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朱淑真是南宋著名女诗人,其在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可与李清照比肩。她的诗词作品真实地描绘出中国古代女性的日常生活,并展示出迥异于男性文人的情味、旨趣和艺术特点。从创作手法上说,朱淑真勇于学习前人而又力求创新,呈现出新颖独特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男女有别:朱淑真的纯女性书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淑真是继李清照之后的著名女词人,著有<断肠集>诗词二百余首.由于朱淑真在诗词中真实描写自己的个性、婚姻生活和感情需求,以至被评为不符合传统的道德观,长久以来,不受到重视.从女性书写来看,朱淑真的自我书写是女性真实性情的表现,感情真实,有异于男性词人所塑造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3.
结合李清照本人的生活经历,以李清照的诗词创作实践为基础,试图挖掘其诗词作品中所表现的强烈的女性意识和女性话语建构及其创作对当下女性写作的重要借鉴意义,明确李清照在我国古代女性文学创作历程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相对而言,宋代妇女生活在一个较为宽松自由的社会家庭环境中,出现了以李清照、朱淑真、魏夫人等为代表的女性作家群体,其自我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觉醒,主要表现在对理想抱负的主动追求、对自我才华的充分自信、对自身爱情主角地位的确认三个维度,并鲜明地呈现在她们的诗词作品中。  相似文献   

5.
苏轼涉梦诗词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苏轼2 000多首诗和300多首词中,涉梦诗词达352首。这些诗词分真梦诗词和欲梦诗词两类,真梦诗词有的记录其真实梦境,有的记录其在梦中的感受和状态,有的记录其在梦中所作诗词;喻梦诗词则主要抒发其古今如梦、劳生如梦的生命意识,而后者又主要表现为世事如梦和时间如梦两种形式。苏轼之所以大量创作涉梦诗词,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他本人的人生经历、敏锐的感受力及前人创作多涉梦有关。  相似文献   

6.
在男权社会中,两性诗词所反映出的女性情感原本就不一样.男性诗词所反映出的女性情感是男性对女性的审美体验,古典诗词中的女性话题永远属于男性中心的范畴.女性诗词所反映的女性情感则是她们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本文通过对社会各阶层女性诗词的分析,指出女性情感的特点和主叹调.  相似文献   

7.
诗词同源异流,但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又相济为用.文章在对陆游、辛弃疾、姜夔咏梅诗词的对比中,表现出他们的诗词观念,发现当时诗词互渗的一般状况.文章认为陆游、辛弃疾、姜夔之咏梅诗词在命意立心方面并没有显著区别,但在情感的深微与浓烈方面,词还是远远高于诗,它依然保持着“言长”之特点,表现出空灵幽邈的风格特色,而诗更质朴直率,诗词依然保持着明显的文体区别.  相似文献   

8.
"意象"是诗词创作中表情达意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解读词人情感密码的重要的依据。李清照、朱淑真、魏夫人词中的楼意象词相当多,从她们的楼意象与其他意象的组合词中,可以看出各自的人生轨迹、不同的境遇情愁。  相似文献   

9.
李清照和朱淑真是宋代两位最著名的女词人,她们以卓越的创作成就影响了后世文学,堪称宋代女性词坛双璧。二人有着相同的叛逆性格,细腻的情感和卓出的才气,再加上朱淑真对李清照的师承关系,使得二人在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上有着相同之处。由于二人的人生经历有所不同,故仔细观察研究其词作,又能从中发现同中有异。文章通过李清照和朱淑真的生活经历及作品来分析她们词作在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
1901—2009年间有关李清照研究的成果量为2 207项,辛弃疾研究的成果量为1 970项,分别位居个体词人研究成果量的第二和第三,仅次于苏轼。但二安研究并不是持续的热点,70年代以前一直比较冷落,直到1979年李清照才开始成为备受追捧的热点,辛弃疾研究也开始进入发展时期。比较而言,1978年以前,辛弃疾研究的热度略高于李清照;1979年以后,易安研究的热度则高过稼轩。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的10年,易安研究快速升温,成果量比稼轩研究高出4成,但选题重复扎堆的现象相当严重。  相似文献   

11.
浅议苏轼的悼亡诗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悼亡诗作为爱情诗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在古代中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真正完全意义上的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这就是《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在中国古代悼亡诗词的发展史上,苏轼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并对悼亡词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苏轼为他的两位夫人写过悼亡诗词,在他的笔下,夫妻除是生活上的伴侣之外,更像是知音朋友,因而丧妻之痛也更化为知音之叹。在此后的悼亡诗词中,我们都能看到苏轼的影响。本文意在通过对苏轼悼亡诗词的分析,发掘出其中深刻内蕴着的情感的真挚与人性的美。  相似文献   

12.
同为宋朝女性作家,李清照和朱淑真的作品呈现了诸多相同与相似之处,对人生命运以及爱情的变化的感伤使得她们在作品中较多地运用了春、花、水、月、柳、桐、酒、梦等多种意象来体现这种绵绵愁思,每样事物都承载着词人多思而敏感的情怀。作为古典诗歌中最动人的旋律之一,春的寓意在两位女性文人笔下更焕发出别样生机。伤春之情让人慨叹,惜春之情令人遐想……在春的意象那里,词人找到了自己情感宣泄与融合的媒介。多情的春意象攸关着词人的情感,留下了关于其他愁情意象的蛛丝马迹,为后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综述了苏轼近三千首诗词中有关陶渊明的内容 ,说明陶氏对苏轼作品的题材、思想意义、感情诸方面影响甚大。从艺术风貌来看 ,陶对苏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朱淑真是宋代以来与李清照并称的著名女性诗人,著有《断肠》诗词传世。朱淑真生前虽文名不甚显赫,但后人对她评价在不断地提高,从"区区宋之能文妇人"到"千秋秀阁填词祖",其文坛地位亦从南宋的边缘化上升至清代的"一流人欤"。由于批评立场以及文学审美观念的差异,朱淑真备受赞赏的同时也遭受着来自礼教道德方面的批判。本文拟通过三个部分爬梳宋至明末朱淑真及词接受的不同向度与本末源流,剖析明代中后期朱淑真接受中所产生的问题,力图还原不同文学思想对朱淑真接受程度之真实影响,从而明确她在文学史上逐步走向经典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全面研究船山诗词,可以发现其中有丰富的酒意象。船山诗词酒意象分为直接酒意象和间接酒意象。内容组合包括酒意象与自然意象组合、酒意象与人事意象组合。组合方式可以分为并列式组合、递进式组合、对比式组合。组合的语法结构包括动宾结构、偏正结构。酒意象的作用包括寄托情思、体现审美。  相似文献   

16.
辛弃疾在词作中反复渲染由出将而入相的价值表达,并否定科举入仕的主流价值途径,亦在极少部分的词作中认可由孝义而入仕的途径。在诗中则回归南宋主流士大夫的身份逻辑,呈现出由科举、孝义等传统途径入仕的表达,对于由武功而入仕之路径避而不谈。因此辛弃疾在诗词这两种文体中呈现出了巨大的身份差异,词中,辛弃疾是一位武将,而诗中辛弃疾则变成一位文臣。文武殊途,是辛弃疾“胸中今古,止用为词”的根本原因。大体而言,辛词中武将之身份对应本性之情感,慷慨悲壮;辛诗中文人之属性对应安顿之情感,中正平和。  相似文献   

17.
朱淑真、李清照并为宋朝文坛的两大家,其作品表现了对女性主体价值的寻找,两人的出身、经历不同,寻找的方式也就不一样,李清照是用温柔敦厚的“融入主流”方式,朱淑真是用“女性本位”的方式,特征是刚烈凄厉,催人肠断,这也是男性中心社会里人们更称道李清照的创作,对朱淑真的作品不以为然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朱淑真和李清照是宋代两位最杰出的女词人,然而历代文论对二者的评价却差异颇大.细察词评家对她们的评价即可看出,李清照之所以颇受推崇,乃是因为其词作暗合了男性的诗风词风,其深层原因即是在男权语境下女性文学受到压抑以至在文化评判领域也受到不公之待遇.女性文学本身是有其独特魅力和独立价值的.对此,应对前人对于女性作品的评论进行再审视,恢复女性话语权,以还原女性文学的自身价值,这样才能更好更深入地研究女性文学.  相似文献   

19.
文学的民族风格在内容方面主要表现在作品所反映的民族的生活、题材和主题上,毛泽东诗词内容丰富,其形象体系显示了一定的民族特色,在创作时不知不觉地熔铸进了自己民族的心理素质、民族情感和民族趣味。内容决定形式,并产生自己的形式,民族的内容,必须以完美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毛泽东诗词在形式运用上也充分体现了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在情节安排与结构建筑上也显示出了一定的特点。毛泽东是人民的儿子,他对中国历史与现状有深入的把握,从青年起就长期致力于探索中国的道路,这是他的诗词作品具有民族风格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0.
明代侍妾创作了为数不少的涉夫诗词,其中数量最丰、情感表达最充分的两类是夫妾欢聚时的浓情蜜意和暌离时的孤独悲伤。无论是良家女为妾还是女妓为妾,为了提升或巩固自己的地位,她们难免曲意奉承和有意邀宠,但大部分作品的情感仍是心灵深处的真情表露。在浓情蜜意的诉说中,直抒夫妾欢聚时的幸福和乐;在暌离之伤的诉说中,坦言撕心裂肺的呼喊和几近绝望的伤痛,而这种苦痛和忧伤经过漫长发酵后,就可能日久生"恨"。又因侍妾尤其是女妓为妾者较少受到妇德规范的约束,故在部分作品中会或明或暗地诉说对性爱的渴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