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银浩 《学术论坛》2012,35(2):186-191
"依饭节"是仫佬族的传统节日,当中的祭祀仪式蕴含了丰富的仫佬族民族文化传统。但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其存在样态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文化变迁。文章以广西罗城县龙岸镇马寨屯的"衣饭节"为个案,对其中的若干问题进行讨论,进而在现代多元一体的语境下重新确立仫佬族"依饭节"的文化地位。  相似文献   

2.
广西仫佬族拥有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对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有着重要的价值.我们应该充分重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师幼民族文化认同感,构建传承民族文化的园本课程体系,加强民族地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共同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学前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而努力.  相似文献   

3.
4.
以西藏民族史、文化学视角,梳理了门巴族、珞巴族传统体育与藏族传统文化的渊源,在分析门珞族传统体育文化特征基础上,认为由于受现代文明的冲击,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门珞族传统体育在流动频频的现代社会中发生变迁,代表一个民族文化的传统体育正在走向消亡。提出要加强对门巴族、珞巴族传统体育的挖掘整理,尊重传统体育存在的载体与民风民俗,以旅游业带动传统体育的传承发展,把学校体育作为传统体育传承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民间艺术是留存民间的艺术瑰宝,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是社会和时代的要求。新和县的维吾尔族民间歌舞音乐艺术和民族乐器手工制作技艺,具有共生的文化内涵和悠久的历史。文章对如何做好优秀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如何惠及民生服务于社会的一些思路和做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在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国际保护、国家保护、民间保护之间由于文化信念、文化自觉的差异而难以协调,基础教育保护又由于高考指挥棒压力使得民族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将民族非物质文化从民间推向大学的象牙塔是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调和方式,在侗族大歌的大学传承实践中,实现了民族文化和区域大学共生共荣的互动发展和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7.
萧忠伟 《理论界》2010,(9):149-150
地方戏剧种不仅是一种戏剧艺术活动,同时更是民风民俗的载体,往往蕴含着异常丰富的地方文化与艺术内涵,是一个融精神追求与物质生活为一体的民俗文化宝藏。但是由于遭遇特殊的历史与文化困境,这些各具民族和地方特色的剧种,有2/3左右面临衰亡或已经衰亡,这些无价的民族文化资源,正在迅速流失。本文以海城喇叭戏为例,从资料的保护,人才的培养,剧种的继承、创新与发展,传承基地的建设等几方面,来探讨地方剧种的保护与传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4,(12):239-242
田野工作在民族声乐的教学与研究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是民族声乐良性发展的基本保证和实现手段。田野工作对当代民族声乐的主要意义在于:为民族声乐学习者提供原始准确的第一手资料,为民族声乐提供更广泛、更有价值的音乐资料,为原生态音乐文化传承提供养分。当代民族声乐在借鉴欧洲声乐技巧的同时,必须更加注重民族风格、地方特色及个性特点,重视吸取传统唱法的精华,借鉴各民族原生态唱法优秀成果。民族声乐工作者要走进田野,深入民间和艺术团体采风,将民间艺人请进学校,从田野的沃土中汲取养分,从各兄弟民族的传统声乐艺术中继承优秀的技巧和艺术手段,使当代民族声乐向色彩缤纷的多元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新疆少数民族节日习俗文化变迁的调查研究,使我们对新疆少数民族节日习俗文化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加深了对新疆少数民族的认识,这对新疆各民族团结、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我们应该采取“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特别是对待我国少数民族节日习俗文化,在继承和发扬其优秀文化因子的同时,抛弃其落后、愚昧的文化因子,使少数民族节日习俗文化在发展中求精、求团结、求稳定、求繁荣。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小王村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打工族。打工族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小王村村 民的土地观念、婚育习俗、养老观念以及村民生产生活方式等社会文化的巨大变迁。打工族的出现既是社会文 化变迁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社会文化变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维吾尔族的饮食文化及其变迁——以城市维吾尔族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后,维吾尔族人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维吾尔族人的生活越来越好,与此同时,城市维吾尔族饮食礼仪和饮食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经济的快速发展;民族间文化交流的深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普及。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小王村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打工族.打工族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小王村村民的土地观念、婚育习俗、养老观念以及村民生产生活方式等社会文化的巨大变迁.打工族的出现既是社会文化变迁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社会文化变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西江苗族歌舞文化可分为飞歌、古歌、酒歌、情歌、芦笙舞和鼓舞,其传承方式主要有师徒传承、剽学记忆、托梦神授、父子相传以及自然习得.随着当地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原有方式已不能承载传承丰富多彩苗族歌舞文化之功能,充分地发挥当地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当地教育的主体作用是目前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3个不同民族居住格局的蒙古族社区进行对比研究,试图探究民族居住格局对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的影响。研究证实民族居住格局对少数民族语言传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民族居住区域的空间组合决定了民族语言的传承环境,民族人口比例决定了民族语言传承的力量对比,而日常生活语言则直接决定着民族语言的传承状况。  相似文献   

15.
上巳节是我国古代重要的节日。先秦时期,其与三月三合并,开始显现出娱乐性。官方的介入,以曲水宴为典型,娱乐性加强使其在唐代达到繁荣的顶峰。到了宋代,随着狂欢模式的瓦解,上巳节开始式微。时至今日,只是一些少数民族依旧保持三月三古朴民风和娱乐模式。由上巳节的历史变迁可知,保持节日的信仰性和娱乐性可以促使节日长久发展。  相似文献   

16.
袁子微 《天府新论》2014,(2):140-144
上巳节是我国古代重要的节日。先秦时期,其与三月三合并,开始显现出娱乐性。官方的介入,以曲水宴为典型,娱乐性加强使其在唐代达到繁荣的顶峰。到了宋代,随着狂欢模式的瓦解,上巳节开始式微。时至今日,只是一些少数民族依旧保持三月三古朴民风和娱乐模式。由上巳节的历史变迁可知,保持节日的信仰性和娱乐性可以促使节日长久发展。  相似文献   

17.
宋蓓娜 《河北学刊》2023,(3):220-224
“饭圈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在网络传播中遵循“文化模因”的生命周期规律,并在同化阶段、记忆阶段、表达阶段、传播阶段存在诸多乱象,这是典型的网络空间问题,更是一种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饭圈文化”乱象频发的主要原因有:外在环境层面的风险社会与加速社会的影响;主体行为层面的意见领袖“强模因”负向传播;内在精神层面的数字化时代的“群体性孤独”。解决“饭圈”乱象需在环境上加强平台的监督责任与法律的监督作用;在行为上发挥意见领袖“强模因”的正向传播力量;在精神上重塑道德榜样、增强粉丝的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复兴的一个重要标志。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一大载体——传统节日,特别是春节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和象征。绵延几千年以春节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节日一直在国人的脑海中经久不息、澎湃荡漾。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世界多元化并存、东西文化激荡的今天,加强以春节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传承发展,对植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着重要的脊梁源泉。加强以春节为主要代表的传统节日传承发展,既要认清当前保持中国传统节日不变的民族凝聚情结,又要结合新时代特征不断创新继承发展,传承民族感,体现时代性,切实以文化自信的理念、文化软实力的魅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  相似文献   

19.
在民族旅游开发的背景下,以云南石屏慕善村为例,在综合、动态的文化展演视域中描述、阐释艺术传承活动在村落文化结构中生成、传承和调适的过程。揭示文化展演是艺术传承的有效路径,是文化符号资本化运作的基本样式,因经济诉求与收益的叠加而不断被操演、强化,其承载的外在族性符号与地方性文化表征被彰显,而内蕴的族群精神与意义日渐淡化。  相似文献   

20.
大学精神是高校存在和发展的精神动力,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底蕴。合并高校的精神整合与传承在学校文化建设中面临更大的挑战,是合并高校精神文化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其现实困境主要表现为:互不承认原有的精神文化、难以形成统一的精神文化、分歧和矛盾制约着合并高校的健康发展。其应对之策:一是要弘扬大学精神,推进学校实质性融合;二是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育理念;三是要面向世界,推进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