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篇文章通过对甲骨卜辞中"雨不正"一语的考释,将<诗·无雨篇>的篇题予以新证.  相似文献   

2.
王宇信 《殷都学刊》2008,29(3):152-154
1991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在殷墟花园庄东地有重大甲骨发现,这就是编号H3的一个甲骨窖藏坑,集中出土了甲骨1583版,其中有刻辞的689版,而且大版和较完整的卜甲不在少数。如此之多的甲骨集中出土,是继1936年YH127坑和1973年小屯南地甲骨发现以来的第三次重大发现。而花园庄东地H3所出卜辞,是目前发现内容最重要、数量最大的“非王卜辞”。特别是此坑甲骨材料单纯、完整,  相似文献   

3.
殷墟花东甲骨卜辞中大量用鬯祭祀,不仅反映了商代制酒业的发达,主人"子"是当时殷商王朝最高统治阶级内部一个只关心自己家族利益、图谋个人势力发展的危险人物.  相似文献   

4.
白俊骞 《殷都学刊》2011,32(2):92-95
卜辞语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客观、主观两方面分析其原因。客观方面包括卜辞残缺、所借助的研究材料为二手材料等。主观方面多是由于研究者在研究的过程中对文字理解有误,如认错字、解错词、断错句等;也在于研究者占有材料不够,对卜辞缺乏系统、全面的梳理。  相似文献   

5.
花园庄出土商代甲骨文中的"?"字,实即"吉"字上半部,亦即商周时代古戈头形状的写照。?是象形字,"戛"是会意字,而殷墟卜辞中上?下口的"吉"也是以?作声符的,说明?古音同"戛"也同"吉",其本义是"戈头"或"戈首",在花园庄甲骨卜辞中作名词,是指玉戈头或玉戈首。从考古资料看,此"?"字释为"圭"是不对的。玉戈头与玉圭皆见于殷墟发掘出土的资料中,也都是用于祭祀的礼器;但二者的形制是截然不同的。玉戈头的"?"下部有枘部分,明显是用来纳入凿孔或缚绑在戈柄之上的;而玉圭无枘,是呈长方形状。玉戈比玉圭在殷礼中使用更为频繁,而周礼中玉戈逐渐消失独留玉圭,这大概是学者不敢把花园庄甲骨文中"?"直接释读为玉戈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7.
《春秋》无达辞和《诗》无达诂都源于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精华第五》。从董氏提出《诗》无达诂的思想和《春秋繁露》27处征引《诗经》说事的实际来看,其核心思想却是由《春秋》微言大义衍生的,并与其有着十分密切的通约性。断章取义是《春秋》无通义和《诗》无达诂的思想渊源;从变从义是《春秋》无达辞与《诗》无达诂的阐释准则;而察外见内与以意逆志则在释义方式上使《春秋》无达辞与《诗》无达诂相互融通。  相似文献   

8.
鲍刚毅 《中州学刊》2002,(5):133-138
何为“无咎” ?《易·系辞》中说 :“惧以终始 ,其要无咎 ,此之谓《易》之道也。”“无咎”其含义有两层 :从人事上讲为处理事情无过错 ,从哲理上讲为合于“中”。何以才能“无咎”呢 ?顺天者 ,懂得变易者 ,劳谦者 ,善补过者 ,方可“无咎”。系辞作者分析问题的出发点是考虑怎样在一个大社会中保持和谐、默契的关系 ,为了这种和谐和默契 ,注意事物发展的趋势 ,注重自身的修身养性 ,处理问题折衷而行 ,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 ,使之吉无不利 ,形成自身的一些特点。其现代意义在于 :首先《易·系辞》中讲到的人所面对的自然界具有真实无妄的价值 ,落实到社会生活 ,它是一个信念道德问题 ,也是一个责任道德问题 ,是二者的统一 ;注意认识主体“警惕的理性”———忧患意识在校正人行为的合理性上具有重要作用 ,这种意识是中华文化在向着认同现实方向发展中具有超验性、超越性的特殊理性形式 ;对《易·系辞》阐述的“无咎”思想进行创造性的转换 ,不是强调在和谐中的差异 ,而是注重在差异中的和谐。  相似文献   

9.
《正月》为周大夫刺幽王致使宗周灭亡之作,《雨无正》为携王余臣的暬御之臣表达自己面对"二王并立"政治格局时怨忧情绪之作,此五诗皆作于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骊山之难、西周覆灭、卫武公率兵救周、平王宜臼与携王余臣"二王并立"之初,周平王元年(前770年)平王东迁洛邑之前;《都人士》为周大夫美平王自西申东归镐京时万民麕集、观者如都热烈场面之作,《鱼藻》为周平王大夫美平王自西申归镐京后宴享群臣之作,此二诗当作于平王自西申东归镐京之时,在东迁洛邑之前,当周平王元年(前770年)顷。上述四诗,皆作于西周覆亡之后,平王东迁之前,即平王仍都于镐京之时所作,皆属西都之雅。  相似文献   

10.
阐释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对经的阐释最能体现中国阐释学最重要的特征:神秘性、实用工具性及矛盾性。这种神秘性、实用工具性与矛盾性正体现在《文心雕龙》所提及到的谶纬对经的阐释现象上。正是基于谶纬这种阐释特征导致经在接受史上的异质化,刘勰于《文心雕龙》中特置《正纬》篇以矫其陋漏。但是,由于刘勰思想的内在局限性致使他未能真正地批其纰谬。对此,从谶讳对经的阐释所运用的哲学依据、形态类型、阐释的社会效果史诸方面来考究,便可揭示出刘勰《正纬》篇的内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公”和“正”分别具有认识论与价值论两个方面的内涵.从认识论的层面看,中国思想家所讲的“公”,往往关乎一种客观的视域,“正”则意味着合乎事实.价值观意义上的“公”,首先与通常所说的“公共性”相关,但又不完全等同于作为现代观念的“公共性”,其一般涵义在于超越个体性和私人性.“公正”连用往往更多地涉及价值观的意义.从价值观上说,公正总体上是要求公平、公道地对待群体中的每一成员.作为传统概念的“公正”不同于作为justice的正义,但又蕴含着与正义原则加以沟通的可能.通过这种沟通,一方面,传统公正观念中不适合现代需要的方面可以得到扬弃,另一方面,其中内含的具有历史价值的观念在重新阐释之后,则有助于克服正义原则的某种片面性.  相似文献   

12.
王毅 《船山学刊》2012,(2):66-70
《易·坤》六二爻辞"直方大不习无不利"的句读和意义历来有不同的解释。从语言的形式结构和押韵的角度分析,应该标点为"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大不习"的正确释义是"很没有必要重复占卜"。其中,"习"是"重复"之义,"大"是程度副词,表示"非常地、很"。  相似文献   

13.
《管子·幼官篇》可以说是一篇奇文,奇在哪里?一是题目奇,“幼官”,究竟是什么意思?奇。二是内容奇,篇中有明明是阴阳家的不少语句,但又有法家的政治和军事论说,二者杂糅,奇。三是图形奇,有《幼官篇》,又有《幼官图》,两者文字相合,实为一篇,但图形排列有异,奇。对于这样一篇奇文,读了一遍又一遍,从思想内容到历史背景,都使人摸不住头脑。“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我们不是不可知论者,经过将本篇与《管子》书中文意互相对应的各篇作比较研究;并以其他有关文献记载探讨它的历史背景,这样大体上可以寻出一个究竟,发两千多年来的隐微。故写此新考,以就正于读者。  相似文献   

14.
《尚书·周书》所载的殷商事可借助甲骨卜辞得到验证,但贸然的两相对比极易引起不必要的误会,通过与甲骨文类似的辞例比较,《尚书·酒诰》“自成汤咸至于帝乙”中的“咸”实与甲骨卜辞中的“成”无关,亦不指“成汤”,而且句中的“成汤”与“帝乙”还存在先后的等级落差。“自……至于”的辞例不仅具有表示落差排列的义项,其中也往往添加“卒”“皆”“撤”等一类的范围词,《尚书·酒诰》“自成汤咸至于帝乙”中的“咸”就属于这一类现象。  相似文献   

15.
董仲舒的经学思想涉及到某些文艺问题,其中有创见或新意者,是他的“《诗》无达诂”说和“中和之美”说.“《诗》无达诂”严格说并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思想,而是“物莫无邻,察视其外,可以见其内”、“见其指者,不任其辞”的经典解读方法.它对于文学思想的价值,是给文学阅读活动提供了认识上的重要启发.“中和之美”说对先秦儒家的“中和”思想作出了新的解释,董子把它纳入到顺天法地、天人相应的思想体系中,由天地具有“中和之美”而落实为人的修心养性功夫.因此,“中和之美”说也并不是本色的文学思想.但是,由于它涉及到了人的情感,认为怒、喜、忧、惧皆宜“反中”,就包含了人的情感应当如何表现的问题,从而具有了一定的文学思想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墨子》城守各篇历来被研究者视为难度很大的作品。孙诒让《墨子间诂》曾对此下了很大功夫,但仍然感到研读十分困难,因而不免出错。依靠新近出土的文物尤其是秦汉竹简,不少疑难问题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  相似文献   

17.
《老子》“无”之思想是中国神秘主义的重要源头之一,是人类语言所不能讨论的具有终极意义的存在。宇宙太始,就是从混沌之“无”到有形万物,它是超验的,本根性的,是一切由之生成的最终根源和始源。“无”本质上是时间性的,“无”是一种过程,一种流变。宇宙在无声无闻中运行,充溢着神秘主义的造化,但它如期本然构成了一个世界生成演化的空间。人类在这个空间上,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过着老死不相往来的自然神秘生活。  相似文献   

18.
卢静 《青海社会科学》2006,(5):96-98,142
《考工记》是古代关于百工技艺的文献,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然而,对这方面尤其是对建筑美学的研究较为薄弱。本文从建筑艺术的角度对《考工记》进行研究,认为它体现了“正”美和“奇”美的辩证统一,并以“执正以驭奇”的审美终效,获得巨大的艺术魅力。它所奠定的重要美学法则,对我国建筑的设计与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船山认为《庄子》内篇当为庄子所作,外、杂篇为后学所作,其中"杂篇"更接近于"内篇",水平高于"外篇"。笔者曾提出道德、性命、精神三个复合词不见于《庄子》内篇,也不见于《左传》和《老子》《论语》《孟子》《管子》《墨子》等子书,但见于《庄子》外、杂篇达36次,也见于《荀子》《韩非子》和《吕氏春秋》诸书42次。由此可以推断《庄子》内篇早于外、杂篇,印证了船山的睿智。此说得到广泛认可,但也有个别质疑,近年更有国际学者认为先秦尚无《庄子》内篇。但《韩非子》和《吕氏春秋》已引用《庄子》内、外、杂篇30次。汉初800字的贾谊赋也活用了《庄子》内、外、杂篇的典故21处。各种质疑均忽视了这些事实及其历史含义。也有人对单纯词和复合词在语言考据中的方法和意义全然不解,用任何时代都有复合词和单纯词的现象来质疑笔者的方法,对此,本文也作了回应。  相似文献   

20.
莫高窟第23窟雨中耕作图表现了《妙法莲花经》序品中的雩雨场景。用图像学的方法分析其中胡服、胡舞、胡乐、胡塔及衔绶鸟图案所蕴含的粟特(祆教)文化信息。在对古籍及敦煌文书中雩雨与赛祆材料进行引征的基础上,剖析祆教逐渐由实体宗教蜕变为文化形态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