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对曾振宇的反批评文章给予答复 ,以证《“前哲学概念”的“气论哲学研究”》一文对曾著《中国气论哲学研究》的批评并非“颠倒黑白”、“诬陷与中伤他人” ,亦非在曾书的“一些枝节的问题上大做文章”。按照曾书作者采自列维—布留尔的“原始思维”说 ,否认“中国有哲学” ,认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主干范畴是遵循“原始思维”之“互渗律”的“前哲学概念” ,才真正会“导致中国本土哲学独创性文化品格的沦丧与西方文化权力话语的横行”。本文举证说明 ,曾书严重“曲解”或“篡改”了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中的本体观念》一文中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所有的哲学都以关注人类生存、人类自由为主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存论转向说"不符合哲学史的真实意蕴;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生存的关注视角和方法论与其他哲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和革命性的变革;片面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存论转向在理论上会导致取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性和阶级性,在实践中容易导致唯我论. 相似文献
3.
人之存在与哲学本体论范式--兼论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意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体论不只是哲学的具体论题或论域 ,它首先是哲学的本性 ,是人之生存所内在的本体论诉求和终极关怀的理性表达或自觉澄明。在哲学的演变中 ,存在着两种基本的本体论范式 :其一是以过去为定向的、还原式的、决定论的本体论范式 ;其二是以未来为定向的、开放式的、生成论的本体论范式。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是迄今为止最自觉地体现人的自由和超越本性的哲学 ,是人之存在的本质性文化精神的自觉显现。他的哲学通过对现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在超越以过去为定向的、还原式的、决定论的传统本体论范式和确立以未来为定向的、开放式的、生成论的本体论范式的哲学转折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不同于西方哲学范畴和印度哲学范畴.中国哲学范畴的基本特征是本体论、认识论、修养论的"三位一体"性,即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往往都同时具有这三个方面的意义.这一特征在<中庸>中有比较充分的体现.<中庸>作者站在生存论的反思的立场上,从人的自明的情感本真状态的反思中确立起了天道与人道、认识与修养统一的"中和"本体.理解中国古代哲学范畴这一基本特征,对把握中国哲学的内容、历史发展及其精神实质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取得很多成果,其背景是中国哲学界实践哲学研究受到重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相关研究中,实践概念受到高度重视。从一定角度看,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有两个路径:一个是规律论的路径,一些学者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问题,重视实践与生产劳动的关系,尤其是劳动与财产的关系,重视实践和劳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本体地位。这个思路重视寻求社会实践的必然规律。另外一个是规范论的路径,一些研究者重视马克思主义实践概念所包含的内在的规范意义和价值。我们引进了很多国外的研究,比如语言学转向以后,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规范及其基础如何理解,需要重视话语和商谈,重视文化对实践的规范意义。这个思路重视实践的规范维度。 相似文献
6.
经由对传统西方哲学研究方法的反省,而发展出的概念范畴研究法,有将中国哲学研究藉由概念范畴作为哲学问题与哲学主张的两种进路。这一个方法虽能深入知识细节,却有问题意识不明确以及体系性建构力不足的缺点。因此应该提出有别于西方传统而适合中国哲学问题意识的哲学基本问题作为研究进路,并且同时扮演解释架构的功能。研究中国哲学,当以宇宙论、本体论、工夫论、境界论为中国哲学这种实践哲学的基本问题,并担负解释架构的功能,配合以概念范畴研究法能进入知识细节的优点,在这个基础上,重新对中国三教哲学作出准确理解、正确诠释。然后返回思辨哲学的思路,以形上学、知识论、伦理学的问题意识为进路,再来研究中国哲学,以获得崭新的创造性成果。 相似文献
7.
在近代理性形而上学的主导下,通过技术和资本的双重作用,人们对事物"价值"的理解往往采取一种"价值物化"的执着态度。马克思对此称之为"商品拜物教"的态度。然而,在经马克思哲学革命所开启的存在论境遇下,"价值"首先应被理解为对某物"作为"某物的领会,所谓"作为"也就是某物与人的生存关联,"价值"就是人对他所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领会。在这份领会中,人使自己成为人,并不断地筹划着未来。 相似文献
8.
《老子》中蕴含着比较丰富的"祸福相倚"幸福观念,"福"比较接近于我们现代实用的"幸福"一词的实质内涵,并不排斥"乐"的内涵;在"三去"中包括"祸"所指。"祸福相倚"既是老子辩证矛盾观的基本命题和重要内容,也是老子幸福观的核心观念。老子的"祸福相倚"幸福观念是道家幸福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子哲学思想及矛盾观的运用和体现,它表明了老子对幸福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包括对情感(幸福感)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的朴素认识。老子"祸福相倚"幸福观是老子人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子辩证哲学的特殊表现,并构成为老子幸福观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哲学与“存在论”范式的转换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马克思哲学在“存在论”问题上的重大贡献在于实现了对传统哲学的实体本体论的变革 ,改变了理解“存在”问题的解释原则和思维方式 ,开辟了“存在论”的现代哲学范式。马克思认为传统哲学实体本体论的根本错误就在于颠倒了逻辑与生存、理论与实践、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关系 ,把本来第二性的、派生性的存在“头脚倒置”为“第一性”的和基础性的存在。因此 ,必须在根本上改变基本的解释原则 ,对颠倒的关系进行“倒置” ,确立感性实践活动优先于逻辑和知性、并构成逻辑和知性基础的本体论地位。在马克思那里 ,“感性实践活动”的确切所指乃是人“本源性”的生命存在和活动方式 ,正是这种本源性的生存方式 ,构成了“世界”、“人”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奥秘”和深层根据。在此意义上 ,马克思的实践观点在根本上扭转了解决“存在”问题的方向 ,实现了基本解释原则的跃迁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所由元素、世界无限性、产生万物的方式、物质运动时空的统一观、物质结构五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古代传统哲学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中国式说明--气论. 相似文献
11.
恩格斯在清算旧哲学时指出,随着辩证自然观和唯物史观的建立,以往全部哲学除了形式逻辑和辩证法这一纯粹思想的领域之外都变得多余从而被驱逐出自然和历史领域。“哲学终结论”利用恩格斯的这一论述否定哲学的合法性。其实,恩格斯的相关思想中内在地包含着一个难以克服的矛盾:理论思维(辩证法)与实证科学之间的二元性及其悖论。恩格斯未能真正超越经验与超验的外在对立。这个矛盾的存在意味着“哲学终结论”试图借助经验自然科学的进展拒斥哲学是虚妄的。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 ,国内哲学界有关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可谓蔚成风气 ,其研究的路径已跨越了对单个人物 ,或某一特定知识部门和领域进行的比较研究 ,而呈现出走向哲学形态比较的趋势。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于 2 0 0 3年 9月 5~ 8日在浙江新昌举办了新一轮中西哲学比较研讨会。对哲学比较研究的趋势、特征及应回答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评价。基本问题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新一轮比较哲学研究的含义和根据新一轮比较研究的标志是 ,破除了哲学须依西方传统哲学为准则的观念。哲学所方松华先生回顾了过去一百年里 ,中国哲学的建设“依傍”西方哲学… 相似文献
13.
在黄宗羲的哲学思想体系中,有两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盈天地者皆气也”和“盈天地者皆心也”。史家对此多有分析与探讨,其基本结论是,前一命题是唯物主义的,后一命题是唯心主义的,而黄宗羲的整个哲学思想体系则摇摆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笔者以为,以上观点似未能准确把握黄氏哲学的实质和思维特征,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我以为,要准确把握黄宗羲上述两个命题的实质,需将其放在黄氏哲学的整个思想体系尤其是其致思特点中加以考察才有可能。以下,我们将循着黄氏的致思路径对上述两个命题进行分析与探讨。一、黄氏哲学的本体论… 相似文献
14.
魏冬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8,29(2):81-86
本体论是当前研究张载哲学中的主要范式,但仍未能消除持续已久的“虚气相争”现象。通过对这一范式运用中所存在诸问题的检讨可以发现,张载的哲学体系是由天人、性气两条线索经纬交错而成的理论整体,“气”是张载哲学中标志着宇宙统一性的哲学范畴,“太虚”是“气”散的本然状态,依托于“太虚之气”的“太虚之性”则是张载哲学中的本体,标志着张载哲学宇宙论和价值论的“天人合一”性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讨论广松涉曾试图展开的社会哲学的方向性,其中包括这方面文献的综述〔1〕。尤其在内容上要达到的目标是———同时考虑广松所解读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提到的协动关联(Zusammenwirken)、社会威力/权力(sozialeMacht)论以及国家论〔2〕———后期的广松曾试图以怎样的理论思路来展开议论,并籍此讨论对今后社会进行展望的广松社会哲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杨学功<传统本体论哲学的终结和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一文的基本观点和概念的质疑,阐明马克思哲学与本体论之间并不是一种截然"断裂"的关系,而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关系;"传统本体论"(或曰"本体论")不会因为某些学者的"拒斥"而将本体论问题自动"终结",相反,在现代,人们仍然需要本体论.进一步研究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和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体现时代精神和适合时代需要的现代本体论,将是哲学界今后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7.
由ONTOLOGY引出的哲学新界定--兼论中西哲学比较的新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是论” (ontology)是西方所谓的纯粹哲学。由于中国没有这样的纯粹哲学 ,中国哲学史的建设便不能简单依傍西方哲学 ,势必要求我们探索哲学的新界定 ,并对中西哲学各自的形态作出描述。本文初步议论了由此引出的中西哲学比较的新问题 ,并且认为 ,这些问题的讨论将使中西哲学比较进入新一轮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清代许多学者关注<孟子>的哲学蕴藏,他们诠释的重点是理气论、人性论、理欲观.坚持气本论,反对理本论;从智的层面言人性善;坚持理欲统一,反对"存天理,灭人欲".呈现出立论基点独特,以作为主、作述相济,主驳程朱等特点.但在对善的诠释与批驳程朱理欲观等方面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19.
实践与人的现实生命--对"生存论本体论"的一点辩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存论本体论”是近年来国内哲学界不少学者试图从一个新的理论视野来深入阐发马克思哲学所作的一种具有较大影响的理论探索。本文以哲学史为深层背景 ,通过对实践概念与人的现实生命之间内在关系的探讨 ,着重阐述了“生存论本体论”的理论根据、主要问题、基本内容和根本旨趣。笔者希望通过这种有益的讨论 ,切实活跃和推动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是"物质本体论",而非"实践本体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文本为此提供了充分的证明."实践本体论"的论者认为"感性世界"之外的天然自然界"对人是无,对人没有意义",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仅限于现存的"感性世界",这不仅毫无根据,而且在哲学上是形而上学,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