实为司马迁“笔补造化,代为传神”之笔。在《老子传》和《孔子世家》中,司马迁结合自己深切的人生经验,借老子之口,隐秘地表达了自己对于现实人生的反思和对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一个个人化的批评:这就是作为个体的人,如何摆脱某种既成价值观的束缚,在一个充满暴力、危险和陷阱的世界上,如何享有一个安全和幸福的生活。  相似文献   

14.
藏智     
徐长才 《社区》2014,(14):19-19
孔子在洛阳见到了自己长期仰慕的老子。一天,老子告诉他,君子碰到适合的时机,可以一展自己的才华,但在必要的时候,也不妨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藏一下。笔者信然。  相似文献   

15.
孔子与老子的伦理思想在基本精神方面是相同、互通的。孔子和老子都坚持“治世先治心”的思路;都主张轻私贬欲,注重道德修养;都主张德治主义、人道主义;都崇尚质朴信实;都以道德为本位来审视知识的价值。这些,后来都成为儒道互容互取、相互肯定、相互强化之处,沉淀为民族的心理结构和思维习惯。  相似文献   

16.
一直以来,很多人认为老子、孔子双方的思想相差甚远,实则二者的思想不完全是对立的,生活在几乎同一时代的两位圣贤思想上有相融的一面。老子只是对孔子思想中的违反自然的成分持不同态度并非全盘否定,孔子对老子的思想也有所继承和发挥。老、孔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影响,而不是相互完全独立的两个体系,老子之自然有利于孔子之仁的发挥影响,而儒家之仁德也有利于来实现老子所向往的自然之秩序。  相似文献   

17.
身体感觉是思想形成的重要条件,不同的身体感觉产生不同的思想类型,孔子将身体伦理化,老子将身体哲理化。《老子》中出现大量的身体词汇和身体意象,表明老子有强烈的身体意识,这也成为老子的思想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18.
无论学术传统还是文化传统,常将儒家与道家、孔子与老子放在对立的位置上加以观照和研究。通过对读先秦儒家与道家典籍中的相关文献,尤其《孔子家语》与《道德经》,可以看到孔子与老子的人生哲学实是深深扎根于西周文明土壤的并蒂之花。两者在人生哲学的诸多方面存在极大的相通乃至相同,这也启迪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认识先秦儒家与道家文献的理论意义及其对于和谐人生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人生论的代表人物当推孔子和老子,孔子和老子从不同的人生立足点出发来探求人生,表现出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追求。其中孔子立足于社会,积极入世,追求君子型理想人格;而老子则立足于自然,注重个人本性的充分发展,表现出绝妙的人生智慧,追求大彻大悟的圣人人格。通过分析比较,汲取两位大家的人生精华,为现代人生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以孔子为开端的儒家美学和以老子为开端的道家美学相异相歧 ,但又相辅相成地构成中国的传统美学。略引孔子和老子有关美学的言论 ,以陈述和比较二者不同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