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库馆臣提出“四书之《大学》、《中庸》”和“《礼记》之《大学》、《中庸》”两个概念,反映了《大学》、《中庸》与《礼记》的分合作为汉唐——宋明——清三阶段学术转轨标志的事实。经考释可知,“《礼记》之《大学》、《中庸》”属经学范畴,“四书之《大学》、《中庸》”属理学范畴,分属不同的思想体系,有其各自的渊源。  相似文献   

2.
蒋非非 《社区》2008,(11):8-11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语流传甚久,相传出于北宋宰相赵普,《辞源》(商务印书馆1979年)引用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解释“半部《论语》”,称“典出于此”。《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赵普”条称:“他少时为吏,读书不多,相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不断升温,“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语经常出现在各类文章著作中,显然各位引用者并未注意到,早在1970年,文史大家洪业先生就已撰写长文详加考证,指出“半部《论语》”只是传说,  相似文献   

3.
《墨经》包含着丰富的符号学思想。这体现在《墨经》对于“言”与“名”的理论,《墨经》的定义方法,《墨经》对“辩”与“说”的论述等方面。《墨经》认为,“言”是口的一种功能。“执所言而意得见”。“名”是用以“举实”的。《墨经》中的“正名”学说超出了儒家的政治、伦理的正名理论,而真正成为“名辩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墨经》中运用了多种的定义方法。《墨经》认为“辩”的特征是“争(反)”,其目的是为了“明是非之分”,“察名之理”。“辩”的准则是要“当”与“宜”。《墨经》的“说”运用的是语用推理。  相似文献   

4.
余东海 《社区》2014,(29):56-56
子日:“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篇》第三章) 花言巧语甜颜蜜色的人,很少仁德。在《论语》中,孔子对“巧言令色”的斥责就有三次,《公冶长篇》加上了“足恭”,《卫灵公篇》说“巧言乱德”,足见孔子对巧言令色的反感鄙视。《诗经》说:“巧言如簧,颜之厚矣。”《尚书皋陶谟》说:“巧言令色孔壬”,孔壬是很奸佞的意思。  相似文献   

5.
姚铉《唐文粹》未收录王勃《滕王阁序》,历来不解其意。宋人认为是因为“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有重复之病,而南宋叶大庆以为其中“时维九月”句之“月”为“日”之误,与“三秋”并不重复。但正仓院藏《王勃诗序》中则写作武周新字“■”,为“月”字之有力佐证,且《新唐书》以前,史籍并无记载王勃作序的具体时日,“月”字无误。至于“三秋”,今人大都解作“九月”,但考之唐前诗文,“三秋”并无此用例。蒋清翊注引梁元帝《纂要》,以为“三秋”乃秋之别称,当从。因而可以断定“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并无前人所说的“重复之病”。《唐文粹》不收《滕王阁序》,主要与不选骈文有关。  相似文献   

6.
《关雎》主旨到底是什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诗经学”史上,“强制解读”现象相当严重,就《关雎》主旨而言,“还原本义”还得从深究其关键字句入手。正确解析“雎鸠”“荇菜”“流”“芼”以及“左右”“琴瑟”,方可还原《关雎》之情歌恋曲场景。在千年历史长河中,已然形成了《关雎》文化考古中的“《关雎》文化堆积层”。基于对文本解读习惯与动机的理论剖析,通过对《关雎》主旨迷案的认真清理和重审,可以结案判决“恋情说”“赞美说”“讽刺说”“贺婚说”四大类主旨说之得失是非。  相似文献   

7.
《诗经》“六笙诗”因“有其义而无其辞”,引发了古今无数的讨论。它的篇次莫定,前后不合,难以融入《诗》的辞章编排系统。特别是由它引起《诗》文本编排的变更,所谓由毛公“推改什首”,造成了《诗》的“非孔子之旧”,多与史实不合。这在出土文献海昏侯《诗》、汉《熹平石经》与毛《诗》互证中得到充分证明,并在《诗》文本的学术源流与汉代《诗》学研究中获得有力支持。“孔子之旧”就只有“三百五篇,遭秦而全”的《诗》文本,四家皆无异义。郑玄相关解说的存亡、缘由自相矛盾,反映的只是其笺《诗》所见与注《礼》所用乃不同的另一个《毛诗》文本。其中的“六笙诗”序,不过是其时的《毛诗》学者将《乡饮酒》《燕礼》中用乐的《小雅》的《南陔》等6篇编排到《诗》文本中的新变现象,而不能说是代表“孔子之旧”的古《诗》文本。不包括“六笙诗”,才是“孔子之旧”三百五篇古《诗》文本的实际篇目。  相似文献   

8.
回溯既往研究卞之琳诗歌艺术的观点,重新对经典《断章》进行文本细读。以往研究者在评论分析《断章》时,主要从“相对”“装饰”“风景”等角度入手,此文写作的着力点在于“看”“了”“你”这三个字。“看”充实了线性时间里面的“现在”,“了”是过去的标志,由此可以知道,《断章》里不存在“未来”。“你”在《断章》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暗含着一种对“我”的压制,以此出发,尝试着分析《断章》里呈现的时间断裂与意识隔膜。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断章》的现实意义,主张建立一种平等开放的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9.
结合《周易》审视《文心雕龙》的理论思想有极强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此类研究成果丰硕,且大致可以“《周易》对《文心雕龙》的影响”及“《文心雕龙》对《周易》的阐释”两类视角进行划分。具体而言,前者又可分为“征引内容”与“话语体系”两大层面,而后者主要以“五经皆文”的观点为线索。经梳理发现,《周易》与《文心雕龙》的关系研究,应主要围绕《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相关内容展开探讨,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关节所在。  相似文献   

10.
楚辞长语     
《离骚》中“启九辩与九歌”之语,注家已指出歌与辩皆为古乐,但辩何以为古乐,意者《世本》有“帝喾乃令人拧”之语,辩读若拧,正谓两手相击尔。《尚书尧典》“黎民于变时雍”,实亦读若抻;《诗小雅》“弁彼赛斯”读亦同耳。《湘君》中“吹参差兮谁思”,参差指排箫,曾侯乙基出土实物可证。《河伯》中之“乘水车兮荷盖”,犹吴语之“出辔头”。  相似文献   

11.
楚辞长语     
《离骚》中“启九辩与九歌”之语,注家已指出歌与辩皆为古乐,但辩何以为古乐,意者《世本》有“帝喾乃令人拧”之语,辩读若拧,正谓两手相击尔。《尚书尧典》“黎民于变时雍”,实亦读若抻;《诗小雅》“弁彼赛斯”读亦同耳。《湘君》中“吹参差兮谁思”,参差指排箫,曾侯乙基出土实物可证。《河伯》中之“乘水车兮荷盖”,犹吴语之“出辔头”。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质疑康金声“浪漫”一词,古已有之,为叠韵连绵词。《淮南子》作“澜漫”(见《览冥训》),亦作“漫澜”(见《齐俗训》、《精神训》),意为不事修饰。魏晋时代的“浪孟”(见潘岳《笙赋》)、“浪莽”(见《陶渊明《归园田居》之四),虽然换...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五古·挽易昌陶》中的“涔泪侵双题”,应作“涔泪浸双题”。《《贺新郎·读史》中的“盗跖庄必屏流誉后”,应作“盗跖庄跻流誉后”。“如问何时猜得”,应作“为问何时猜得?”《贺新郎·别友》中的“又恰像台风扫寰宇”,应作“又恰像台风扫环宇”。《七律·长征》中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应作“金沙浪拍云崖暖”。  相似文献   

14.
“子”在《孟子》中的用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古代汉语的教学和研究中,一般的语法著作和语法研究者把“子”都解释为表尊敬之词。本文在考察了《孟子》全部代词及“子”的所有用例后发现,“子”在《孟子》中却无表尊之意。文章用充分的例句分析了“子”和“尔”、“汝”及“夫子”、“先生”在《孟子》中的不同用法,同时还就《孟子》和《论语》对“子”的用法进行了比较,从而说明“子”在《孟子》中是以一般的对称代词出现的  相似文献   

15.
“乘彼垝垣”补证杨抱朴《卫·氓》是《诗经》中名篇,诸选本均有之。其中“乘彼垣”之“”,注家多训为“毁”之意。《说文》:“,毁垣也,从土危声。《诗》曰:‘乘彼垣’。”《毛传》:“,毁也。”现代学者也大都沿袭此解。如高亨《诗经今注》:“,坏也。”目前通用...  相似文献   

16.
唐宋文献中存有两条《广陵散》流传谱系,其一为包含“止息”段的三十六段《广陵止息谱》,其二为不含“止息”段的《广陵散》。宋代以后《广陵止息谱》与《聂政刺韩王曲》等融合发展成为《神奇秘谱》四十五段《广陵散》。而不含“止息”段《广陵散》,则演进为明末潞王朱常淓于《古音正宗》琴谱中刊印的九段《广陵散》减字谱。根据文献推断,“潞本”九段《广陵散》最初流传时间不晚于唐代,其减字谱的成谱,最初或与唐代琴家陈康士相关。其后潞本九段《广陵散》与神本四十五段《广陵散》开始了事实上的“二谱”并行流传时代。  相似文献   

17.
张伟国 《社区》2013,(31):47-47
近日,在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逍遥津街道义仓社区的广场上,出现了一篇篇由义仓社区退休教师们编写的各类“三字经”:《社区安全“三字经”》《出行安全“三字经”》《用火安全“三字经”》《防地震“三字经”》等。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对两条《经》、《说》的校勘和诂释。文中,在考察前人成说并指明其正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主要有:(一)校“知”条《经》的“间”字并《说》文的“闻”宇作“问”,从而根除了前人从《说》校《经》作“闻”而与“身观焉”的“亲”纠缠不清之弊.(二)释“知”条《说》文“志行”的“志”、“行”即《小取》篇“以辞抒意”的“意”和“抒”,“志行”就是意志(对事物的断定)能够表达出来,也就是思想的沟通。又校本条《经》《说》为“知、问、说、亲”和“[辞]名、实、合、为”两条。这样,就解决了前人以《经》《说》所述为七种知识的种种格。(三)训两条《说》文的“观”字为“游”,即身临其地的“游历”、“交游”,略似今语的“实践”;并纠正了历来认为下条与上条直接有关之误。  相似文献   

19.
《马氏文通》是主张“字无定类”的。但是近60年来一直有学者认为《马氏文通》也主张“字有定类”,或者说《马氏文通》既主张“字无定类”又主张“字有定类”。其实.《马氏文通》中只有“字无定类”说,而根本没有“字有定类”说。《马氏文通》既然主张“字无定类”,它就不可能再主张“字有定类”。  相似文献   

20.
释“介”     
许慎《说文》:“介,(画)也,从八从人。”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介,象人著介(甲)形。”《汉书·五行志》:介者甲,甲,兵角也。《左传》:“或梦伯有介而行。注:介,甲也。”《诗·郑风·清人》:“清人在彭,驷介旁旁”。《毛传》:“介,甲也。”等等众说纷坛。根据字形,“介”的本义应是披甲之人,即披坚执锐之士兵。于是,许多与此有关的字或解释渐成为“介”字的引伸义,“介”字便有了多种意义了。 1.介有疆界之意。《说文》:“介,■也。”徐灏注笺:“古疆界字只作介。”《诗·周颂·思文》:“无此疆而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