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能够掌握广大人民群众,究其根本在于它的理论与现实高度契合.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应着力改进理论宣传和研究,使其最大可能地与现实社会发展相契合,又应按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要求,着力实现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最大可能地使社会现实发展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求相契合,从根本上提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广大人民群众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使其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由衷认同和信服.  相似文献   

2.
正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命运。大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巩固、人民群众政治信仰不断坚定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政治任务,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时代课题。自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要任务以来,学界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课题给予了极大关注,取得了较为丰硕成果。其中,山东省重大理论与实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质上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化活动,也是其受众对象,即社会成员认同、接受、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一种社会学习活动。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照下,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表现为一个完满的观察学习过程。这种以受众行为习得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对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关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发展态势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迫切需要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对此,应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有机地统一起来,正确认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当今文化发展多样性的关系,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创新,不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5.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和凝聚中国力量,都需要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不断推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方面在话语体系上要实现学术话语向大众话语、意识形态话语向生活话语的转换,在路径上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化,使马克思主义由抽象深奥到通俗易懂,由少数人掌握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了解、内心认同和自觉运用,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宗旨是使广大民众认同和信仰马克思主义并成为其行动指南.在当前的国际环境和时代背景下,仅仅依靠显性的宣传教育等手段很难真正有效地实现.而文化及其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渗透作用,能实现意识形态的无形渗透,进而使马克思主义最终转化为民众的信仰.因此,在政治生活显现出文化化的今天,把马克思主义文化化,通过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发掘,构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合理文化内核,生成真正属于当代中国人的社会发展观,以及不断创新主流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的结合方式,增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引领和社会整合功能,是全球化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的诉求与选择,也是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7.
形成于市场经济体制之中的利益和观念多样化格局,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出发点.这就要求我们将人民群众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同,理解为权利—情感—责任三位一体的现实发展过程;将相关理解、关怀、尊重人民群众各项权益的观念更新和制度改革,视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切入点.必须把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保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与民主法制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方能彰显出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8.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同时带来了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的碰撞。当代中国各种社会思潮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马克思主义必须在与各种社会思潮的交流碰撞中,吸纳其他意识形态中有益、合理的成分,从而发展壮大自己。同时,面对各种错误思潮对当代中国社会思想动态的冲击,我们要继续发挥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在国家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实践指导作用,敢于迎击。只有将马克思主义视为当代中国社会思想动态之根本所在,社会思想动态才能不断获得正能量,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前进,才能在社会思潮的批判与自我批判中彰显自身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领域赢得最广大人民根本上的认同。  相似文献   

9.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为了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和认同,毛泽东积极倡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必要性和实现途径,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温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对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由理论的抽象转化为理论的具体,转化为社会各阶层成员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力,并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党政领导干部阶层在社会发展中处于领导者、决策者和组织者的地位,权威性强,影响力大,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起着领导者、推动者、示范者的作用.但党政领导干部阶层存在着将马克思主义吸引力建设悬空化、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工具化,存在着思想道德武微、具体行为失范等各种问题.这归因于部分党政领导干部的领导发展力不足、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内部体系相背离等.为此,必须采取提升党政领导干部的领导发展力、促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内部体系的弥合等举措,推进党政领导干部阶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四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构中的重大问题,涉及到党能否使自己的理论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实践力量,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大众化,人民群众的理论需求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完全能够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寻找正确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而不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在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政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制度三位一体,否定其中一个就会导致对所有的否定.作为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本质上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社会化,其目的和功能在于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而这一目的和功能又决定了应该开展哪些工作才能有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的内容直接影响着大众化普及的效果,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就要不断地完善大众化普及的内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科学理论,要全面把握和准确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容及要求,分析影响大众化普及内容变化的基本因素,积极开拓完善大众化普及内容的路径和方式,从而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水平不断地发展和跃升,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的理论和现实诉求。  相似文献   

14.
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特有的一种观念体系,是对社会存在的客观反映。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传播并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最根本的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追求。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创新其理论形态,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贯穿其中的根本价值理念就是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得到了人民的真心拥戴,形成了推动实践发展和事业成功的强大力量。这一根本经验深刻地启示我们,现阶段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必须更加关注民生,从而不断巩固党的意识形态认同基础。  相似文献   

15.
意识形态问题在当代政治理论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拉克劳作为当代著名左翼思想家,其意识形态理论有着很大的影响.本文认为,其意识形态理论经过了三个阶段:从《政治意识形态与马克思主义》的新马克思主义开始,经过《霸权与社会主义策略》时期的后马克思主义,到最近他在一系列著作中呈现出的明显的非马克思主义特征.拉克劳把意识形态理解为与社会客观结构和历史基础相脱离的自由漂浮的能指或主体认同的神话,而这不可能真正地对意识形态的政治地位和作用作出合理的解释.当代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需要克服简单的决定论和本质主义,同时也需要克服非马克思主义的各种理论诱惑.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的实践价值来源于党中央领导集体和人民群众这两大主体的需要,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贴近群众的理论思想.也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的倡导和实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的实践价值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桥梁;是实现全党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提高的核心环节;是实现人民群众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关键方式.  相似文献   

17.
陈运普  刘士成 《兰州学刊》2011,(10):199-201
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党不断的理论创新,全体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程度,这些共同构成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条件。其中,党的理论创新是根本;全体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模范作用是关键;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是主渠道;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教育程度是基础。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条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合力。  相似文献   

18.
《大庆社会科学》2011,(5):159-159
薛瑞汉撰文认为,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以什么样的路径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立足当前中国的现实,从多角度、多层面思考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首先,要把理论武装群众置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的重要任务,从意识形态建设的高度作出布局,在政治保证、政策导向、行政规制、社会动员等方面形成支撑体系。其次,要开辟大众化研究的世界向度和国际视野,从理论形态、制度形态、  相似文献   

19.
刘勇 《社会科学》2012,(5):13-24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下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建设和政治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作为“改变世界”的实践主体,现实的个体的人的生存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一个不容忽视的传统和题中应有之义.正是基于对民生的高度关切,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得以形成;也正是基于对民生的高度关注,马克思主义得以在中国成功传播.当下的中国,民生问题已成为人民大众最关心的现实矛盾,民生矛盾的解决程度已经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程度密切相关.人民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推动者和受众,更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发展的主体.马克思主义只有回归到人民大众的生活世界,充分尊重人民大众作为历史主体的出场者地位,理性面对差异性社会的特征,不断满足人民大众的利益需要,高度重视对人民大众的人文关怀,才能在不断撞击人民群众心灵的过程中,获得广大人民群众内心深处基于自觉自愿的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20.
实践的发展、时代的变化,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常研常新的课题,是"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依据新时代的新要求,围绕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深入人心;需要在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基础上,把握好世情、党情、国情新变化赋予党的理论武装和人民群众主体的新内容,围绕新时代的任务、目标,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