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有的同志认为.应当让物价总水平有一定程度的上升,这有利于价格结构在运动中保持合理的状态,有利于市场机制的运行。我们认为,价格结构的合理和市场机制的运行,并不以物价总水平的上升为条件,恰恰相反,是以物价总水平的稳定为条件。物价总水平上升,只会有碍于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有降有升”就有可能成为一句空话。不能用实际生活中稳定物价水平有困难来说明物价水平一定程度的上升有利。目前我国存在着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短期内真正稳定物价总水平,在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也正因为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作者在澳大拉西亚社会主义国家研究协会主持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现代化问题座谈会上的书面发言。写于1982年2月。文章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从全程看,中国物价基本上是稳定的。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物价也有过几次波动,由于采取了果断措施使物价基本上稳定了下来。要保持物价基本稳定,就国内来说,关键在于实现财政、信贷和物价平衡。稳定物价不是冻结物价,主要是避免价格的大升大降。稳定物价,也不是说对价格不进行调整。首先,商品的价值,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其次,供求关系经常变化,会直接影响价格。最后,货币发行量变化,也会影响价格。这几种引起价格变动的因素是经常变动的。根据这些因素的变化进行调整,价格总是有升有降,一般说来,不会影响整个物价的基本稳定。今后中国的物价趋势,在短时期内,价格水平可能会有所上升,但上升的幅度会逐步缩小,从长期来看,物价可以保持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3.
《大庆社会科学》2013,(4):80-80
王世杰、刘义圣撰文认为,在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主要采用调整法定准备金率与利率的情况下,频繁使用货币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控通货膨胀水平,但对经济增长波动的调控基本是无效的。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是货币传导机制不完善。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主要是调控商业银行的信贷数量。然而我国商业银行自身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局面以及国有独资的产权结构所形成的治理方式缺陷,使得它们的运行处于高成本、低效率状态,从而产生了偏爱于向效率  相似文献   

4.
稳定物价是党的一贯方针。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弄清稳定物价的含义和理论依据,弄清稳定与调整的关系等问题,对于贯彻执行这个方针有着重要的意义。一、稳定物价的含义和数量界限稳定物价一般是指物价总水平上升限制在一定幅度以内,不能剧烈波动,而不是说要物价长期固定不变。这也就是说,稳定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是基本稳定。但物价是否稳定,不能只孤立地看物价总水平,还要看基本生活消费品价格和人民生活状况。基本生活资料如粮、棉、油、肉等关系到国计民生,是市场物价稳定的主体。这些商品价格稳住了,即使其他非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上升幅度稍大些,对人民生活水平影响也不很大,市场物价的大  相似文献   

5.
面对日益高攀的房价和物价,政府不得不在四大宏现经济调控目标,尤其是稳定物价与促进就业之间寻找一种平衡.而从宏现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看,要寻找宏观政策的平衡点,首先必须平衡好一系列不同层次的矛盾.一、政策调控重点应将防止通货膨胀让位于抑制资产泡沫,继续实行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上调CPI容忍度;二、货币政策目标应以控制物价为主,兼顾就业,回归稳健的货币政策;三、紧缩货币,中国应逐步进入加息周期;四、宏观政策应在调结构、防通胀、保增长之间寻求平衡点.  相似文献   

6.
金融调控权是国家通过货币政策,抑制通胀、稳定币值达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稳定经济、促进经济增长的宏观调控目标,而创设或调整金融制度的权能,其金融监管和金融规制有着本质区别,除具有宏观调控权的特征外还有自身的特点,金融调控权的主体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中国人民银行。金融调控权的内容为货币政策制定权和货币政策执行权,由于金融调控权的特殊性,金融调控权的目标应是抑制通胀、稳定物价。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货币因素与输入因素对我国物价上涨的原因进行剖析,并对利率、汇率及货币数量调控物价的效果进行研究,通过实证得出结论:物价、利率、汇率以及货币供应量具有长期协整关系,短期内物价对货币供应量冲击的反应最为迅速.从而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货币政策以数量型调控为主,结合价格型工具以控制通胀.  相似文献   

8.
货币供给冲击、产出与物价--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供给冲击对产出和物价的影响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命题之一。本文采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认为短期内不规则的货币供给冲击是造成我国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 ;长期中 ,由于受货币流通速度、经济货币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货币供给对物价的影响显著但并非同比例改变价格水平。为了避免经济短期波动和稳定物价 ,应继续施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我国宏观经济的主要矛盾是通货膨胀压力明显。但宏观经济反映在总量上的矛盾,实际上是由国民经济结构不合理所引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最重要工具,不仅要实现总量平衡,更多地应考虑如何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如果没有经济结构的优化,只是单纯地采取总量调控的措施,政策效果不会理想。因此,政府中长期调控目标应是优化经济结构,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配合,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10.
一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政治法律传统、金融体系等现有特征决定了一国的金融结构.金融结构决定了货币政策的机构传导途径,并进而决定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不同的金融结构影响着储蓄向投资的转换效丰和经济增长,也影响着金融政策调控的有效性和宏观经济稳定.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结构决定了我国的货币传导机制应以信贷传导机制为主.文章通过对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分析,认为我国的货币传导机制应该是以信贷传导机制为主,并对我国货币供应量、贷款余额、固定资产投资、国民生产总值建立了向量自回归模型(VAR)、脉冲响应模型(IRF)、方差分析模型、协整关系检验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初步论证了理论观点,并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稳定货币。稳定货币和稳定物价是当前我国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为实现这个最终目标,需要一个可直接操作的金融变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问目标。为了有效地控制社会总需求实现货币稳定,应选择货币供应量为中间目标。另外,中央银行还需要改革货币政策调控手段,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调控手段,特别是经济手段,如存款准备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的改革与完善。  相似文献   

12.
信贷传导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中德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进行实证研究,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之处,探寻其存在的原因,进而提出改善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转轨时期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基于vAR模型的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等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1992年第l季度至2006年第4季度期间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在中国货币政策的实施中共同起重要作用;货币渠道对经济增长的实现要强于信贷渠道,但是信贷渠道更有利于物价稳定目标的实现;通过对1998年前后的样本进行格兰杰因果分析发现,货币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而信贷渠道的作用则相对下降.  相似文献   

14.
我国社会经济中发生的严重的内需不足和通货紧缩 ,主要体现在消费增速回落、企业效益下滑、物价总水平持续走低及新增就业岗位减少、通货趋势不断加深、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等方面 ,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形成明显压力。究其原因 ,一是治理通货紧缩宏观调控力度不够 ;二是财政政策宏观调控不到位 ;三是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宏观调控乏力 ;四是宏观调控政策在强力刺激消费需求方面不够。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应从国家宏观计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改革和完善入手  相似文献   

15.
新冠疫情的暴发将非常规货币政策重新带入公众视野.研究发现非常规货币政策的经济效应在金融危机下效果显著,但在外生冲击下效果有限.未来需加强非常规货币政策定向性与财政政策协同性研究,发挥稳健货币政策精准滴灌的作用;健全应对不同危机的货币政策调控框架;区分需求侧与供给侧危机,侧重使用不同的政策组合应对;结合我国国情,调整和创新操作工具和传导机制、协调其他经济政策的结构性货币政策以促进经济的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6.
我国实施的货币政策,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1980年以前采取的发展型货币政策,主要特点是着眼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主动地扩大信贷规模和货币供给,加大投资规模,促进经济增长。第二种,1980年-1995年期间实行了抉择型货币政策,明确地选择了“稳定物价、发展经济”的双重目标。第三种,1995年后实施的稳定型货币政策,把币值稳定作为优先目标,目的是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宽松的外部环境。实践证明,我国的货币政策对促进经济发展功不可没。但是,与此同时也要看到,以货币政策为主的宏观调控已显得难度越来越大,或者既…  相似文献   

17.
中国式通胀:形成机理与治理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帆  王洋 《学术研究》2012,(2):67-73,95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管理通货膨胀、保持物价总水平相对稳定的重大使命,而管控物价总水平的前置条件是精准地理解通货膨胀的形成机理.作者基于古典货币数量论的解释框架,从货币流通量与商品交易量两个角度出发来阐述我国本轮通胀的成因与机理,指出混合型货币超发和缺口型商品交易是通胀发生的本源性因素,并由此提出“中国式通胀”这个基本命题,即本轮通胀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个长期依靠投资—出口主导来实现经济增长的发展中大国回应短期外部调整之后的客观产物.基于“中国式通胀”的形成机理,作者提出了若干具有针对性的通胀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国际收支失衡是最近几年世界经济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双顺差的现状、原因,从国内外经济平衡的角度看,双顺差必然会对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目前的这种双顺差格局不可长期持续。同时,双顺差现象对国内宏观政策调控带来难题,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独立性构成进一步挑战。调整双顺差以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中国必须尽快调整外资、外贸和产业政策。  相似文献   

19.
开放经济下的货币调控和政策搭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我国1993年和1994年实行以反通货膨胀为主要目标的宏观货币调控的分析,论证了单以货币政策来对付通货膨胀,效果并不理想。其基本原因,是由于货币政策在开放经济下不可能兼顾稳定汇率和控制货币供应这两个目标。为此,本文提出了中央银行在控制信贷规模的同时,必须针对开放经济下的不同情况选择相应的政策手段,并进行适当的搭配,才能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率。作者还就采取紧缩货币政策情况下如何调控由此而引起的资本流动,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0.
范蠡是我国提出政府宏观调控物价的第一人,他的平粜思想奠定了我国封建社会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基础,其后的李悝变法、桑弘羊改革都是对范蠡平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封建国家干预经济的早期实践。国家干预经济既有稳定物价、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积极作用,也有质次价高、强买强卖,对民众的生活带来不便的副作用,因此国家干预经济的力度、程度必须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