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李红钦 《社科纵横》2009,24(3):20-22
从社会学和伦理学的角度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少包括六个层面的时代内涵: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自身各方面的和谐;社会内部结构的和谐;外部环境的和谐。这些内涵反映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方面又具有丰富的伦理特征。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认为,现实生活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形成的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体,人是它的主体。由于私有制引发的异化劳动的存在,围绕人的生存与发展所展开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更加不和谐;只有解决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才能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消除异化,从而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和谐,实现人的终极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3.
孙景艳 《学术交流》2006,(8):138-140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伦理的支撑与保证作用。从伦理视角出发,应把增产节约、合理消费、勤俭建国、勤俭持家作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首要准则;倡导以节俭、节约、节能作为工作与生活的伦理价值取向。节约型社会伦理观的本质属性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为道德的最高境界。因此,构建节约型社会的伦理体系,应立足于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的生活质量观,并致力增强公民的自律意识。  相似文献   

4.
刘菊  刘伟 《社科纵横》2005,20(3):12-13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包含了深刻的伦理意蕴,其中贯穿了伦理公正理念和原则;确立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价值观;蕴涵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道德理念。  相似文献   

5.
文学的价值就是人的价值。新时期文学的价值形态,是以对人的和谐与内心世界完美的追求而表现出来的。其突出特点是对人的深层心理发动了一场革命,为整个民族适应并参与现代生活锻造了健康的心灵。人的和谐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两大范畴。如果说表现愚昧与文明的冲突,寻找新的伦理规范是新时期文学人与人相和谐的审美理想之达成;那么,在人化的自然和人的自然化中营造新的精神家园则是新时期文学人与自然和谐的艺术情结之寄托。两者构成了新时期文学的价值结构。  相似文献   

6.
环境伦理学研究中的几种伦理境界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成 《唐都学刊》2006,22(5):37-41
环境伦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来自对西方传统伦理学的批判和超越。从对传统的强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学的批判到弱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学,西方传统伦理学不得不将自然资源和环境纳入到伦理学的研究视域中,体现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伦理应对,这无疑是人的伦理境界的进步。而从动物解放/权利论到生物平等主义、再到生态整体主义,伦理的对象已逐步从人及其社会扩展到了动物界、生物界以及整个生态系统;尽管这使人在自然中的地位越来越低,但人的伦理境界也在被不断提升,充分展示了人的伦理潜力和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伦理追求,体现了人对自身的超越,也为生态环境问题的最终解决提供了伦理支持。  相似文献   

7.
从道德发生机理的视角透视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支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宏斌  黄海 《唐都学刊》2006,22(2):40-43
道德是人在实践中形成的建立在人自身交往经验基础上的一种理性,它存在于人与人结成的一定关系的社会之中。传统道德理论所坚持的道德的主体应该并且只能是人类自身的观点,伴随着自然、人类社会和伦理认识的演进而趋于泛化,然而道德主体领域是有限度的。生态环境与理想状态的日益悖反,使我们不得不反思以往在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上存在的种种问题,以期找到和谐的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的支点。人与自然关系和人际关系的殊异性决定道德不能简单地外推到自然界,所以,和谐的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的支点不是道德直接演绎,而是人类对自然界理性开发的状态。  相似文献   

8.
郭芙蕊 《学术交流》2006,23(12):34-37
人的“类特性”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这种活动的最佳体现方式是劳动实践。但是,在人与自然关系恶化以及技术的掠夺式应用中,不仅劳动失去了自由与自觉的本性,而且劳动者在劳动中也丧失了主体性地位。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会阻碍劳动能力的正常发挥,进而导致人自身发展的失衡。生态伦理提供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伦理环境,促进了人的“类特性”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9.
段海明 《学术交流》2005,(3):136-139
科学发展观是把坚持以人为本和实现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环境伦理主要研究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它与科学发展观中的坚持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价值上存在着一致性。科学发展观是环境伦理学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科学阐释,它体现了环境伦理的价值观,是中国人民长远利益的必然的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王永智 《唐都学刊》2006,22(4):38-40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人对自然万物本质的一种抽象概括。“五”是指金、木、水、火、土。“行”有两层涵义一指行列、次序;二指运动变化。五行学说以五行之间的互动性和统一性来揭示人与自然、人的身体内部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并以五行与人的道德的关系揭示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生命和谐成长的规律,提出了中国人生命保健的伦理观。对中国人的重生养生、对生命的唯物辩证的理解和认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群体的和谐统一的伦理观念产生了影响。并对中医学说中利用五行的相生相克,促进人体机能的健康发展,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北京2008年奥运会三大主题探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对北京 2 0 0 8年奥运会的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主题进行了初步研究 ,结果表明 :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奥林匹克运动 ,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北京 2 0 0 8年奥运会的三大主题 ,将为奥林匹克运动翻开崭新的一页 ,也将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市民的广泛参与是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坚实基础。通过数据分析与资料的梳理,作者发现:北京市民眼里的奥运会是一场"欢乐的盛会";赛场与家是他们观看奥运赛事的首选场所;市民在奥运参与方式上表现出了以传者为主导、非正式性与消遣性的特点。最后,作者建议以奥运的社会参与为契机培养中国公民的公共参与精神。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文化力犹如“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处不在地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文化产业也成为展示民族历史、精神的窗口,更成为在国际商业市场竞争的新领域。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给北京的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本文通过对北京市文化产业中的不利因素以及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寻求合适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4.
论北京人文奥运形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依据奥林匹克精神实质 ,结合中国特点 ,从三个层面讨论了人文奥运形象 ,即中国人文奥运形象、北京人文奥运形象和赛场人文奥运形象  相似文献   

15.
金磊 《北京社会科学》2003,(1):35-40,54
20 0 8年的北京奥运会要“举办成为一届历史上最出色的奥运会”。据此 ,本文从北京奥运场馆规划战略的可持续发展要素中的安全问题入手 ,论证了安全减灾是实现“一流奥运”的重要保障条件 ,并从综合减灾的多侧面研究了“安全奥运”观指导下的规划管理思路  相似文献   

16.
论奥运科技如何产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一场竞技体育的盛会,也是一场高新科技的展示会。将奥运科技产业化是奥运会后开发利用奥运财富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对奥运科技进行分类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奥运科技产业化潜力的识别指标体系,以及奥运科技产业化或推广应用的体制、方式和模式,并就奥运科技如何产业化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人文奥运与北京古都旅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京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其赢得第29届奥运会承办权的主要优势,而人文奥运的理念又给北京古都旅游带来了启示和契机。本文分析了北京古都旅游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有关认识上的偏差,提出了大力开展专项旅游的思路与主要对策,对北京古都旅游的创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北京奥运会为首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北京市的领导干部是否具备应对这些挑战的能力,干部的素质能力能否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这关乎未来经济的发展、民生的改善和社会的稳定。本文在分析后奥运时期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种种挑战的基础上,结合朝阳区干部素质能力问卷调查结果,提出了北京市干部素质能力提高的重点,以及干部培训工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劳动异质性的自然社会机制及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宪徐 《学术交流》2006,(10):96-99
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劳动异质性,以往经济学的“同质化认知模式”难以应对,需要树立新的“异质化的认知模式”。劳动异质性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自然性、社会性以及二者结合的变异都可能引起劳动异质性。人类世界和谐发展,需要处理好和谐与发展的关系。实现和谐与发展,人与自然要和谐。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本质,核心是劳动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和谐。实现劳动和谐是研究劳动异质性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夺取奖牌"、"关注奥运"和"奥林匹克精神"三个方面探讨了北京市民的奥运金牌期待。年龄、学历、收入、职业和户籍等五个因素对不同人群的奥运金牌期待有显著影响。最后,作者从爱国主义、生活场域及人际沟通等三个方面对不同群体的奥运金牌期待特点作出了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