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它随着人类文明的出现而产生,社会的进化而发展。一个民族文明程度高低的主要标志,就是取决于这个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教育的发展程度。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政治互动的视野,对清代前期与格鲁派上层的政治互动进行多层面的研究,认为清朝对格鲁派的尊崇,显现了清朝统治者高超的政治洞见力、政策创制力和行政执行力.这为解决至今犹存的民族宗教问题,可提供诸多的历史启示与鉴借.  相似文献   

3.
王川 《民族学刊》2022,13(2):81-89, 141
清末民初因辛亥革命、“西征”西藏而全国瞩目的政治人物尹昌衡(1884-1953),其政治、战略、军事哲学的丰富内涵及地位的研究,得到了学界的重视。比较而言,尹昌衡经营康区的思想,尚未得到学界的充分关注。尹昌衡1912年在“西征”路上,对康区交通状况有了亲身体验,升华了他重视发展康区交通的战略思想。尹昌衡发展康区交通的战略思想,包括兴建西藏“工步”(今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工布江达)至四川巴塘(今四川省甘孜州巴塘县)之“轻便铁道”“川藏铁道”(即川藏铁路、川藏公路)等内涵,是基于他对康区国防、战略重要地位的认识。只是由于民初国际形势复杂,英国对中国西藏政局的干涉,民国初年政局变化太快,兼之尹昌衡在政坛时间短暂,因此,尹昌衡发展康区的战略思想没有真正开展。但在其退出政治舞台后的一段时间内,与之相似的康藏交通建设措施却得以继续推进和发展,后人常念及他的初创,表明他对于后世有所影响。  相似文献   

4.
刘丹枫 《中国藏学》2023,(3):138-149+217
宗教中国化是我国宗教政策的基本方略,对于佛教来说,其传入中国、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中国化的历史。佛教中国化的进路多样且成果丰富,在不同时代、不同传统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就藏传佛教而言,其经院哲学体系的形成极大地推进了藏传佛教的中国化进程。文章以藏传佛教格鲁派为中心,介绍其经院哲学的教材与教学体系,从而总结藏传佛教经院哲学的主要特征,并以格鲁派中观哲学的核心概念“中观八难”为例,论证从经院哲学视角重新考察该概念的必要,进而阐明藏传佛教经院哲学体系对于研究藏传佛教思想的学术意义,及对于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前,学术界对吐蕃时期的佛教情况论述颇多,但是有关康区佛教的传播状况尚未见有专文论述,文章依据汉、藏文文献及考古资料对7~9世纪之间佛教在康区的流布、传播过程作一简要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归结出其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上半叶康区师范教育发展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20世纪上半叶康区师范教育发展的背景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对康区师范教育发展概况作了详尽的梳理。不难发现,康区师范教育经历了艰难而曲折的发展历程,但其间闪光之处可圈可点:既有民众的自觉自为,又有当局的不懈努力;既有地方政府与乡村名流的解囊相助,又有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使康区师范教育从附设的简易师范班发展到边疆师范区,为当地教育、经济、文化等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宗教性集会是藏传佛教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既有宗教和文化娱乐的功能,还具有经济功能--为剩余产品的交换提供时空条件.这样,借助宗教性集会形成藏区集市.文章以甘孜镇宗教性集会、集市为例,简要探讨明末到民国时期这一时间段内,康区宗教性集会与集市的关系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8.
格鲁派寺院的寺规是规范僧人行为的准则。在寺规中对俗人出家入寺成为僧人方面做出了比较详细的规定,其中对部分人群进行了出家入寺的限制。这样的限制与佛教本身的教义似乎“矛盾”。究其原因,与佛教戒律及藏族的“洁净”观念相关,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受到了寺院所依附的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研究寺规中对俗人出家入寺的限制性规定,有助于我们理解17世纪的藏传佛教寺院及其所处的时代;同时对寺规的研究也有助于理解规则的制定与其背后所回应社会条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康区的金融财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健吾 《西藏研究》2006,(3):102-106
民国时期,康区金融业相当混乱,先后流行多种货币;地方财政收入微薄,百姓民不聊生,社会经济生活长期处于困顿、艰难的状态。康区的金融财政萧条与当时全国国民经济发展迟缓有密切的关系,为国际、国内大的社会政治环境所决定。  相似文献   

10.
藏传佛教在康区传播与发展历史三段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传佛教在康区的传播与发展,可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教内自发传播发展阶段、世俗王权干预传播发展阶段及国家政治导向自由发展阶段,它们构成康区藏传佛教的发展史。第一阶段,后弘期开始至元初,藏传佛教在康区自发传播发展;第二阶段,元代至清末,康区藏传佛教在世俗政权干预下传播发展,形成政教联盟或政教合一制度;第三阶段,辛亥革命至今,分为国民时期与新中国时期,康区政教合一制度逐渐被废除,最终实现政教分离,藏传佛教自觉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国家法律保障其自由发展,藏传佛教在康区的发展集中表现为国家政治导向下的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11.
美国基督会医疗传教士阿尔伯特·史德文是将西医传入康区的重要人物,但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史德文如何进入康区及其在打箭炉活动的研究几乎为空白.本文根据相关英文回忆录和传记文本,结合其他文献,对其进入打箭炉及在打箭炉期间的医疗活动进行较为细致的考察,并探讨其对当地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13.
格鲁派尼众僧团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格鲁派尼众僧团在藏传佛教僧团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其缘起于宗喀巴·罗桑扎巴大师,约在1385年以后,宗喀巴大师在热振寺后山的则岗修行时,受佛母授记在他的修行地建立女众道场,得名“三丹林”,意即“静虑洲”,格鲁派早期的女众道场由此诞生。1409年,宗喀巴大师以甘丹寺为根本道场创立格鲁派后,“三丹林”随之成为格鲁派最早的尼众僧团。格鲁派尼众僧团作为一个宗教载体或实体,有自己的特点和基本模式。本文依据文献资料并结合田野调研,对格鲁派尼众僧团的历史渊源、组织形式与分布状况,以及格鲁派尼众僧团的教法仪轨作了考证。  相似文献   

14.
18世纪(清代中期)朝鲜学者朴趾源,随朝鲜使臣赴中国祝贺乾隆帝70寿诞。期间,他以外国人的视角,观察乾隆盛世的风物人事,将所见、所闻、所思记述在《热河日记》中。其中也包括了有关六世班禅、黄教(藏传佛教)、乾隆对班禅的态度、对藏政策等方面的内容,为今天清代西藏的研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5.
推行使用壮文是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 ,提高壮族人民的整体文化素质的重大措施。本文论述了新世纪壮文推行使用工作的新思路 ,并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从《康藏前锋》看民国时期康区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3~1938年间,学界很多有识之士在《康藏前锋》上发表了大量关于康区教育的文章,深刻地分析了康区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康区教育发展的思路与对策。文章通过对这些文章进行深入分析,认为当时教育人士的真知灼见对于现今发展藏区的教育不无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扎洛  敖见 《民族研究》2012,(4):77-85,109,110
史载布鲁克巴第十六任德布王希达尔在第一次英布战争中败北,又遭政变之乱,无处立足,只好流亡西藏寻求庇护。然其赴藏之后落脚何处,有何作为,归宿如何,前人鲜有论及。本文利用西藏自治区档案馆所藏历史档案,勾勒希达尔在藏活动的大致轨迹;并通过档案解读,揭示了在中国西藏与布鲁克巴的宗藩关系中,御侮、靖乱、册封、纳贡等责任义务关系的具体实施方式。  相似文献   

18.
在浩瀚的藏族文献中 ,康区占有重要的地位 ,品种多、数量大、覆盖面广 ,还因其多用汉文撰写 ,影响相当广泛。历史上曾经反复被人辑录 ,方便学者 ,弘扬藏学。本文在查阅绝大多数康区藏族文献的基础上 ,对相关论著索引及文献辑录进行历史考察 ,介绍编辑康区文献及索引的缘由及经过 ,指出其成功与不足 ,并结合清朝及民国政府的统治特点 ,着重阐述康区汉文文献的地位、类别、存藏特点 ,以及利用状况 ,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