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杨 《理论界》2004,(3):113-114
引言解构主义文学翻译观强调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强调解构作者的权威地位,是译者赋予了原作作者作品以新的生命。因此它赋予译者更大的自由,让译者主动地在阅读中介入作品的再创造。一、译作:原作的再生本雅明为波德莱尔《巴黎雕像》译文所作的序言《译者的任务》,一向被视为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经典文献。这篇文章提到了译作是原作后起的生命这一观点。译作的依据当然是原作,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文章做了进一步的阐述,认为译作所依据的并非原作的生命,而是原作的来世。本雅明认为翻译总是晚于原作,世界文学的重要作品也从未在问世之际就有选…  相似文献   

2.
佛教在汉朝时传入中国,其中佛教翻译家们功不可没,佛教文化也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桂林奇山秀水间,古人们留下了近2000件摩崖石刻,其中的佛教文化极其深厚。在此,以石刻中的佛教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文化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等方面对佛教文化的跨文化法译进行分析研究,探寻确切的翻译佛教文化的方式,以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五四时期,围绕文学作品是否可译这一问题,郑振铎和茅盾、沈泽民展开了一场论争,反映出译者对文学翻译理论建设的热情和积极参与.1980年代后,关于可译性问题的探讨增多,视角发生了转变,跨学科意识也得到加强,但仍未能脱离五四时期这场论争的模式.可译性论争的根源在于,双方对翻译本质的不同认识、不同翻译标准的设定、不同的理论依据和不同的描述方法.  相似文献   

4.
随着河北旅游经济的发展,社会急需高素质、有创新意识的翻译人才。然而目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传统的重视单词、语法的翻译教学仍占主要地位,这样的翻译教学使大多数学生只能翻译简单的词句,难以正确翻译涉及特定文化的成语、典故等文本。文章欲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结合当地的古赵旅游文本来研究翻译的教学实践,使目的语读者的审美体验与原作者的审美体验融为一体,最终实现旅游文本的英译对外国游客吸引和呼唤的作用,使翻译的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5.
民族文化的可译性限度--以谜语翻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苏 《江西社会科学》2005,(12):123-127
中华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理应被各民族理解、接受和欣赏.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内涵给翻译带来了困难.然而我们相信,只要是文化的东西,就一定可以传播和交流,只是我们尚未找到赖以交流的渠道.本文以谜语为例,分析了民族文化翻译中的种种困难及原因,希望就此与同行们共同探讨民族文化尤其是我们民族文化中独特的文化现象翻译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6.
邓玉华 《琼州学院学报》2011,18(6):98-100,92
本文以《春嗲窃的三个英译本为例,谈谈中国古诗歌“三美”英译的可译性限度。  相似文献   

7.
付建舟 《兰州学刊》2007,(6):151-153
从晚清四大小说期刊入手研究小说界革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该文是这一研究构想的论纲.首先探讨"小说界革命"的提出.其次论述小说界革命与四大小说期刊之关系,勾勒出四大小说期刊的概貌.然后描述"小说界革命"与四大小说期刊研究的状况.最后介绍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以及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丽 《琼州学院学报》2011,18(1):99-101
本文以Arthur Waley《道德经》的翻译为例,结合深度翻译理论,解析深度翻译策略在典籍英译中对传递蕴含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古诗可译,古诗风格也同样可译.对古诗风格可译性的认同是获得好的译文的前提.正确把握原诗与原作者的风格标记有助于达到古诗风格翻译的形神兼备.古诗风格翻译需要通过尽量达到音形层次和语意层次上的对等来实现审美层次对等的最终目标.文章以李白的《月下独酌》为研究范本,通过分析名家译作探讨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行性与途径.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在翻译研究的语言学途径中,从语用学角度切入的比较常见,而传统的语义学途径,似乎有被人遗忘之嫌。在此拟用Leech的语义七分法为指导,对一些翻译实例进行评判,以唤起学者对翻译的语义学途径的重新关注与更深入的思考,从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赫拉克利特现存断言残箴120多片。赫氏七片思想碎片四版本英译文的比较分析表明,赫的火本原说蕴含着三重含义,火是造就宇宙万物的原初物质,火是表示万物转化的象征符号,火是主宰转化过程的决定力量;长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对赫氏火本原说中火的燃烧、转化方式及其力量来源存在不同看法,对古希腊原文中cosmos,metra,prester,keravnos,logos等词含义有不同理解,并导致对火本原说的不同诠释。  相似文献   

12.
对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违反是言语幽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用逻辑学中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这四大规律来分析言语幽默,可得出言语幽默是认知逻辑意义与非逻辑意义形成意义对比的过程,并且当这种意义对比刺激心灵并被人们所认知后,会引起心灵上的愉悦感,由此产生言语幽默。  相似文献   

13.
自十九世纪以来,唐诗英译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从未间断,众多译者力求最大程度将唐诗的"意美"体现在英语语境中。许渊冲是中国现当代翻译家中的杰出代表,认为诗歌翻译应尽量实现"三美",即"意美"、"音美"、"形美",其中"意美"是第一位的。但是,中英历史文化背景差异巨大,语言各有特点,英译唐诗是否能够完整再现原诗"意美"呢?在此通过唐诗与英语诗歌"意美"的比较,综合分析许渊冲英译《江边柳》和《游子吟》所展现的"意美",最后认为唐诗的"意美"并非完全可译。  相似文献   

14.
战争并没有随着<联合国宪章>的制定和冷战的结束而结束.<联合国宪章>所确立的集体安全保障体制和禁止在国际关系上使用武力的原则面临挑战.因此,我们必须转换视角,以人权的范式--和平权来对抗国家主动发动战争的权力.因为战争是人类最大的威胁.是对人的生命、尊严、自由、财产和生存环境这些基本人权最严重的破坏.和平权被称做第三代人权,是对全球相互依存现象的回应.目前我国学界都把和平权作为一项国际集体人权,但对和平权的研究还基本处于真空状态,以社会契约论可对和平权加以初步论证.  相似文献   

15.
论自由心证的客观化——以刑事诉讼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学权 《学术论坛》2007,(4):123-127
过分强调心证的主观性,忽略甚至不讲心证的客观性,是自由心证制度的致命缺陷。为了克服这一缺陷,就必须实现自由心证的客观化。自由心证的客观化,随着自由心证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而不断地向前推进。但是,目前自由心证的客观化依然是不彻底的。只有把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相结合的诉讼证明观引入自由心证,才能彻底地实现其客观化。  相似文献   

16.
侯艳芳 《兰州学刊》2010,(10):122-125
文本意义上的宪法平等权要求国家立法机关制定权利均等保护的法律,作为部门法的刑法必须以文本意义上的宪法平等权为依据。"许霆恶意取款案"体现出的惩治盗窃罪较之惩治贪污罪的超重刑化倾向属于一种文本意义上的不平等。保护文本意义上的平等权,要求尽快完善涉及数额认定的贪利型犯罪的立法。实质意义上的宪法平等权要求法律对于主体的人格发展予以特别关注,对于弱势群体予以特别保护。"许霆恶意取款案"中对自动取款机是否属于金融机构的解释应当使用合目的性解释方法,而这种方法的判断标准应当以宪法规范为根据。  相似文献   

17.
犯罪对象概念分析——以利益为分析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利益关系为分析视角,主张犯罪客体是刑法所保护的利益,利益有其构成要素;犯罪对象就是犯罪行为直接作用或者间接影响的利益构成要素;犯罪对象不仅是具体的人或物,法人、非法人组织、智力成果、行为等只要是利益构成要素就是犯罪对象.  相似文献   

18.
如果说近代以来日本通过侵略战争等手段占领东亚国家领土并实施统治是一种殖民实践,其背后离不开殖民主义理论的指导。东乡实是近代日本著名的殖民学者,其殖民主义理论主要由“农业殖民思想”“渐进的同化主义”及国际秩序观三方面内容构成。他的主要观点有:“农业殖民”是所有殖民方针中最有效的途径;“渐进的同化主义”相较于传统的“强压政策”可以更有效地改善殖民者与殖民地原住民之间的关系等。东乡实从同化主义视角出发,将“亚洲门罗主义”以及“东洋盟主论”等观念杂糅在一起,提出了美化日本殖民罪行的国际秩序观。在20世纪上半叶,东乡实研究殖民的目的在于为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实施殖民统治服务,同时也对日本殖民扩张政策作了理论上的概括和总结。鉴于此,“认识日本侵略史”应从“认识日本殖民思想”始,从而深入揭露在学术外衣包装下的日本帝国主义在东亚进行殖民侵略与军事扩张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9.
以鲁迅小说《祝福》和《药》的英译本为例,用巴尔胡达罗夫的符号学翻译理论从指称意义、语用意义和言内意义三个方面分析和评价杨宪益、载乃迭两位翻译家的翻译实践——通过对原文一些细微之处的深层涵义的分析,与学界同仁共同探讨如何争取翻译的最大程度的等值,从而达到译文的“功能相似,意义相符”。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结合作者治学的心得,从台湾文学作品的解读、台湾文学古籍的研究和台湾文学历史的编写三个方面来讨论多学科研究的视角.本文认为,在台湾文学研究领域也应当倡导多学科研究的视角,倡导多学科研究的分工与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