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中英文化分属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这是造成唐诗英译早期西方译者选材单一化和风格单一化的深层次原因之一。在文化多元化时代,以辩证观看待高低语境文化之间的差异,在译作中保留唐诗多样化的风格,才能更好地推动唐诗英译和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2.
语境在话语表达和意义理解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受到历史文化、社会习俗和交际情境等因素的制约,我国传统典籍在英译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目的语读者语境信息缺失的问题,以及相关语境信息重构的需要。文章以辜鸿铭英译《论语》为例,从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语篇语境三方面探讨了典籍英译中的语境重构策略,以期为如何有效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论题提供启示,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忠实伦理作为译者的道德责任及法律义务,并不能作为功利原则来评价典籍英译译者翻译行为结果的道德价值,因为其在翻译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不能解决实际的翻译问题.基于规范伦理学之效果论与义务论,分析西方译界英译中华典籍所遵循的归化伦理与异化伦理纠葛与冲突之本质可知:在后殖民语境下,西方译者无论采用归化或异化策略均不能全面、准确地传播中华文化,问题不在于策略本身,而在于评价归化策略与异化策略的功利原则在西方文化语境中本质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从比较哲学的视角,探讨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方法:首先在认识论上要避免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负面影响,从而看到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差异性和平等地位,在此基础上促进中西方哲学的互惠互动。在方法论上,从元典出发,构建相关的哲学语境,再在该语境中进行文本的翻译和转换,特别是对关键哲学术语的翻译,一定要体现中国哲学思想和语言的特质,而不是有意无意地强加上西方文化的预设。  相似文献   

5.
《荀子》英译传播经历了从基本忽视,到部分、整体价值发掘,并渐成热潮的发展历程,可分为早期单篇英译、中期节译选译、后期全译三个主要阶段。早期两个单篇英译对荀子思想持否定和肯定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中期节译选译根据译者各自偏好重点译介,后期两个全译本则分别采取专业型学术化详尽译介和面向大学生的普及型大众化译介两种不同价值取向,共同推动了西方荀学热潮的形成。《荀子》英译传播未受源出国主流机构推动,以西方学者为主体,受众自主选择、翻译、传播、吸纳,并不断扩散,呈明显“自传播”特征。其文化特异性新颖性和独特价值是其英译传播的文化内因,西方读者对中国视角中国文化的内在需求是其英译传播的文化外因,西方荀学热是《荀子》文化价值吸引与西方文化内需完美契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辜鸿铭兼具中西方双重文化身份,他以消除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化的固有成见和蛮横态度为传播理念,在"第三空间"以杂合的传播策略实现了儒经文化的有效传播。他一方面选择归化翻译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改写儒经,满足西方读者的审美期待;另一方面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尽可能再现儒经所认知的世界和所塑造的美。辜鸿铭英译儒经的传播过程就是中西方文化在相交的"第三空间"转化、交融、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文化万象"是文学翻译中翻译家遇到的最大难题之一。人类语言文化中的"共通性"决定了"文化万象"的"可译性"。美国汉学家华兹生在英译《史记》"文化万象"词时采用意译、加脚注、替换和改写等方式,尽量保住原文"文化万象"词的内涵。华兹生《史记》英译文成功地在译语文化语境中重塑了原文在原语文化语境中形象,是受到西方读者喜爱的、利于中华文化传播的经典译作。华兹生《史记》"文化万象"词翻译的成功经验,对于中国典籍英译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京剧到话剧:熊式一英译《王宝川》与中国戏剧西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戏剧翻译中常常存在着为适应目标语文化而采取的改写。熊式一英译中国戏剧《王宝川》在中西文化交流失衡的语境下,按照西方文化习惯对戏剧内容、主题和戏剧形式进行"适应性"改写,将真实的中国文化元素"化"在译剧中,巧妙地实现了中国文化的渐进性传递。  相似文献   

9.
后殖民语境下的典籍英译是一种战略性的跨文化交流活动。经对比分析发现,在所选的《论语》三种译文当中,大陆译者对原文语篇的意义结构、语篇精神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传达不如海外华人译者和英语母语译者准确,译文质量低劣。要真正破除跨文化交流过程中西方的种族中心主义、文化自恋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精华,实现东西方文化的共存共生与和谐发展,典籍英译者必须把宏观的、战略性的"文化意识"与微观的、策略性的"语篇意识"融合起来,重视语篇的信息模式、逻辑结构、思维方式、文体特点以及语篇功能,采用"异化"策略向强势文化推广汉语文化,更好地参与世界话语建构。  相似文献   

10.
景点导游词的英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译本不仅要保留景点的文化内涵而且还要使海外游客理解和接受.因此在景点导游词英译时译者应注重语境的作用,把自身的跨文化知识和语用学理论应用到景点导游词英译中,以增加关联度,扩大认知语境,从而达到语用等效翻译.以北京旅游资源为例,试图对导游词英译中的语用等效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高低语境文化交际模式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低语境文化的差异常常导致交际失误,而且令交际者困惑不解。从根源上找出造成高低语境文化差异的因素,结合实例从交际理念、言语风格、会话方式、交际礼节和写作模式的差异五个角度分析高低语境文化的差异。同一国家不同地区之间存在高低语境文化差异,同时个体交际者之间也存在高低语境文化的差异。交际者要以对方的文化背景为标准去理解对方的交际行为,同时能辩证地对待高低语境文化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与文化语境密不可分,译者要充分解读原文语境并考虑译文读者所属文化语境,对原文进行适当增益、删减或创造性改动,以便译语读者在译语文化语境下能和原文读者一样,获得美的感受。文章通过赏析许渊冲所译《声声慢》发现,为了达到原文与译文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功能对等,译者在翻译中可以采取变通手段,只要译文与原文在不同文化语境中达到相同的审美效果,就是好译文。  相似文献   

13.
新闻语境存在形态及定义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语境,即语言环境,人们对文本的理解都是在特定语言环境下进行的。借鉴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新闻语境存在三种形态,即个人认知语境、预设语境和模拟客观语境。三种语境统一于新闻写作和新闻理解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4.
从言内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三个方面,以具体的例证来分析和阐释语境对外宣新闻翻译的制约,可见原语语境决定翻译的内容,而译语语境决定翻译的形式。译者应准确把握外宣新闻翻译中的语境因素,保证译文的可读性、可接受性和可传播性。  相似文献   

15.
文化语境是影响语词翻译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地理环境、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民俗民情、宗教信仰、审美取向、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等方面探讨了文化语境对语词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语境与翻译     
分别从上下文语境、文化语境、情景语境的角度分析了语境对译文语义的制约作用,旨在说明翻译过程是通过语篇语境来重构信息的过程,对语境的正确理解是进行翻译的前提。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人文语境的典籍文化、民俗文化、礼俗文化和审美文化四个方面阐述翻译中语用意图的实现过程 ,以探讨语境对文学翻译的重要作用 ,并力图找到移植原作隐含意义的最佳切入点  相似文献   

18.
文化差异与语用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差异是语言教学以及翻译过程中被普遍重视的问题 ;语用学研究的对象是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以及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从英汉两种不同文化的差异入手 ,提出用语用意义指导翻译 ,从而实现动态对等。词语、习语和文学色彩三个不同方面的实例 ,不仅展示了英汉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也说明了语用翻译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文化语境是影响语词翻译的重要因素。从地理环境、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民俗民情、宗教信仰、审美取向、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等方面探讨了文化语境对语词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翻译实践中常常看到一些译者在英译汉语软新闻时并未遵从传统的翻译理论 ,而进行了大胆编译 (删除或增加某些内容 )。本文从软新闻的文本特点及其传播功能出发 ,通过对中英文化差异制约软新闻宣传效应的实例分析 ,认为软新闻独特的文本特点、中英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以及软新闻对宣传效应的刻意追求 ,使得传统的翻译标准和翻译方法有时在英译汉语软新闻时失效 ,而编译则在此领域有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