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水浒传》中的英雄的侠义表现在个体、群体与集体等不同层面具有各自的特点,而个体的豪侠之义、团伙的兄弟义气等最终转向融合到集体的家国忠义。此三个向度的存在使得传统侠义的单一概念已不能够穷尽同一文本的事实,因而进行多向度地思考以解读水浒英雄侠义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2.
“寻根文学”时期,韩少功的作品明显体现出现代性启蒙话语的影响,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处于潜隐的层面;1990年代以降,韩少功对现代性的反思视角凸显,开始以多元化的包容眼光发掘传统和民间文化的价值,注重对传统文化资源加以创造性的运用。同时,韩少功将批判的锋芒转移到了当代文化尤其是大众文化上,对当代大众文化的媚俗和同质化倾向采取激进的批判立场,推崇有灵魂、有信仰的文化。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侠义叙事有着丰富的文化背景,湘西苗文化是沈从文的文化自觉,对其文学创作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苗族生命伦理观念决定了作品中侠客义士的血性冲动,在行侠仗义的价值追求和理性原则上与中国传统侠文化不太一致;面对危机中的大中华民族和苦难中苗族的民族立场选择,决定了侠义叙事中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相似文献   

4.
老舍小说侠义情结探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侠文化是下层人民的文化,老舍从小就受到了侠文化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根深蒂固历久弥新的.侠义情结使老舍的小说呈现出一种侠义大观现象,许多人物的行为逻辑只有站在侠义者的角度才说得通,在人数众多的普通民众身上体现出了一种刚强勇武的豪侠之气.老舍与革命大潮是疏离的,他对于革命运动和革命者了解不多,但他又很想写一写扭转乾坤的革命者,所以就依照他对革命者和革命工作的想像来刻画他们,而结果是这些革命者更像侠客而不太像革命者.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结合陈刚的《大众文化与当代乌托邦》的内容上,关注中国不同时代背景下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发展状况及彼此之间的互动,深入分析中国的文化发展经历了70年代的精英文化"一枝独秀"、80年代到90年代的大众文化崛起以及新世纪以来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融合并带来新的消费主义的几个主要进程,认为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较量伴随着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社会背景进行的,不同的文化发展轨迹与新的社会结构产生强烈的共鸣。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兴起导致传统文化结构的解体:传统社会主流文化与精英文化合一的"一体化"结构,演变为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三态分离"的文化结构。中国大众文化的兴起与文化结构的变迁是同一过程的两个层面,都是中国社会转型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但中国现实的文化结构并不是一种理想的文化结构。大众文化具有解放人和控制人的双重属性,其二律背反性质的克服及理想文化体系的构建一方面需要文化领域内部各文化形态进行自身调整,另一方面需要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协调作用。  相似文献   

7.
拥抱与抗拒——美国大众文化在魏玛共和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玛共和国时期,特别是相对稳定时期,美国大众文化迅速传遍德国,赢得了以白领职员为代表的新中间阶级的热烈欢迎;与此同时,对大众文化的负面效应的忧虑和对德意志民族文化命运的思考,出现了德国社会对美国大众文化的质疑、诘难。美国大众文化的风行加深了魏玛文化的混乱。  相似文献   

8.
大众文化与垄断资本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多诺认为 ,大众文化是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历史性的文化现象。阿多诺并非只是对大众文化持一种偏执的批判态度 ,而是承认大众文化具有其历史合理性。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大众文化是文化发展所必然采取的一种形式。虽然大众文化有根本性的缺陷 ,但是由于其历史合理性并没有消失 ,对大众文化只能采取文化批判的方式 ,而不能在现实中强制取消  相似文献   

9.
如何看待中国当代大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大众文化的意义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当前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共同构成当代中国社会主干性文化形态。应当辩证地看待大众文化意义的二重性及其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关系,这样有利于大众文化及中国当代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大众与分众文化市场成型是当代我国文化市场发展的现状。一方面,大众文化市场不断繁荣,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矛盾凸显。另一方面,分众文化市场作为大众文化市场发展的中高级阶段,消费分流作用越来越强。随着分众文化市场不断发展,当代大众文化呈现"部落化"图景,文化消费呈现细碎化、纵深化分流特征。基于我国文化市场的这两种发展态势,一方面要客观审视我国文化发展现状,辩证看待大众文化市场矛盾,引导文化市场"双效统一";另一方面要把握分众文化市场发展趋势,培育发展新型文化业态。面对当代大众文化的"部落化"进程,从心理层面把握这一进程;面对文化消费细碎化、纵深化分流,则要发展基于数据分析技术的文化产业,发展"文化+"融合型"大文化产业";最终应当认识分众文化市场"分久必合"的可能性,以主流文化凝聚引领,实现价值观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世情小说《醒世姻缘传》的叙事与该时期的大众文化亲缘密切。作者立足大众文化立场.体现大众关怀.表达大众审美趣味,形成谐俗性叙事的文化品位。这表明,即使是正统文人创作的世情小说,在文化观念、叙事角度和话语选择方面,亦往往受到大众文化的深刘影响。同时,又以其亲和大众文化的优势,有效地进行文化与文学传播,显示出世情小说独有的文化精神与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12.
从古今中外学者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和文化价值批判理论出发,分析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非文化化"现象,认为当前大众文化丧失了精神价值的视野和人文精神的关怀,导致文化的内在性价值逐渐失落而工具性价值却日益高扬。因此,制定切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大众文化发展战略、正确处理好大众文化发展中经济价值和内在价值的关系以及实现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健康互动是大众文化重建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3.
民族精神具有多层面的内涵,贯穿于各种文化之中又超越于各种形式之上,是一个民族的无意识与潜意识,是一个民族的集体人格,具有普遍性、稳定性、独特性、历史性、积极性等特点。民族精神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心理基础。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与时代精神、意识形态、大众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士人与大众文化心理的交融 --元杂剧三国戏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经典文化与大众文化碰撞融合的角度重新阐述了元杂剧三国戏的文化意蕴.元剧作家在向三国故事取材的同时,大众文化层面的某些东西也随之进入到三国戏中.剧作家的士人身分,以雅融俗的思维方式,其以史写心的创作本旨,又使三国戏印有雅文化的色彩,个中寄寓着元代士人群体的复杂文化心理.这从仕隐矛盾心态的投注,忠君观念的强化,三国人物身分品格的雅化等方面可见一斑.这说明元杂剧三国戏是士人与大众文化心理交融的产物.这种文化层面的碰撞融合,影响着三国戏的文化内涵、人物特征与美学风格,也影响着罗贯中的创作.  相似文献   

15.
蒋光慈从小深受侠文化影响,侠文化精神的浸润和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灵魂洗礼,在其人格结构和文化心理深层逐渐形成一种复杂的情结——革命侠义情结。蒋光慈的小说创作始终流贯着革命侠义情结.不仅体现了他的人格建构的理想,而且表达了他对无产阶级文化建构的追求。这种革命侠义情结的特点呈现为革命与侠义结合,人性与侠性交融,使暴力和正义二者在革命话语中达成有机统一.从而在现实革命斗争中起到呼唤民众觉醒、砥砺人民斗志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文化生态背景下,社会文化发展非常迅速。公共文化服务是中国社会大众文化的主体部分,本文对公共文化服务与大众文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公共文化服务在大众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主流文化的引领规范等作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有利于大众文化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大众文化在不同媒介形态中的呈现方式并不相同。口头媒介时期,其主导文化是民间文化,大众文化呈缺席状态。印刷媒介时期,近代通俗文化兴起,但相对朴素平实。电子媒介时期,现代大众文化泛滥,经过视觉文化的包装之后则更显嚣张。数字媒介时期,大众文化融入媒介文化之中,仿佛隐而不见,却又无处不在。大众文化与不同媒介形态的交往互动意味着大众文化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不断变化的大众文化又呼唤着研究者在问题意识、理论框架、研究路径等方面做出调整。面对当今更加复杂的文化格局,从大众文化研究转向媒介文化研究或许不失为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18.
通过梳理“青春文学”发展现状与社会影响,探讨不同时期大众审美与文学建构的复杂景观。具体表现在传统中心的消解,即审美空间由乡村转移至都市,个人意识取代政治集体观,精英文化受到大众文化冲击;消费社会借助审美文化的包装来装点门面,逐步完成对审美文化的挪用与改造,文学创作日渐市场化、符号化;历史虚无主义成为新时期大众意识中较为突出的精神特征,化轻历史的沉重感,用戏谑的方式消解崇高来对抗消极。  相似文献   

19.
消费社会语境下的文化转型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消费社会的到来相应,思想文化领域也会发生深刻转型。消费社会语境下的文化具有显著的商品性、大众性、娱乐性和弱意识形态性。当下中国消费社会性征日趋显现,公益性文化向盈利性文化转型、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转型、文本文化向视觉文化转型三大形态的文化转型,在当下中国尤其值得关注,文化转型和重建呈现"和合"趋势。与此同时,文化启蒙、文化纬度提升成为文化发展的强烈欲求。在消费社会语境下,推进当下中国的文化转型,需要着力做好繁荣大众文化、振兴文化产业、改革创新主导文化和精英文化三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齐鲁地域文化与《水浒传》的创作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一方面,齐鲁地域文化影响着小说的创作,另一方面,小说通过读者的阅读活动成为人们对齐鲁地域文化的集体记忆,进而影响和引导着该地域的文化走向.建构《水浒传》作为地域文化驿站的传承功能,使得齐鲁地域文化不断增值,将有助于今人荡涤心灵、完善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