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哲学 关于《尚书·甘誓》(学术讨论) 1、论《甘誓》书 于省吾 2、《尚书·甘誓》“三正”考辨 李民 3、《尚书·甘誓》“五行”说质疑 杨升南 《中国史研究》1980年第2期 殷周时期的神权及其特点 陈士强《复旦学报》(社科)1980年第5期 殷周之际宗教思想的变更及其对哲学思想的发展的影响 余敦康 《中国哲学史研究》  相似文献   

2.
先秦时期的五行说与气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五行”与“气”是贯穿中国古代哲学始终、源远而流长的概念。本文仅就它们在先秦时期的发展和融合作一些探讨。一“五行”的观念可能起源很早,在《尚书·甘誓》中就有:“有扈氏威海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明确标明“五行”为水、火、木、金、土字样的是《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关于《洪范》产生的年代,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曾引起很大的争论,近年仍有学者认为它还是  相似文献   

3.
"阴阳"、"五行"概念最早见于<尚书·洪范>、<尚书·甘誓>及<周易><老子>等古文献,随着甲骨的发现,我们可以将这一古老理论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商代,资料显示当时"阴阳"、"五行"理论在山川地域、筮卜祭祀、方神风神、季节物候诸方面均有较为广泛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关于中国哲学的起源问题,现在流行的中国哲学史大都把中国哲学的理论起点定在原始的五行说和原始的阴阳说的出现,其时间起点在记载这些观点的文本《尚书·洪范》和《周易》所代表的殷周时代。而对殷周以前,阴阳五行说以前的哲学思想,则是一片空白。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造成这个遗憾的根本原因在于,论者大多把中国哲学的本源局限在文本化和理论化的学说之内,而忽略了这之前的非文本哲学和感性形态的哲学。实际上,正如在文本文学之前有口头文学,在《诗经》、《楚辞》之前有《候人》、《燕燕》等“始音”文学①一样,在阴阳、五行学说…  相似文献   

5.
《后汉书·光武帝纪》:“更始亦遣尚书仆射谢躬讨郎”,李贤注曰:“谢躬为尚书仆射。”余按:正文及注皆误,谢躬为“尚书令”,非为“尚书仆射”。《后汉书·马武传》:“更始立……拜为振威将军,与尚书令谢躬共攻王郎。”《后汉书·吴汉传》:“初,更始遣尚书令谢躬率六将军攻王郎,不能下。”《后汉书·庞萌传》:“更始立,以为冀州牧,将兵属尚书令谢躬,共破王郎。”又《后汉书·岑彭传》注引《续汉书》、《后汉纪·光武皇帝纪》皆云谢躬为“尚书令”。而据《后汉书·鲍永传》、《初学记》卷一一引《东观汉记》鲍永是为“尚书仆射”。《后汉书·…  相似文献   

6.
董仲舒的思想体系有4个最重要的哲学范畴在《春秋繁露》中被直接用作篇名的主体部分,它们是“天道”、“王道”、“阴阳”和“五行”。其中“天道”有3篇:《天道无仁》、《天道施》、《循天之道》;“王道”有2篇:《王道》、《王道通三);“阴阳”有5篇:《阳尊阴卑》、《阴阳位》、《阴阳终始》、《阴阳义》、《阴阳出入》;“五行”最多,共9篇:《五行对》、《五行之义》、《五行相生》、《五行相胜》、《五行顺逆》、《治水五行》、《治乱五行》、《五行变救》、《五行五事》。应该肯定,董仲舒有一套相当完整的五行观,它不仅在9篇专论中得  相似文献   

7.
对于刘向的《洪范五行传论》,史书一般把其放在西汉《春秋》学脉络下进行叙述。其实,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来看,都应该把刘向的《洪范五行传论》置于西汉《尚书》学的发展过程中加以研究。与《洪范五行传》相比,刘向对于《洪范》学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把《春秋》学引入到《尚书》学中,从而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尚书》学;二是在解释《洪范》“五行”时用五行相生说取代了五行相胜说;三是在《洪范》“五行”“五事”“皇极”的关系中更加强调“皇极”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翻开中国诗歌理论史,自《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以降,《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有“诗以言志”之说,《礼记·乐记》亦称“诗言其志也”。最透辟的是《毛诗序》中的一段话:“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将诗定在“言志”这根标尺上,说明我国诗歌自《诗经》伊始,就十分注重强调诗人情  相似文献   

9.
五行记     
一、五行说最早的五行说,见于《尚书·洪范》。周武王打败殷时,俘虏了殷臣箕子,箕子作《洪范》。箕子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所谓“洪范九畴”,洪,大也。范,规范、法则。畴,类。即大法九类。建工有序社会需要九类大法,即:“初一日五行,二日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口协用五纪,次五日建用皇极,次六日×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日念用庶微,次九日向用五福,威用六极。”这“洪范九畴”,首列“五行”。五行指什么?《洪范》接着说:“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日金,五日土。水田润下,火日炎上,木…  相似文献   

10.
如下这条史料,并见于《世说新语·黜免》、《宋书·志·第二十五》、《晋书五行·中》。“世说”云: “司马唏未败四五年中,喜为挽歌,自摇大铃,使左右习和之。又燕会,使人作新  相似文献   

11.
略论先秦两汉的阴阳五行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阳五行学说是由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融合而成的。西周以后,原始的阴阳与五行观念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转向封建社会的大变革、大动荡时期,阴阳思想的发展主要表现为阴阳平衡、阴阳相克、阴阳转化三大理论的形成。从西周初年箕子对原始五行学说作了某些发展后,经过300多年,至西周末年,五行家又将五行与万物构成说相联系,认为水、火、金、木、土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到了战国中期《管子》一书,有关学者始将二者作了初次的融合。董仲舒是西汉的大儒,同时也是当时阴阳五行说的代表人物,他承接《易传·系辞》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并加以发展,将阴阳观念与宇宙万物、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联系起来,认为二者之间有着神秘的联系。东汉以后,在阴阳五行理论的发展史上,又出现了与谶纬之说相融合的新的走向。两汉以后,阴阳五行学说又与占卜术、堪舆术相融合,其学术走向又呈新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关于“五行”的记载,最早见于《尚书》。《尚书·洪范》篇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土,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段简短的文字,在解释五行的内容和特性时,并没有关于万物组成的元素观念,而只是把天地万物归类为五大属性。《洪范》篇中还提出,以五大属性的物质为基础,组成了物质动态的五大体系,反映着物质辩证运动的基本法则,是不能违背的。“箕子乃言曰:‘我闻在昔鲧陧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鲧则殛死’,……。”这说的是,鲧由于“汩陈其五行”,违背了所应遵循的常伦,因此他失败了,受到了殛死的惩罚。  相似文献   

13.
夏澍耘 《船山学刊》2003,(4):165-167,87
诚信之德,作为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的传统美德,被视为立人之道与立政之基,是维系社会秩序、成就理想人格的基本道德。诚信之德源远流长,其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发人深省。一中国传统文化对诚信问题的探释,可以追溯到先秦儒家。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儒家经典《尚书》中已出现“诚”的概念,《尚书·太甲下》中有“神无常享,享于克诚”的记载,此时“诚”主要指笃信鬼神的虔诚。当时的人们认为敬神必诚意,才能免遭祸患。《周易》中,“诚”已摆脱纯粹的宗教色彩,具有日用人伦的道德意义。《周易·乾·文言》中讲:“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认为君子说…  相似文献   

14.
论伊尹的出身及其在汤伐桀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初的伊尹,在先秦古籍和甲骨卜辞中均有显赫的地位。《尚书·君》云: “我闻在昔,成汤既受命,时则有若伊尹,格于皇天”;古本《竹书纪年》云:仲壬“命卿士伊尹”;“仲壬崩,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尚书序》又说:沃丁“既葬伊尹于毫”等等,大概都是可靠的。在甲骨卜辞中称伊尹为“伊”(《京》3892)、“伊示”(《续存》下766)或“伊,(《粹》828),伊是其私名,尹是其官名,所以卜辞中又有所谓“多尹”。卜辞中又称伊尹为“黄尹”(《前》1·51·5)、“黄”(《乙》3037),亦即《诗  相似文献   

15.
《尚书·汤誓》中有“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一语,历来解释颇多分歧。举其要者,盖有如下两说:一、《史记》《集解》引《尚书大传》与《尚书》《孔疏》引《郑注》均以此句为夏桀语。  相似文献   

16.
<正> 夏代是《史记》所记殷周以前的第一个朝代。《尚书·召诰》说:“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诗·大雅·荡》说:“殷监不远,在夏后氏之世。”这都是西周初年的记载,则殷前有夏,实无可疑。夏代相当于商代汤以前的世系,《史记·殷本纪》  相似文献   

17.
《周易》作为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文化元典 ,有“群经之首”、“大道之原”的美称 ,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宝库沾溉着后世万代。本文拟对《周易》蕴涵的民族审美心理作一初步探讨。一、阴阳之美“阴阳”观念产生较早 ,在西周铭文中就有“阴”与“阳”的文字 (参见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 1卷 ,第 74页 ) ,大概指的都是方位。《诗·大雅·公刘》有这样的诗句 :“既景乃冈 ,相其阴阳。”也是指方向。从这些文字记录可以看出古人最初关于“阴阳”的概念。此后 ,《国语》、《左传》、《老子》等文献中都多次出现“阴阳”概念。而老子提出的“万物负阴…  相似文献   

18.
“窜三苗于三危”的记载,首见于《尚书·舜典》、其次是《孟子·万章》,再其次是汉代作品中的《淮南子·脩务训》、《史记·五帝本纪》等。 历代史家,只对“三危”的地望问题,作过许多研究,但对此事的本身,却无人提出过疑问。并且一致认为“三苗”,即是《五帝本纪》所载,曾在“江淮、荆州一带数为乱”的苗族。这种观点,延续了两千多年。现在为澄清史实,特作此文。  相似文献   

19.
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苗族是历史最为古远的成员之一。关于苗族的族源,史学界的说法颇多。有说《尚书·吕刑》中提到的以“蚩尤”为其首领的“苗民”,即其先民;有说《尚书·牧誓》中提到的助周武王伐纣的“髫”人即“苗”人,是他们的后代开创了楚国的煌煌伟业,有说那也就是《尚书》“禹贡”、“尧典”,《史记》“五帝纪”以及《战国策》、《淮南子》、《山海经》等许多古籍中提到的“三苗”、“有苗”;等等。但尽管各说不一,有一点却是一致的,即都认为苗族的先民远在夏代以前,就生息在我们的神州大地上了。他们同传说中的华夏族的祖先黄帝,炎帝一道,翻开了中华民族史册的第一页。  相似文献   

20.
阴阳学说是祖国医学的一个最根本的理论基石。《内经》说:“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灵枢·病传》)明代医家张景岳说:“医道虽繁,而可一言以蔽之,曰阴阳而已。”(《传忠录·阴阳篇》)从思维规律的角度来说,阴阳学说反映了古代朴素而深刻的辩证逻辑思想,这已经为中医界和哲学界所公认。然而我以为,古代朴素的辩证逻辑思想尚不是阴阳学说中思维规律之全部,细味《内经》中关于阴阳的论述,其中既有辩证逻辑的方法,又有形式逻辑的方法;就形式逻辑而言,也既有演绎推理,又有归纳推理。可以说,《内经》的阴阳学说提供了一个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相统一而以辨证逻辑为主、演绎和归纳相统一而以演绎为主的逻辑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