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西方经典理论认为,公民社会在民主巩固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监督选举过程、推动政治参与、强化民主教育等方面。通过考察东亚国家的政治实践来检验西方学者关于公民社会与民主巩固的结论可见,东亚公民社会仍存在一些明显的不利于民主巩固的因素,如公民社会缺乏对民主政治制度化的影响力、公民社会在社会整体利益的整合面前无能为力、公民社会的过度动员等,很容易对民主进程造成分裂性的影响。这一结论表明,对于制度赤字的转型国家而言,公民社会的发展并不是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而要更为有效地巩固民主,仍需回归到国家、政府和政党来思考问题。  相似文献   

2.
李秘 《理论界》2009,(12):209-211
在新兴民主国家中,民主巩固仍是一个艰巨任务。在影响民主巩固的诸多因素中,政党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如果一个国家政党体系的稳定程度较高,而分裂程度和极化程度较低,则有利于促进民主的制度化和民主治理,从而有利于民主巩固。要形成有利于民主巩固的政党和政党制度,任何民主转型国家都必须有一个深思熟虑的民主化战略,其中包括选举制度的设计、社会分化结构的调节、民主化过程的把握等。  相似文献   

3.
常士訚 《晋阳学刊》2013,(1):106-114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东亚一些国家在完成民主转型之后进入到了民主巩固时期,但这一时期又是民主发展的不稳定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如何既能巩固和发展民主,又能有效地应对国内出现的各种问题,东亚国家的协商治理开辟了一条民主建设新路径。本文从公共治理和政治学角度,分析了东亚协商治理产生的基础、机制、在民主巩固中的价值和局限,并就它对民主建设所具有的启示浅谈了作者的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4.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第三波民主化浪潮,是二战以来最重要的政治现象之一,它使世界政治地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在民主化推进的背后,新兴的民主转型国家遭遇了种种困境,不仅选举质量差强人意,还有"非自由民主"的不平衡发展。本文以所有第三波民主国家为样本,通过分析非洲、中东欧、拉美以及亚洲诸国的民主巩固困境的不同模式,展示了全球民主化进程的大图景。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后期发生的全球性政治变革浪潮催生了民主化研究。研究者围绕民主转型的特点和阶段、民主转型的条件、转型之后民主制度的选择、民主如何得到巩固以及如何促进民主的国际化等问题展开研究。西方民主化研究在看待后发展国家的政治转型时,往往将早期民主国家作为范型,以西方民主国家的体制和成功经验为标准来衡量转型国家,将政治转型等同于民主转型,将西方自由主义民主作为民主化的目标,主张民主化不需要前提条件而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国家,认为民主化就是政治精英设计和推动的结果。这种意识形态化的研究,损害了研究本身的客观性、科学性,对此,我们有必要从认识论的角度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6.
林红 《社会科学论坛》2013,(11):163-173
现代国家建设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进程,会有困顿与挫折,会有反复与迷失。其中,民粹主义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干扰因素。对于转型时期的国家建设来说,民粹主义的破坏性在于,它可能是民主崩溃和法治危机的根源之一,是阶级对立、精英与大众尖锐对抗的根源之一,它的非理性和不宽容会破坏民主政治的文化与价值基础。民主的国家政治不得不努力消弭这些破坏性,为此,法治体系建设、公民教育与政治制度化是值得努力的方向。同时,由于民主与民粹之间复杂的伴生关系,对民粹主义生成的条件与存在的合理性进行反思,可以发现国家建设中潜藏的问题,找到民主政治发展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7.
夏凡 《理论界》2012,(2):19-21
拉里.戴蒙德是近年来西方学术界声名鹊起的民主理论研究者,他关于民主的相关论述十分丰富,对民主巩固理论的理解造诣尤深。他的民主巩固理论渐成体系,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民主巩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两个方面,主要涉及为什么要巩固民主(必要性)和影响民主巩固的因素有哪些、怎样巩固民主(可行性)等问题。本文主要阐述拉里.戴蒙德关于民主巩固必要性的相关理论,也就是揭示拉里.戴蒙德民主巩固理论的形成问题。本文认为,此理论的形成不仅与拉里.戴蒙德对民主概念的看法有关,而且与他提出的另一概念"民主质量"密切联系,同时这也是他对近年来各国民主化过程中出现的回潮现象积极思考的理论结果。明晰拉里.戴蒙德民主巩固理论的形成问题是正确理解与评价其民主巩固理论体系的开端,也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民主化浪潮中出现的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过去几十年,一些国家经历了民主转型。在转型过程中,这些新兴民主国家面临着既要巩固民主制度又要恢复经济增长的挑战。它们成功转型、实现可持续性民主的基本前提是什么?影响民主持续的因素何在?针对这些问题,普沃斯基进行了卓有成效地研究。其理论成果对于转型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的民主建设也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公民意识与民主政治的辩证发展.首先,考察西方公民意识的演进与内涵.其次,论述台湾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政治发展的三个时期的公民意识:(一)威权(刚性/柔性)统治时期的公民意识(1950年-80年代末);(二)民主转型时期的公民意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三)民主巩固时期的公民意识(20世纪90年代末迄今).从而得出公民意识与民主政治辩证发展的若干实践经验.台湾经历两次政党轮替后,所呈现的是:(一)公民社会由"二分法"朝向"三分法"的界定;(二)由宪政体制的巨大政治工程,转向社区治理的微型工程;(三)公民社会除了关心政治议题之外,也扩及文化公民权与公民美学;(四)审议式民主与公民社会的尝试.最后,本文提出初步的结论和议题讨论,作为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民主巩固的序列分析模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归纳出第三世界国家在民主巩固过程中的共同特点 ,选择它们在民主巩固过程中必经的四个阶段即精英格局的巩固、制度格局的巩固、体制的政策表现和民主的深化作为分析变量 ,分析了这四个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 ,并进而提出这四个阶段的序列模式。  相似文献   

11.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具体表现。建国60年来,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仍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应深入分析原因,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在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关系问题上,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模式,基本途径是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党的坚强团结保证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中,正确处理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关系,实现二者的相互促进,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基层民主。  相似文献   

13.
政务公开是保证公民权利、促进民主政治发展的活动过程 ,是民主政治的一种体现 ,政务公开性就是民主性。就民主的内容而言 ,公民权是民主政治运行的核心 ,政务公开主要针对公民权的完善和发展。政务公开依赖于国家政治统治过程中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二者的结合程度。我国的政务公开把社会主义民主原则转变成了可操作的程序和规则 ,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进程。政务公开促进了行政管理现代化 ,提高了公共权力运作的透明度 ,有效地抑制了腐败现象 ,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4.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民主政治建设理论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的新发展在于,高标社会主义民主的伟大旗帜,强调民主政治与市场经济相互促进,民主建设与法制建设一体发展,提出民主政治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其理论与实践的基本特征则为全面发展与渐进发展相统一,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是与西方争夺民主话语权的过程,也是构建中国自己的民主话语体系的过程。在目前的中国语境中,西方民主话语形成了强势,实际上已构成了对我们民主政治实践的干扰。因此,必须让民主从误解中摆脱出来,从错误的思维方法中摆脱出来。  相似文献   

16.
协商民主与政党制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协商民主是20世纪后期以来西方社会兴起的一种新型民主理论,尽管目前其实际运行的经验还不是很多,但是已经引起了众多中外学者的关注。协商民主关怀的核心是立法和决策达成的形式,而政党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础,是立法和决策形成的重要参与者。因此,协商民主情境下必然涉及政党和政党制度,现有的政党制度虽然不能按照协商民主的路径行进,但是无论是竞争性还是非竞争性政党制度,都能够从协商民主的理念中获得知识资源而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彭澎 《云梦学刊》2011,32(4):61-64
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农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造。农业市场化改革带来的农村经济社会转型使农村经济社会出现了新的情况和变化,给基层自治的完善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给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带来了新挑战。转型期,坚持和完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是加强与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根本前提,适应新变化、创新理念制度是转型期加强基层自治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出路和重要途径。坚持农村社会管理和完善基层自治二者相辅相成是转型期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8.
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是现代民主政治建设的两种重要形式,二者在我国的实践和运用,形成有四川选举民主模式与浙江协商民主模式。前者以自由、公开、竞争的选举为主要特征,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但由于缺乏协商民主作为有效补充,其发展前景堪忧;后者为民众搭建了一个与政府平等、自由、自愿进行沟通、交流、协商的公共对话平台,拓展了基层民主,但由于缺乏选举民主的作前提保障,其也陷入了发展困境。协商民主是选举民主的必要补充,而选举民主是协商民主的前提保证,二者共生发展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应有的题中之意。  相似文献   

19.
洪瑛 《学术探索》2003,(7):42-45
我国公民主要通过政治选举、政治结社、政治接触、政治表达等途径参与政治 ,实现其民主权利 ,因此公民政治参与效能的优劣是衡量国家民主化水平的尺度。本文就我国普通公民通过以上途径参与政治所存在的问题和如何提高政治参与效能进行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20.
论网络技术革命对民主政治的五大促进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曙村 《齐鲁学刊》2001,(4):121-125
信息网络技术的出现将会带来民主政治的巨大进步:它将推动代议民主向参与民主 的转变;它将瓦解传统的金字塔式集权等级制的权力结构,使集权走向分权;它将促进言论自由、 社会平等和政治公开的发展;它将改善参与民主的技术手段,开辟“电子民主”的新渠道;它将带来 民主原则和制度的变革和创新,使人类的民主程序和机制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