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淮南子》农业美学观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提出农业活动因 自然之资,通过对对象世界的规律性把握,体现求真之美;二是因时而为,善待自然,以生命的、情感的视角去看待自然,将其与人自身统一为一体,彰显生命之美;三是因民施政,将农业活动与人们社会生活中的秩序之美相统一,引导规范着一种人所应当行走的"善行之道".  相似文献   

2.
美食与人类不同民族、地域等的文化传统、民族风情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潮汕美食之所以走俏神州大地乃至世界各国,最主要的在于她有实在的“美”:既有最基本的味与香等内涵品质之美,又有造型、色彩、程序、环境创设等方面的形式之美。  相似文献   

3.
中国年画与日本大津绘都是民艺之中的典型绘画形式,对中日两国民众物质生活的丰富、精神境界的构建、社会秩序的维护发挥了积极作用,显示出同源异彩之美。二者的美存在于“用”之中,以用为主充分彰显其美的价值。二者的“用之美”,除了生活之用的美,亦涵括更深层次的精神之用与社会之用的美。由于中日两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渊源,二者在装饰之用、信仰之用、教化之用等方面存在许多共性。又因融入了各自国家传统文化的特点,二者又呈现出独特的个性。  相似文献   

4.
《易经》是中华智慧的宝库与结晶。它蕴含的哲理是中国绘画美学思想形成的基础。本篇论文以《周易》打破时空界域限制的意象时空观念为切入点,分析中国绘画特殊的观察方法"散点透视"的产生和其对中国绘画艺术理论、艺术实践的影响,进而促使中国绘画形成集意象之美、意境之美、和谐之美、"一画"之美于一体的境界表现。这一传统理论虽已时隔千年,至今仍对中国绘画的创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和谐”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关键词,也是对一个执政党的执政能力进行深度考量的重要标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在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执政理念上的又一次重大升华。从审美视角观照,和谐社会表征为社会主义的伦理、制度、生态等三个维度的内在和谐统一,蕴示着道德之美、秩序之美与生态之美。  相似文献   

6.
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哲学集大成者托马斯·阿奎那的美学观念与其整体思想具有一致性,即力求在理性与启示之间寻求一条完美的思想道路,正是在这条"明证道路"的指导下,其美学难题得到妥善的解决。在"上帝"之爱的"光照"下,阿奎那跨越了思想的鸿沟,把神学、伦理学与美学融为一炉,解决了"事物之美"与"存在之美"的关系难题。后者是前者存在的内在逻辑根据。美的事物,不仅通过整全、和谐的比例和鲜明性来展现自己的美,而且还通过自身的美来表述上帝的至美,至善与至爱。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推进当下音乐艺术之美,以歌曲《人世间》为例,从审美角度出发,分析了歌曲《人世间》的情感之美、歌词之美、旋律之美以及歌者的声音之美,并指出与传统民族唱法的异同。在阐释艺术作品的同时,进一步说明了《人世间》从词曲到演唱,从旋律至内容,从基本情感到精神价值体现出的当代人对美的定义和追求。进言之,还原出歌曲《人世间》表达真实生活的一面,以美妙的音乐为传播载体,将真实生活中的画面浮现观众眼前,并以此照射出歌曲与同名影视剧《人世间》故事的交织交融,从而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和喜爱,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美德,烘托出极具现代艺术之美的《人世间》。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讽刺文学,其美学文化鲜明反映了现实,有较强的刺时救世的教化作用。文章从中国古代讽刺文学发展轨迹切入,探究其外具偏执、否定之形,内蕴"中和"之美,从美学角度和文学史的视角论述"中和"之美辩证和谐的理性精神在讽刺文学体式中的艺术风貌和表现形式,以期对文艺美学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是园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亭、廊、桥、榭、舫等主要构筑物无不具备各自的美学特征,形成了丰富的美的景观,其美学价值、哲理内涵极具研究价值.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主要表现了飞动之美、空间之美和诗情画意之美等主要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0.
《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的根本意思是主张不知美之为美,防止由价值歧视导致价值反转。为此,老子重点指出了“美”之恶,庄子又在其基础上大谈“恶”之美,这类思想可称为“非美倾向”。老庄不预设美丑观念来判分万物,不以世人所美为美,反对把单一形态的美立为鹄的来加以追求或齐同天下。由此,他们否定哗嚣之美和齐一的美,肯定异量之美和本色之美,突出内在精神之崇高和人格性情之美。可见,老庄非“美”,是要成就大美之天下。这种思想体现出他们对宇宙全体生命的关怀和独特的审美情调,极大地拓展了中国人的审美视野和审美心胸,并在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领域全方位地奠定了中国美学与艺术的根本面目。  相似文献   

11.
解读穿越时空的艺术——凉山彝族服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凉山彝族服饰是彝族民间艺术中最精彩、最耀眼的组成部分,它的完美均达到了“色彩组合之美、造型风格之美、材质图案之美、工艺制作之美、缺陷掩饰之美”。它的形成是彝族人民经历了千百年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俗生活等传统观念完整的和深层积淀的一种文化符号,并是凉山历史变迁的缩影。  相似文献   

12.
美和美感不是先在的,也不是预成的,而是在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前提的物质生产实践即劳动中同步生成的。人类在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所达到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的形式就是美,在实践自由中,因对象形式与其主观目的相契合而产生的精神愉悦和满足感也即美感。  相似文献   

13.
炎陵民歌的情感美具有四种类型,即爱国美、亲情美、爱情美、友情美。炎陵民歌情感美的特点是抒发了炎陵人民在社会生活中所蕴含的各种复杂情感。炎陵人民抒发的各种复杂情感,其价值和作用主要表现在真挚感人和强烈动人这两个方面。挖掘炎陵民歌中真挚感人、强烈动人的情感美,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湘中民歌歌词艺术具有野性美,土味美和灵秀美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5.
试论英汉谚语的语言艺术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民间文学语言的共同特点、语文艺术的审美特征以及美学原理方面论述了英汉谚语的语言艺术美。认为其主要表现在凝炼美、形象美、均衡美以及音乐美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论刘禹锡《竹枝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考订刘禹锡两组民歌体诗《竹枝词》的写作时间,并知人论世地分析诗人这两组诗歌的创作动机是效法屈原,为民歌手代笔,表现民间劳动生活、恋情。它们在内容上着意表现生活美,在中唐与众不同;又从民同汲取创作营养,独具音乐美、意境美、语言美的艺术优长。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舞蹈类项目具有较高的观赏艺术性,易于激发审美主体的审美思维。文章从体育美和民俗美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正确认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舞蹈类项目的审美价值根源。  相似文献   

18.
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禅宗的化出,加强了中国文化的形上性格。知识分子的创作往往追求一种超脱尘世,宁静淡远之美,也就是禅境之美。禅境具有空灵美、静寂美、淡泊美、清寒美这四个主要特征。对禅境的认识与把握,可通过“妙悟”获得。禅境是中国美学意境中的重要内容,它不断得到发展、丰富、深化。  相似文献   

19.
含蓄逸雅和浮华媚艳——中国仕女画与日本美人画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仕女画发端于战国时代,兴盛于唐宋时代,衰微于明清时代。日本美人画胎息于中国的唐代仕女画,并且长期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风格的影响下发展,直到江户时代浮世绘美人画的崛起,才形成日本民族风格的特点。与日本美人画相比较,中国仕女画的艺术形象具有柔和恬静典雅内美的特征,而日本浮世绘美人画则浓艳媚俗浮燥外华,两者在艺术风格上的显著差异乃中日两国不同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的民族传统和习俗所造就。  相似文献   

20.
从审美的角度,由美与善(审美心理)、美的多样与统一、建筑美与自然美的关系入手,探讨了武汉市江汉路步行街美感的产生与营造,指出建筑功能的完善、“母体”的运用、对自然美的依存与萃取,是营造其美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