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彬 《求是学刊》2000,1(3):50-56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应该分清马克思对劳动雇佣关系的经济分析与道德分析的界限,由于人们对“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解过于狭窄,因而对剥削现象认识和理解过于浅显和敏感。人们较多地注意了剩余价值的创造,却忽视了剩余价值的实现。通过理性分析和实证判断,本文对剥削的定义是剥削是以占有一定的生产资料为前提,以经营或管理等方式对受雇一方剩余劳动成果的合法、文明地占有,是劳动雇佣双方契约关系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民族团结是表现在民族关系上的一种积极、进步的族际交往现象。它既含有政治因素,又含有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主要包括:政治上的平等合作,经济上的互助互惠和生活中的和睦相处等方面。这是在消灭了阶级剥削、民族压迫,实现了民族平等的社会主义社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前所未有的社会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3.
马思绝对拒斥效用价值论吗?──与一种“主流见解”对话胡义成为了充分证明资本主义剩余价值剥削的非正当性,在当年的苏东各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劳动价值论是被持续强调的。这是有道理的。但事情后来被推到了这一步: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应被仅仅归结为劳动价...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基础说”、“过程说”、“实现说”三个层次来揭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所有制概念的基本涵义,分析了“劳动论”、“决定论”、“剥削论”等学术主张;强调了公共的“资产收入”对于制约承包者的“经营收入”的作用与意义;着意阐述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难点在于妥善寻找井切实保证公有制实现的具体形式这一主要观点。  相似文献   

5.
李三虎 《探求》2003,25(1):37-45
本文主要讨论技术决定论、社会决定论、技术社会互动论和社会技术整体论四种技术社会理论的主要观点,从中注意到一种强调社会技术整体进化的马克思主义技术社会理论正日趋成熟,认为这一理论对我们完整地把握技术与社会的整体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赵传珍 《社科纵横》2013,(5):125-128
英国新左派思想家们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文化思想基础上,批判性地考察了传统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他们提出"文化是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文化是整体的斗争方式",强调在社会与文化的总体性联结中认识文化的物质生产意义,注重对工人阶级大众文化的社会政治实践意义的探究。在批判经济决定论和庸俗唯物主义基础上开创性地构建了"文化唯物主义"这一崭新阐释历史唯物主义的新向度。  相似文献   

7.
弘扬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当今西方诸马克思主义史学流派中占有重要地位。作者通过对该学派几个显著特点的分析与对几位有代表性史学家作品和观点的考察,认为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既坚持了唯物史观,又反对机械唯物论所导致的历史分析中的简单化、模式化倾向;他们强调经济和政治文化的相互作用,又反对非决定论或多元决定论;他们强调社会生产关系特别是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又不唯阶级斗争决定论。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这些成果将对我国历史学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人类解放为主旨的历史唯物主义,其基本的理论框架是一种“经济主义的政治模式”,即高度关注经济领域对抗性的政治性问题,这是从经济和财产权的视角切入人类解放这一政治性问题的唯一路径.正是立足于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框架,形成了马克思自身对于革命主体——“阶级”的建构.在“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在思考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术语时,拉克劳、墨菲在通向列宁、葛兰西的“思想墓碑”上错误地镌刻了瓦解“经济主义的政治模式”的碑文,从而将“阶级”的思考从经济基础这一分析框架上抽离出来并使其碎片化,以达到其在“资本主义民主”这一既定的前提下实现激进多元民主政治的构想.  相似文献   

9.
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的结合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一个重要视角。在《资本论》创作过程中,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的结合主要体现为唯物史观与经济范畴特性的辩证统一;在《资本论》的理论内容叙述中,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的结合主要体现为唯物史观与资本主义经济矛盾运动的逻辑关联;在《资本论》的理论体系建构中,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的结合主要体现为唯物史观与经济范畴辩证转化的整体关照。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的结合,不仅反映了唯物辩证法在政治经济学领域的应用,而且也说明了剩余价值理论对唯物史观科学性的印证,更重要的是说明科学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的结合之上的。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的社会发展现是社会协调持续的发展现,是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公正二者统一的社会主义发展观。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的统一,就是共同富裕。(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规定,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公正规的集中体现。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和最终归宿是共产主义社会,即经济高度发达,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按需分配的社会。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一方面,拥有比资本主义社会发达得多的生产力;另一方面则是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无论社会主义社会还是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公有制尽管已经建立多年,但始终未达到预期效果。实践中的主要矛盾是财产关系的非明晰性、劳动的非自主性、利益关系的模糊性和生产活动的超计划性。所有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既要保持公有制的框架,又要体现劳动者的自主利益,既要消灭剥削和实现平等,又要激发人的积极性和促进经济效率。达到两种目标和谐统一的有效途径就是公有制民主,即在公有制经济中“重建个人所有制”,建立劳动者的“自由人联合体”。本文还提出了公有制民主的理论目标模式,实现公有制民主的有效途径和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如列宁所评论的,是“马克思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应用”(《列宁选集》第 2卷第588页)。我认为,这种深刻性、全面性就在于,马克思科学地回答了消灭剥削和消灭贫穷这两个最大的社会经济问题。在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的时候,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两大课题──消灭剥削和消灭贫穷,是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肃削和贫穷是历代最大的两个社会问题翻开中外古代史和中世纪史看看,触目惊心的是连篇累牍的劳动人民遭受残酷剥削和生活极端贫穷的血泪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数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  相似文献   

13.
关于阶级结构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曾做了系统的考察。在回顾、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发现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的独特区分之上的:资本主义前史和真正的资本主义,并阐述了无产阶级化条件下具有无限发展空间的资本积累过程。然而,这一前提对落后国家来说并非是无条件成立的。在不平衡发展的国际分工体系下,落后国家获取超额剩余价值的能力受到限制,因而倾向于通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式同国内外资本竞争,最终无法实现半无产阶级化向无产阶级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创新劳动价值论》是一部顺应时代发展,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如何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以促进《资本论》中国化、大众化的创新性著作;同时,也是从价值论层面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原创性著作.它的原创性、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发现超常价值,圆成超常价值与正常价值辩证统一的完整价值范畴,破除了创新形成的“价值黑洞”;建立创新劳动价值论,系统研究和回答了“创新价值”课题,应对了当代国内外在理论上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的挑战;概括剩余价值二重性理念,明确了其代表生产关系剥削性与生产力先进性的完整属性,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揭示知识经济形态充分发展必将导致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或资本主义发展为社会主义,论证了新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实现、发展并完成使命的特殊路径.  相似文献   

15.
柯亨在《自我所有、自由和平等》一书中,批评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剥削理论和社会理想是建立在与自由主义同样的"自我所有理论"的基础上的。以《资本论》中的所有权理论为依据,从马克思在何种意义上承认自我所有权、自我所有权同价值理论和剥削理论的关系、自我所有权的超越与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及其实现条件的设想三个方面对柯亨的"马克思批评"进行批判性反思,可以发现柯亨对马克思的这一批评是建立在对《资本论》的误读和偏见之上的。这不仅表明柯亨已从"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转到了"后马克思主义"立场,而且从反面证明了《资本论》的政治哲学意义和当代价值。《资本论》的所有权理论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坚持科学性与规范性相统一的原则,在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基础上,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法权关系、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本质,对其作了历史的批判。其核心内容,就是通过对"劳动力商品"的分析展开的对所谓劳动所有权的批判。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商品生产的所有权规律转化为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这一核心思想与"从生产出发超越生产"的"生产超越逻辑"一起,构成了《资本论》最核心的观点。两者的统一就是马克思关于"自由王国只能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但又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的思想。柯亨"后马克思"转向的这一教训,从反面再一次告诫我们:在后冷战和资本主义全球化时代,马克思的《资本论》仍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其所有权理论仍然是对包括新自由主义在内的各种资产阶级法权观念和意识形态进行政治哲学批判的强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这一科学论断摒弃了把社会主义看作产品经济的传统理论,正确地区别了现阶段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本质差别,阐明了有计划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形式的基本特征,为改革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一般原因及其规律由于商品经济既不同于自然经济、产品经济,也不同于各个独立的社会经济制度,而是一种受各种经济制度影响的经济形态,并存在于不同的经济制度中。因此,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商品经济都有其不同的历史实现形式。如以实现自我消费为目的而进行交换的小商品经济,以实现剩余价值为目标而进行交换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以实现全民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可以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小小商品所体现的目的、利益和社会关系是不同的,甚至是完全不同的。但是,为交换而生产、等价交换、社会必要劳动决定它的价值等基本属性却都是共有的,并在某种特定方式下运转和发挥作用。所以,要进一  相似文献   

17.
在马克思主义的传统中,对于阶级的概念有着不止一种看法。为第二国际所普遍持有的看法把阶级当作其成员的总和,把现代的阶级历史也看得相当简单,认为只要生产者一与其生产资料分离,便开始形成一种新的工人阶级,阶级随着雇佣劳动者人数的增加而得到发展,并形成组织。这种观点认为,衡量一个阶级的成熟程度,主要依据其成员人数的多寡及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解放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观察世界历史的进程,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将一步一步地带来人类的彻底解放。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把共产主义以前的社会称为人类的史前时期。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人类的解放包括三个部分:劳动解放、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前二者指的是消除经济不平等和政治不平等,即消灭剥削和压迫,实现经济民主和政治民主。后者意味着人的多方面需求和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一组有关文章的引言,作者以东欧各国,特别是苏联的模式为例,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社会结构。文章说,人们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描绘成向无阶级社会的发展,认为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经历逐渐消灭阶级差别的过程。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赞成这样一种说法:无阶级社会仍然存在着结构。在现阶段,阶级结构即将消失,伹社会结构将依然存在下去,社会分化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20.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问题,多年来一直是国外经济学界在讨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时热烈辩论的题目。表面看来,这似乎是一个有关价值计算的技术问题,实际上却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础,即劳动价值论的正确与完整。多年以前就有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企图从这里打开缺口,以动摇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整个体系。今天仍不断有学术界人士借口这一问题在逻辑上自相矛盾,其根源在于劳动价值理论是一种不必要的迂回,企图建立一种没有价值理论的马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