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寻踪公元前1046年,在二千余里今名乌江古名牂牁江流域中段的古代思南,以牂牁江名建立牂牁国的七百多年后,当秦国夺取巴蜀两国而用兵牂牁国时,牂牁国易名为夜郎国投诚了秦国。接后当秦于公元前280年夺辰沅流域楚黔中时,便引起楚于公元前279年攻牂牁江流域的秦夜郎。秦统一中国后在古代思南设置夜郎郡吏。汉武帝赐夜郎王印,并在思南设立牂牁郡。二、揭示末代夜郎王兴反叛汉朝被牂牁太守陈立率部消灭后,当夜郎遗土历经唐宋两朝演变为五十个各自为政的羁縻州时,宋徽宗置"黔南路取牂牁夜郎地"战略,以合(和)而贵,集大而贵一统五十个一盘散沙的羁縻州形成"贵州"区划法定名称时,宋代在古代思南建立贵州防御使、贵州团练使、贵州经略安抚使、贵州刺史,以及元在思南设立宣慰司一统贵州版图。到了明朝,明成祖于公元1413年,以五万军队剿思南"撤司建府",将六百年以前贵州政权在思南的七部历史志书全部烧毁……  相似文献   

2.
释“牂牁”     
“牂牁”为古地名,其地在今贵州省内。本文从字源学、文字考古学的形、音、义入手,旁据相关典籍,考辨了“牂牁”得名的源由。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明清之际的“改土归流”问题,不作全面探讨,仅就土司制度的晚期——清雍正时期的“改土归流”问题,谈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贵州设立土官统治的历史情况从文献纪录看,贵州的建置,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春秋之时,在今贵州境内有牂牁古国。战国之际,则有雄据西南的夜郎国。汉时亦为夜郎,后置牂牁郡,其东属武陵郡,其北属犍为郡和巴郡。至唐,对待边疆地区,则采取在各族首领所辖领域的基础上,设置羁縻州或边州,大者为都督府,其次为州,小者为县,并任土酋为都督,刺史等官,世袭。当  相似文献   

4.
"西南蕃"在唐宋"四夷"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西南蕃"是伴随着"蕃"作为各少数民族总称谓的出现而出现;史家将"西南蕃"定在巴蜀之南,主要以汉牂牁故地少数民族为主,尤以"西南五(七)姓蕃"为著,这与常璩、司马贞的思想一脉相承;"西南蕃传"的出现继承了史家单独为西南少数民族立传的史书编撰体例,其内容是对汉代史家西南民族地理观的部分继承。唐宋史家对"西南蕃"的认识是对整齐划一的华夷"五方之民"格局的反映,是西南民族地理格局现实及人们方位观的反映,是秦汉以来西南民族地理观嬗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底层民族语地名是指那些历史上以某种少数民族语言命名的地名,并且一直流传到现在。当我们翻阅史籍时,不难发现诸如牂牁、且兰、维摩、句章、句町、罗浮山、乌风山、乌戎山、余不、余鱼等地名。对于这些地名,不能望文生义,它们都是些以表意的方块汉字记录下来的民族语地名。如果从语言学角度进行认真的整理研究,是能够发现这些地名来自何种民  相似文献   

6.
“僚人入蜀”是西南民族史上一件大事。史载:成汉时期,曾有僚人十余万落自牂牁北入蜀境,散布梁、益二州,影响颇大,凡言西南民族史者无不及之。但是,个别文献在记载僚人入蜀的同时,又说什么“蜀土无僚”;因而一些学者恪守这个说法,坚信成汉以前“蜀本无僚”。然而,这个说法却是未必符合实际的。二十年前,徐中舒先生在《巴蜀文化初  相似文献   

7.
《华阳国志·李势志》、《博物志·宁国论》及《晋书·李势载记》等都说,“蜀土无僚”或“蜀本无僚”,自东晋四川为成汉割据时,始有大量僚族自贵州西北部的牂牁郡进入四川,多至“十余万落”,分布在三峡、黔江、渠江、嘉陵江、涪江、沱江、岷江、金沙江流域。《魏书·僚传》对于僚族之经济社会、生活习俗都有记载。本文试就《魏书》所言,对当时四川僚族的社会发展状况、文化特征及族源问题,作一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一、贵州彝族历史发展概况 贵州有彝族人口707,275人,占全国彝族人口的10.76%,是全国除云南、四川以外的第三大彝族聚居地。在贵州的少数民族中其人口数量列第5位,占全省人口的2.1%,全省85个县市有16个县市居住有五千人以上的彝族人口。建立了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并在9个县设立了58个彝族民族乡。贵州彝族主要分布地是威宁、赫章、大方、黔西、六枝、盘县与水城。 魏晋南北朝时(三世纪至六世纪),居于云南东部的彝族先民爨氏大姓统治集团势力强盛,以建宁(云南曲靖),晋宁(昆明一带)二郡为中心,统治范围包括贵州的牂牁、平蛮、夜郎及云南的朱提、建宁、晋宁、云南、  相似文献   

9.
苗族人民能歌善舞,芦笙舞是主要的舞蹈形式,很有代表性,且历史悠久。唐·樊绰的《蛮书》载:蛮人“处子孀妇,出入不禁,少年子弟春夜游行闾巷,吹葫芦笙或木叶,声韵之中,皆寄情言,用以相呼应合。”《宋书》载:“西南牂牁诸蛮来贡方物,太宗招见其使……令作本国歌舞,一人吹瓢笙,如蚊蚋声,良久,数十辈连袂宛转而舞,以足顿地为节。询其曲,则曰‘水曲’。”苗族的“水舞”和“鱼粼曲”,  相似文献   

10.
美术课程总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具体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大领域,各有不同的方向和要求。  相似文献   

11.
在继承前贤思想的基础上,孔子丰富了"中和"思想.之后,朱熹建构了一个以"中和"体用为核心的理论系统,王夫之则重释了"中和"、体用概念的内涵.至此,儒学的"中和"思想已经成熟.同任何哲学范畴一样,"中和"这对范畴也必须落实到现实层面.在现实层面,"中和"表达为"和谐"、"适度"的状态.然而,作为"和谐"、"适度"的状态,"中和"在落实于现实层面时,其理论意蕴不仅有积极方面,同时也有消极方面.对此,我们不可不辨.  相似文献   

12.
马援与滇越古代交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经注》卷三十七《叶榆河》条说:“建武十九年,伏波将军马援上言:‘从(米尼)冷出贲古击益州,臣所将骆越万佘人,便习战斗者二千兵以上,弦毒矢利,以数发,失注如雨,所中辄死。愚以行军此道最便,盖承藉水利,用为神捷也’。”该书同卷同条又说:“进桑县,牂牁之南部都尉治也。水上有关,故曰进桑关也。故马援言:从(米尼)冷水道出进桑王国,至益州贲古县,转输通利,盖兵车资运所由矣。”《水经注》这两段文字,已被近故方国瑜先生辑入他主编的《云南史料丛刊》,名之曰“马援请通(米尼)冷道上书”。据方先生考证,汉  相似文献   

13.
"卖"的含义是以东西换钱,与"买"相对.经引申,"卖"又有发卖、卖弄、背叛、欺骗等义项.古代汉语中表示"出售"这一意义的词还有"贾"、 "酤"、"沽"、"市"、 "贩"、 "售"、 "资"、"鬻"、 "粜"等.  相似文献   

14.
《论语》释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书名中的"论"字作"伦理"解、"讨论"解、"杂陈"解、"选择"解都是不正确的,只有"编纂"义是正解.这牵涉到词汇上的本义后见现象:即引申义使用在前,本义大量使用在后.《论语》的"语"字取对话义.此外,《论语》的定名时间在西汉,属于书名的定名在后,成书在前.  相似文献   

15.
中国当下,伴随着消费对象的不断"越界",历史消费主义影视思潮呈现出日渐明显的泛化态势.从历史消费主义影视剧的内部配方机理入手,可以把历史消费主义影视剧归纳为"配方"、"怀旧"、"噱头"、"小历史"、"游戏"、"反历史"等文化模式.历史在历史消费主义的尽情游戏中"迷失"了.无论历史消费主义影视剧走着怎样的路线,始终不变的是"消解-确立"模式.  相似文献   

16.
西安事变前后张学良与蒋介石的博弈可以看成两人在对日对共政策上的较量,是"攘外后安内"政策与"安内后攘外"政策的博弈.张学良认为先"攘外"后"安内",主张"息内战,御外辱"、"息内争,求和平",停止"剿共"内战,一致抗日.这种主张可视为对蒋介石"安内"政策的反驳.当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安内"政策失败后,意识到解国难须另觅新路.当东北军、十七路军和红军"三位一体"局面形成时,蒋介石继续逼迫张学良、杨虎城"剿共",激化了双方的矛盾.自此,两人的博弈拉开帷幕,而张、杨发动西安事变,是对蒋"安内攘外"政策的一种正面反抗.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讨论船山诗论与乐论的关联.船山诗学理论注重音乐性的重要原因,是以为"音"比"言"具有更高的表现能力和表现范围.王夫之认为,乐教的功能须由诗来担当,故诗就只以"言"为载体,而以"永"、"声"、"律"为审美追求.其诗论中"简"、"敛纵"、"柔缓"的追求,与其乐论有明显的共通性.  相似文献   

18.
王统照的诗论特别强调"感情"、"理致"、"音乐化"问题,实质是要求情感与理致合二为一,音乐化形式与思想内容合二为一.他解释风骨是风华、情感与骨力、气魄合二为一.他认为新旧体诗难于一刀两断.诗非"做"不成,不是"写"出的.体现了他的"爱与美"的文艺观与和谐美学观.  相似文献   

19.
“怀柔远人”的思想基础及清朝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天下中国观"与"夷夏之辨"是"怀柔远人"的思想基础.怀柔须建立在"德治"与"自治"的前提上.作为历代帝王的治术之一.怀柔的手段不外赐予、和亲、通商、教化等形式,以彰声威.最终目的是以"礼"来"定君臣之分,严夷夏之防".作为儒家思想的表征,"怀柔"在很大程度上是理想的象征,但其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0.
"仁政"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核心理念."天下为公"是"仁政"的最高价值追求."仁者无敌"是推行"仁政"的坚定信念.领导者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是实现"仁政"的关键.选贤任能、讲信修睦,使人各尽其材,是实现"仁政"的重要条件.体察民情、顺应民意,是实现仁政的根本途径.构建和谐社会思想为传统政治哲学的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