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将哲学理解为"世界哲学",首先与历史已成为世界的历史这一更广的背景相联系.就哲学本身而言,走向世界哲学,意味着回归哲学作为智慧之思的本原形态.世界哲学在植根于世界历史这一背景的同时,也表现为从人类普遍价值的维度考察世界对于人的意义.世界视域下的普遍视域,同时与哲学自身的发展相联系.从后一方面看,世界哲学进一步涉及哲学衍化的多重资源与多元智慧问题.与之相联系,不能简单地将世界哲学归结为某种单一的哲学形态.哲学按其本义表现为对智慧的个性化、多样化的沉思,在世界哲学的概念下,哲学的这种品格并没有改变,世界性与多样性、开放性、过程性将在世界哲学的历史发展中不断达到内在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6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取得较大进展,但也有教训,其经验教训蕴涵在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路向演变中.从路向演进的方面看,60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出现了六个方面的变化,内含着三个重要的理念转换.六个变化是:由"意识形态化哲学"走向"科学性哲学",由"相对注重本质与定性思维的哲学"走向"也注重功能与价值的哲学",由"注重书本理论逻辑的理论哲学"走向"注重现实生活世界逻辑的生活哲学",由"一元模式哲学"走向"多样个性哲学",由"注重把传统教科书当教条的教科书哲学"走向"注重从文本解读中挖掘本真精神、基本价值的文本哲学",由"谈人色变哲学"走向"以人为本哲学".三个理念是:"书本逻辑导向--现实问题导向"、"哲学与政治关系之现代重构"、"哲学与生活世界关系之现代重构".从语言分析的视角看,这些变化的背后是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与中国政治、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克服哲学的知识化与智慧的遗忘,是当代哲学面临的重要问题.克服智慧的遗志,同时意味着走向具体的存在.作为存在的理论,形而上学既致力于回归存在的统一,又联结了智慧之思的不同向度,从而在双重意义上体现了哲学的以上品格.从存在与价值关系的辨析,到自由之境的诠释,存在本身展示了其多重维度和意蕴,世界之"在"不断呈现了与人之"在"的内在关联.与认识、审美、道德的本体论之维的敞开相应,真、善、美的统一获得了形而上的根据,而存在本身的具体性、真实性则不断得到确证.  相似文献   

4.
通常认为,科学研究世界的各个领域,而哲学则研究整个世界;科学表述世界各个领域的特殊规律,而哲学则提供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科学与哲学在研究领域和理论内容上的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是哲学概括科学成果的前提和根据。 从这种理解出发,通常主要是采用三种方式概括科学成果:一是“提升”,即认定某些科学范畴具有“三界”(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适性而纳入哲学范畴体系;二是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走进当代的追问与理解马克思哲学本性以及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问题紧密相连.在"重新理解马克思"学术研究现象背后,哲学研究中存在着将马克思哲学视域"整体性"强行分割的现状.为此必须追问三个问题:马克思哲学的视域是整个世界还是人的世界?物质本体论与实践观之间的关系如何定位?马克思哲学的本性到底如何理解?"物质本体论"者坚持认为马克思哲学视域是整个世界,"物质本体论"没有否认实践观.从实践理解与强调的唯物主义只不过是内含干辩证唯物主义的一种面向人的生活的世界观,这才是马克思哲学视域"整体性"的合理理解.  相似文献   

6.
中国哲学既包含哲学之为哲学的普遍性品格,也具有自身的独特形态。与之相联系,在如何对待中国哲学的问题上,涉及两个方面:其一为认同,其二是承认。认同意味着肯定中国哲学所内含的哲学之为哲学的一般品格,承认则以揭示中国哲学的独特品格为关注之点。中国哲学的衍化过程,同时涉及"思"与"史"的互动,而当我们把中国哲学不仅理解为既成之"史",而且也界定为处于生成过程的开放之"思"时,理论的建构和发展便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以上两个方面的统一,既使中国哲学的研究成为"有哲学"的历史,也使中国哲学的研究成为"有历史"的哲学。中国哲学在近代以来的衍化过程中,同时又面临"中西"之辩,"中西"的背后,实质上则是"古今"问题。中国哲学的研究,需要超越"以西释中"或"以中释中"这一类"中西之辨"而走向"世界哲学"的视域。在中西会通、古今交融的过程中,中国哲学的发展将同时融入世界哲学之中,并呈现世界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哲学与具体科学不同,它是爱智慧,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从哲学的这一定义可以发现努力提高理论思想的层次是思维之必需.  相似文献   

8.
怎样看待人的个性?如何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这不仅是人学研究中的一个理论问题,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向人们提出的一个现实问题。沈建国同志著的《人的个性论》(以下简称《个性论》)一书运用哲学思维,结合现实实践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和要求,力图对上述问题作出系统深入的探讨。 在现代科学研究不断综合和分化的今天,人的个性问题已成为许多学科的研究对象。《个性论》一开始便确立了自己的研究视角,即以哲学的思考方式去探究个性问题。哲学的思考方式的特点在于从整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动态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从世界观与方法论上指导如何处理人与世界的实践的、认识的、价值的关系。人是认识、改造世界的主体,但现实中并不存在一般的、抽象  相似文献   

9.
<正> 问题的提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中,深入研究人和世界的关系,是个带有总体性和关键牲的问题.哲学是关于人的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它的根本任务是科学地解决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有许多门类,也都在具体地解决人和自然、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哲学作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结与概括,正是从世界观的高度来解决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的.可以说,这是哲学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专门特点,也是哲学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发生密切关系的联结点.所以,应当非常明确地提出这个问题.我们常讲,哲学是研究精神与物质、或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主观和客观等关系问  相似文献   

10.
一多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各家各派普遍关注的问题。它涉及整体与部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本文分析了儒家的天人合一论与理一分殊说,剖析了佛家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论,探讨了道家的一生万物与以多归一论。指出这些理论当然带看唯心论的成份,却涵有极为深刻的哲学智慧,值得很好地研究。  相似文献   

11.
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本性以及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问题,成为"重新理解马克思"的一个重要问题。面对当前哲学研究中被悬置掉的马克思哲学视域的讨论。应当重新在学界深入讨论三个问题:马克思哲学的视域是整个世界还是人的世界,物质本体论与实践观之间的关系如何定位,马克思哲学的本性到底如何理解?"物质本体论"者坚持认为马克思哲学视域是整个世界,"物质本体论"没有否认实践观。从实践理解与强调的唯物主义只不过是内含于"辩证唯物主义"的一种面向人的生活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12.
生成性思维:现代哲学的思维方式   总被引:76,自引:0,他引:76  
近代哲学的世界观是一种科学主义世界观 ,从马克思开始 ,西方哲学出现了由科学主义世界观向生活世界观、由本质主义向生成性思维的转折。生成性思维是现代哲学的基本精神和思维方式 ,其特征为 :重过程而非本质 ,重关系而非实体 ,重创造而反预定 ,重个性、差异而反中心、同一 ,重非理性而反工具理性 ,重具体而反抽象主义。由于对生活和生成的不同理解 ,现代哲学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生成观 :现代西方哲学所理解的生活世界主要是指人的日常生活 ,其生成性思维只见生成的非确定性 ,“遗忘”了生成的确定性 ;而对于马克思哲学来说 ,生活世界是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统一 ,生成性思维则是确定性与非确定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中性智慧的思维旨趣与实践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性智慧本质上是一种和谐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对高远的理想境界与现实的日常生活保持着双重关注,我们可以从形而上学的思维旨趣与生活世界的理想旨归两个层面对其加以时代重审。整合古今中外和谐文明的精华,发掘传统中性智慧的时代精神,有益于促进当代哲学创新与当代社会发展。以中性智慧的当代视野观察"文明的冲突"等现实问题,可以纠偏极端与断裂的对立思维模式,为多元文化共生多赢局面的形成提供与时俱进的理论与实践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思维范式研究讲究从哲学核心思想的运作出发把握其方法论精神.马克思哲学思维范式因而可称为实践思维.实践思维以如实说明现实世界为主旨,主张回到世界与人相互生成的实践根据提出问题.作为历史发展的产物,实践思维反过来又以现实历史为问题领域,其运思空间因而走向开放性.思维与实践的相互激活、转化,则是实践思维的自我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5.
自然科学的研究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不仅表现在哲学体系上,而且还表现在部门哲学的研究上.哲学体系是对世界的整体把握,而部门哲学则是对具体问题的研究,两者不能互相代替,却可以互相补充.当前,马克思主义部门哲学应该加强对语言哲学、价值哲学与知识哲学等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自然的生活世界与能动的生活过程:一种历史性的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正东 《河北学刊》2004,24(2):41-46
"生活世界"作为哲学问题,在西方学术界是在20世纪初叶凸显出来的,而在中国学术界的凸显则是当下正在进行的事情.按照胡塞尔关于任何一种反思都是再造性反思的观点,生活世界在哲学视域中显现出来之后,其本身就已经不再是一种自然态度中的生活世界,而成为一种哲学态度中的生活世界问题了.  相似文献   

17.
檀传杰 《学术界》2008,(2):145-150
社会道德担当问题研究的是社会结构中各要素如何通过担当社会道德的供给、论证、推行、养护等工作,而使社会道德呈现为如此的状貌.以往的道德研究忽视了这一问题.社会道德担当问题的凸现,首先是道德研究的思想道路转换--即从注重"形上路向"、"理想类型方法"、"观念视域"到注重"生活路向"、"历史方法"、"结构视域"的转换--之必然结果.同时,社会道德担当在道德生活和社会结构中的事实性存在,为其在道德研究中的理论存在提供了现实根基.这一问题的提出,或可使道德研究获得一种新的立场和理解框架.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之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从资本批判理论的层面重提马克思政治哲学,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家则从入的自由发展角度汲取了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价值意蕴,由是观之,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当代意义在于其科学的思维方法与深远的人文意境仍然"在场".在当今时代,回答社会发展的问题域,仍然需要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历史视域、问题意识和人文关怀,在这个意义上,与时俱进的马克思政治哲学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现代社会的实践视界.  相似文献   

19.
在胡塞尔的哲学生涯中,前期注重对先验意识的本质结构的分析,后期则转向对生活 世界的探讨。这一理论转向不仅意味着胡塞尔本人研究方式的转变,而且具有巨大的理论穿透力, 对整个现代哲学也产生了经久不衰的影响。现代哲学中的语言哲学和马克思学派的代表人物都受到 胡塞尔这一思维动机的影响而发展出他们自己的观念。胡塞尔的“后期转向”不是偶然的,它实际 上体现了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趋势,并从一个侧面凸现了马克思生活世界理论的巨大超前性及其当 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针对我国新时期应用哲学研究缺乏准确的问题意识和明确的工作方向这一问题 ,本文从哲学与生活的关系问题入手 ,探讨重返哲学智慧本根的必要性、可能性与工作方向。应用哲学的问题意识来自生活实践 ,其工作方向是关注、研究、思考和阐释生活智慧 ,其基本使命是帮助人们达致智慧人生、造就智慧群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