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我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人才短缺、资本匮乏、产业力量薄弱三个方面。推动数字经济与农业农村深度融合发展对于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可概括为:通过提高农村存量劳动力人力资本、吸引高人力资本劳动力流入、减少农业劳动力需求,破解乡村人才短缺困境;通过促进资产资本化、数字对资本的替代节约效应以及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乡村资本积累,解决乡村资本匮乏难题;通过减少产业同质化、促进产业融合、提高市场化程度,推动乡村产业发展,解决乡村产业力量薄弱困境。据此三重内在逻辑推进赋能实践,就能使数字经济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注入新的动能。  相似文献   

2.
吴业苗 《天府新论》2019,(3):98-105
乡村传统业态是以粮食生产为主、副业为辅的结构,这一“农业态”在小农经营、社队集体经营下保持着长期稳定。然而,乡村农业态在乡村转型发展中发生了较大变化。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让乡村出现农业和非农业的“混合态”,乡村产业不再是单一的农业态,尤其是城镇化快速发展导致乡村农业和非农业陷入劳动力不足的困境。鉴于乡村旧业态已经打破,或出现城镇化不适应症以及已经出现共享产业、共享经济新业态,国家可以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农业生产多方式经营、重点保障土地经营者权益和健全乡村产业发展保障体系等方面着手建构新时代乡村新业态。  相似文献   

3.
目前,农业劳动力资源存在数量大、素质低、浪费严重等问题,应从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加强小城镇建设、发展乡镇企业等八个方面入手,完善相关配套政策,进一步开发利用农业劳动力资源.  相似文献   

4.
一、现状:列宁认为:"集约化就是连续投入劳务和资本。"(《列宁全集》第13卷286页)按投入要素的种类和投入方式,我们把农业集约化分为劳动力集约、物质资金集约、技术集约和资源集约四类。本文先从这四个方面衡量四川农业集约化的水平,在此基础上,用"农业集约化综合指数"把握四川农业集约化的总体水平。1、劳动力集约化水平。主要指标有:"亩耕地农业劳动力数量"、"亩耕地实际投入的农业劳动力"、"农产品成本中活劳动费用比重(V/c+V)。"目前,四川这三个指标的值分别是O.43个、24.56个工日和47.48%(后两个指标是1993年,中…  相似文献   

5.
数字乡村赋能乡村振兴建设是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算法优势,集物联网、智能管理、农业自动化等于一体的新兴赋能农业农村发展模式。数字乡村在接续乡村振兴、融合乡村产业、赋能乡村综合治理、提升乡村数据价值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意义,可以说数字乡村成为赋能乡村振兴建设的引擎。当前,数字乡村赋能乡村振兴建设中还会遇到技术障碍、技术差异、技术鸿沟、技术堕距等张力困境,阻碍了乡村振兴的数字化转型。针对乡村振兴数字化转型遇到的突出问题,应充分利用数字化的赋能耦合调适功能,通过健全共建主体利益联盟、建立城乡数据耦合机制、提升数字包容优化路径、建构乡村新业态最优化等措施,不断推进数字赋能乡村振兴发展,对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农村数字化高质量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印子 《人文杂志》2023,(1):113-122
当前,“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结构出现了新变化。在进城务工方面,乡村家庭中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自主性增强,乡村社会发展出结构化的兼业化“老人农业”。“半工半耕”结构中的“半工”与“半耕”,不仅相对独立,也相互支撑、相辅相成,这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影响。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机械化,持续优化了家庭劳动力在城乡经济形态中的配置,推动了“半工半耕”结构的变化。不过,更为重要的是农民为了家庭发展而长期存在的伦理动力支撑着农民在城乡往返中释放出坚韧的能动性。在宏观经济形势的推动和土地集体所有制的保护作用下,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与小农户经营实现了有机融合,为乡村社会在可持续发展后的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土地资源的管理及人地矛盾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已引起各级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人地矛盾,再作为支撑经济现代化的第一次产业现代化即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中,表现为农业生产中劳动力的素质与改造传统农业迫切要求的矛盾加剧;土地资源的管理,主要是耕地的管理方法和制度已不适应农业进一步发展;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原本已是人多地少的基础上,人口每年以千万人的规模递增,而耕地面积每年以百万亩的速度递减,这种太地数量上矛盾的日益突出。以上三个层次上的人地矛盾是我国实行两个转变的历史转轨时期的特有情况,即人(农村劳动力)本身…  相似文献   

8.
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建设中主要存在城镇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区域经济实力不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镇管理水平低下等问题.加快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建设,应科学规划,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农业资源,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积极发展城镇工业,推进区域工业化进程;发展第三产业,繁荣城镇市场;建立相关机制,促使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9.
实现乡村农业企业化,既不能忽略区域传统文化的内在性资源,也不能拒绝合理的外援性资源。有关部门应结合区域实际,突破重农轻商、重经验轻科学、重产量轻质量等传统文化的束缚,引导传统生产观念、生产意识的转变,使农业发展逐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通过资源的优化组合,大力拓展外向型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农业中劳动力的积累已超过传统农业条件下土地和资金的吸纳能力,造成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剩余,估计多达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由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村分工极不发达,9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集中于农业,加上耕地有限,现有农业劳动力实际占有的农业资源很少。因此,以农业劳动力与土地和地表农业生物资源以及农业劳动手段等相结合而形成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水平所能容纳的劳动人数是相对较少的。只有发展多种经营,农、林、牧、副、渔协调发展才能充分发挥吸收过剩劳动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