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面向未来,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自身都处于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世界不是被封闭的“现在”,而是永远向未来开放。辩证法从发展变化的观点出发,要求我们不能只顾眼前,而要放眼长远,憧憬未来,筹划未来,创造未来。人与动物不同,动物只能在现有的客观环境中生活,消极地适应现成的物质世界,无法超越当下的有限范围。而人则不同,他基于现实,又不囿于现实,而是努力地超越现实,突破当下时空的限制,向未来可能的更广阔的时空行进。超越有限,追求无限,是人类理性的自然倾向,也是人类智…  相似文献   

2.
“大哲学”视野中的现代中国的哲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现代中国的哲学包括中国传统哲学以及现代中国学术界对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属于跨学科、跨专业的“大哲学”。“大哲学”是与“纯哲学”相对照的一个概念。从历史上看,西方哲学呈现出危机和发展的一盈一缩的现象,实际上是“纯哲学”与“大哲学”的交替。所谓的哲学危机是纯哲学危机和“大哲学”凸显的时期,而走出危机之后的哲学发展是“纯哲学”发展和“大哲学”淡出的时期。现在的哲学处在危机时期,现代中国的哲学应当自觉地发展“大哲学”,提倡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话,推进东西方比较哲学,使现代中国的哲学走向世界,朝着世界哲学的方向努力。  相似文献   

3.
哲学的实践只能是认识活动与改造活动“耦合”而成的“一” ,它对实践的哲学具有“视野”和“立场”的本体论意义。哲学的实践界定对于克服实践的哲学各派的对立及其局限性 ,建立实践与人类生存困境及其终极关怀的联系 ,弄清“交往”、“主体际性”等交往实践观的某些基本问题 ,从根本上提升实践的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哲学的身份——哲学的非哲学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哲学史上,从柏拉图起,“哲学”一词就意味着召唤人们追求超感性的实在而疏离现实的感性世界,“哲学”成了“形而上学”的同义语。柏拉图主义在西方哲学史上长期占统治地位。中世纪的基督教形而上学和近代哲学创始人笛卡尔的主体性形而上学(主体性哲学)都不过是柏拉图主义的变种。但是,同此种意义的哲学之发展相伴随的,是对形而上学的不断批评的历史:从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起到近代哲学家休谟以至康德、黑格尔,都对这种旧形而上学进行了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批评。黑格尔所提出的现象学观念“关心事情本身”和“实体在本质上即是主体”的著名命题,使他成了以反传统形而上学为主要特征的胡塞尔、海德格尔的现代现象学的先驱。海德格尔以时间为存在的本质,宣告了崇尚超感性世界的传统形而上学意义下的“哲学”的终结,强调今后的“思之事”(与旧的“哲学之事”相对立)应是崇奉时间之内的现实有限性,而又注重“有限的超越”。哲学从此由疏离人生的超感性的天国下到了具有诗意的人世,西方现当代哲学正以不同形式实现着传统意义的哲学之非哲学化,亦即哲学的现实化,哲学在其他非哲学的人生活动如科学、道德、审美等活动中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位置。哲学的仙女,作为对人生各种凡俗活动的理性反思和追问之学,既来自人生,又高于人生。哲学永远在仙凡之间翱翔。  相似文献   

5.
本事批评作为一种动态持存的批评范式之一,是绵延时间下的历史哲学批评,其本质是向未来开放的“回忆”,以此达到历史、现实视界的融合。中国素有“无典不成诗”的本事批评观念,从而形成了中国独特魅力的本事批评史论和重实际、不穷究、伦理政治化、诗性化以及历史意识缺失的特征论和形态论。本事批评在中国文论批评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积极意义,为世界文论建设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6.
<正> 在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研究的过程中,不少人提出要建立“应用哲学”。在什么是“应用哲学”的问题上,目前论者还有不同的看法。一种主张认为“应用哲学”是关于哲学理论应用于实际研究的规律的科学;一种主张认为“应用哲学”就是“部门哲学”,诸如自然哲学、社会哲学、科学哲学、政治哲学、领导哲学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来看,这两种主张都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7.
"生命现象"的哲学,是一种表达着人的存在不是现存的,而是生成的。人的存在是自我意识到的存在。人的本性是人的生存活动中自我创生的本性。它总是向未来、向新的可能开放,而不会最终完成于某一确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   

8.
在历史绵延和分裂中,哲学常常被指向统一的源头,指向哲学的目的、对象、基础等争议。哲学史曾经把哲学作为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概念来建构。与此相对,哲学发展是在不断消解同一性基础上彼此替代的历史。对我们时代哲学的反思须围绕哲学完整现象的出现,从对整体性的尊崇和对多样性的揭露与展开出发。任何一种认为通过绝对整体意义方面建构便可以彻底把握哲学目的的看法根本上都是误解。在时代精神陷入低谷之际,哲学的目的,并不在建构绝对整体意义方面,而是在呈现复杂的不同观念规定的同时,克服人为制造观念的差别,克服人类共同生活的困境;对于哲学建构而言,完整的哲学自始至终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现实的“是”和“意愿”的统一。现在,这个哲学的对象所涉及的不再是在“形式指示”中的存在和特点,而是“形式指示”本身的存在和特点。它是出现在“是”之中的“空”的显现。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哲学教育存在着“政治化”、“知识化”和“低俗化”几种“非哲学”的施教方式,说明了当下哲学教育要处理好政治性和教育性、哲学教育规范化与哲学学科特性、理论性和现实性的关系,恢复哲学教育的“哲学本性”。解决这一问题要建立哲学教育生活化的范式。其思路是确立哲学教育生活化的理念,建构哲学教育文本与现实生活互动的教育话语,探索面向教育现场的情境化哲学课程模式。  相似文献   

10.
“实验哲学”与“哲学实验”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不能混为一谈.哲学实验是一种独特的哲学研究的新方法,而实验哲学则是一种新的哲学流派,在实验哲学研究中主要采用的是哲学实验方法,这种方法对于完善哲学研究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内刊物和书籍中一些作者错把“哲学实验”与“实验哲学”等同起来,哲学实验和实验哲学的兴起进一步说明了数学和哲学二者的界限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  相似文献   

11.
传统哲学观推崇“确定性哲学”,追求绝对性、普遍性、共同性,以“类哲学““科学之科学”自居是不恰当的。当代哲学观导向有限的、具体的、不确定的、个人化的“微哲学”。哲学教学观和教学理念应该变革,从以“教”为主转变到以“学”为主,给学生以选择权。只有以“学”为主,才能真正培养出独立的精神人格,而不是依附性人格。要勇于破除神化的、教条化的机械论哲学,哲学教学要允许争论,要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批判品质;要改变和修改哲学教科书,改变对待经典文本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以“思维与存在关联”的思考(内涵)所展示的具体形态(外延)为对象的探究,构成界域哲学的基本内容。研究表明,哲学家以不同的公理、命题、原理、原则的设定,对“思维与存在关联”所作的诠释,构建了形态各异的哲学小“椭圆”界域。纵观哲学形态推进的演化,哲学界域是由“本体”-“认识”-“方法”-“人本”各异的小“椭圆”的首尾衔接叠加而成的大“椭圆”。  相似文献   

13.
水库移民安置工程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工程的哲学思考对于社会工程的本质理解与顺利实施有着重要作用。依托社会工程哲学的有关研究,对水库移民安置工程的特殊性、工作内容范畴和实施机制进行探讨,对于水库移民安置工作的顺利开展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本篇侧重论述《红楼梦》与中国哲学的关系,《红楼梦》哲学是“无”的哲学,是“心”的哲学(形象性的心学),其最高的哲学境界是“无立足境,是方干净”,其哲学视角是“天眼”、“道眼”式的大观视角。其哲学方式是好与了、观与止、色与空、阴与阳、真与假、是与非相通为一的“不二法门”。《红楼梦》作为异端性诗化的心学,与儒、道、释相关而自成一格局。  相似文献   

15.
就其问题意识即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切而论,生活儒学的最终落脚点是“形下哲学”的建构,重点是作为基础伦理学的“中国正义论”及其所奠基的“国民政治儒学”。这种“哲学”通常是指某个学科领域的原理部分,如“政治哲学”“道德哲学”等,甚至包括作为分析哲学的所谓“语言哲学”,其所思考的乃是形而下的某个存在者领域。但更严格的“哲学”概念,按照海德格尔的界定,乃是形而上学,主要是传统的本体论,其所思考的是存在者整体,最典型的是黑格尔式的以“反思”为特征的哲学。在生活儒学,这就是普遍性的“变易本体论”以及针对现代性的“超越本体论”的建构。这种“形上哲学”与上述“形下哲学”的关系,即“形上→形下”的奠基关系。然而按照海德格尔的“双重奠基”思想,形上哲学与形下哲学都是存在者化的思考,即都面对“存在者何以可能”的追问;再按照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区分”思想,上述关于“存在者”的哲学都需要关于“存在”的思想来为之奠基。这种存在之思不是哲学,而是海德格尔所称“哲学终结”之后的“思的任务”。在生活儒学,这就是关于“前存在者”的“生活存在论”或“生活论”。因此,生活儒学不是哲学,或者说远不止是哲学。然而正如海德格尔之“思”也被称为“海德格尔哲学”,这种最宽泛的“哲学”概念所包含的存在之思亦可称为“存在哲学”。在这个意义上,生活儒学亦可称为“生活哲学”。  相似文献   

16.
从哲学转向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最早开始“拒斥形而上学” ,并实现由传统哲学向现代哲学转向的哲学派别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否定以“绝对本体”为依托的直观地看待世界的方式 ,而诉诸实践 ,回归现实的、感性的生活 ,世界、存在被理解为不断生成和显现的过程 ,并以此实现了哲学史上的“实践转向”。我们应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性 ,并从中领悟哲学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从“爱智慧”的角度理解哲学,其前提是必须搞清“智慧”是什么?应该从历史的,语义学的角度以及从知识、才能与智慧的关系中理解和把握智慧本身。智慧并不就是哲学,哲学智慧也不同于常识的和科学的智慧,哲学智慧是“大智慧”、生存智慧、“酸性”智慧和精神境界。基于“智慧贫乏”的时代事实所提出的“恢复智慧”和“重返哲学的智慧本根”,本质上应是回归“哲学智慧”。  相似文献   

18.
在改革实践迫切需要哲学提供理论武器的时候,“哲学无用”论和“哲学危机”感却萦绕着人们特别是哲学工作者的心头,这种反差现象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本文想就哲学的作用和哲学的改革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哲学研究与研究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的研究工作究竟属于一种什么性质的活动?在思考这一问题时,我认为可以将哲学活动区分为两大类:其一,哲学研究;其二,研究哲学。所谓“哲学研究”,确切地说,是哲学的研究,是指从哲学的角度,站在哲学的层面,运用哲学的方法,去认识和描述世界的一种活动。“研究哲学”是研究迄今为止已有的一切哲学的活动,包括对已有哲学的考证、分析、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首创了实践哲学,包括实践逻辑、实践认识论、实践世界观、社会形态史、历史唯物论,落脚点则是哲学的阶级立场革命。惟有在这样的哲学基地上才能生长出足以满足当代中国实践对“历史向导”的要求的新哲学理论———这就是它的主导作用。所有别的哲学都属于解释世界的哲学。实践哲学与解释哲学是“主导”与“基础”的关系,亦即水涨船高、协同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