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说明茅盾同志1956年4月8日在复毛丹、黄治正、施大鹏三同志的信中说:“有的短的讽刺性的杂文(抗战前及抗战时所写),为了发表的方便,大都每篇换个笔名(鲁迅当时给《自由谈》写稿,就是这样的,我也给《自由谈》写过稿,也是每篇换笔名的),因此,不但人家常常弄错(把别人的算是我的,把我的算是别人的,而主要是把我的算是别人的),我自己也弄不清楚。”由此可知,茅盾同志曾在《申报·自由谈》发表过不少杂文,而这  相似文献   

2.
“夭道”     
茅盾同志一九五六年四月八日在复毛丹、黄治正、施大鹏的信中说:“有的短的讽刺性的杂文(抗战前或抗战时所写),为了发表的方便,大都每篇换个笔名(鲁迅当时给《自由谈》写稿,就是这样的,我也给《自由谈》写过稿,也是每篇换笔名的),因此,不但人家常常弄错(把别人的算是我的,把我的算是别人的,而主要是把我的算是别人的),我自己也弄不清楚。”由此可见,茅盾同志曾在《申报·自由谈》发表过不少杂文,而这些杂文不仅当时没有收集出版,解放后的《茅盾文集》也没有收入,现在《茅盾全集》正在出版,收入的也不多,因此。我把这些杂文收集起来,略加注释和考证,发表出来,供茅盾工作研究者和广大读者参考。我的注释和考证如有错误或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3.
说明一九五六年四月八日,茅盾同志在答复毛丹、黄治正、施大鹏三同志的信中说:“有的短的讽刺性的杂文(抗战前及抗战时所写),为了发表的方便,大都每篇换个笔名(鲁迅当时给自由谈写稿,就是这样的,我也给自由谈写过稿,也是每篇换笔名的),因此,不但人家常常弄错(把别人的算是我的,把我的算是别人的,而主要是把我的算是别人的),我  相似文献   

4.
《申报》副刊《自由谈》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报纸副刊革新的一个典范和旗帜。孤岛时期,王任叔主编时期《自由谈》实现了以“不违背民族国家的利益”宣传抗战救国;胡山源主编时期《自由谈》在贯彻抗战精神上有明确的意识,在传播风格上具有温和性;黄嘉音主编时期《自由谈》转向关注“社会与人生”,提供知识与趣味。  相似文献   

5.
鲁迅与唐弢     
唐弢与鲁迅先生相识的媒介是《申报》副刊《自由谈》。《自由谈》在三十年代初的文坛上影响是很大的。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真是绚丽多采,五光十色,相当热闹,相当活泼。其中最受欢迎的是每天一篇属于议论性的杂感文章。它的撰稿人很广泛,真可谓是老、中、青三结合。其中主要的“台柱”是鲁迅和茅盾。他们一个用“何家幹”、“丁萌”、“干”、“游光”等笔名,一个用“玄”、“珠”、“郎损”,“仲方”等笔名每隔两三天写一篇,起到了擎旗引路的作用。一些老作家如叶圣陶、陈望道、夏丏尊等纷纷响应,一些左翼青年作家如艾芜、叶紫、何谷天、草明、彭家煌等也纷纷撰稿。当时才二十岁的唐弢也是《自由谈》的主要撰稿人。由于这个关系“不久便认识也在《自由谈》写稿的鲁迅,得到向他请教相学习的机会。”(《中国现代作家传略·唐弢自传》)  相似文献   

6.
《伪自由书》是鲁迅先生的第七部杂文集,共收杂文43篇(其中9篇由瞿秋白执笔),系1933年1月至5月间作。这些杂文中绝大多数都在上海《申报》的副刊《自由谈》上发表过。1933年10月由青光书局用北新书局的名义出版。《自由谈》名曰“自由”,实际上鲁迅先生并不能自由地在这个园地上“驰骋”,“自由”“不过是一句反话”。(《伪自由书·前记》)所以当他编集时便以“伪自由”作书名,强烈地讽刺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所谓“言论自由”的虚伪性。在当时日益严重的压迫下,这些杂文是怎样写作、发表的?这本集子又是怎样出版的?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作些探索。并钩稽文章中的一些有关史料。  相似文献   

7.
一九三三年的一月到五月间,鲁迅适应现实的阶级斗争的需求,以他“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的杂文,在《申报》的付刊《自由谈》上,和敌人进行了短兵相接的斗争。《伪自由书》便是这次光辉的战斗的结集。鲁迅说:“所谓‘自由谈’,其实是不自由的”,“‘自由’更当然不过是一句反话”(《伪自由书·前记》)。这些杂文,在当时“文禁如毛,缇骑遍野”的白色恐怖下,只能是“带了锁链的跳舞”。“伪自由书”的命题,便是对国民党反动派辛辣的讽刺。附在《伪自由书》出版时的《后记》,并没有另外发表,但《伪自由书》发行后,  相似文献   

8.
黎烈文(1904—1972),湖南湘潭人,编辑、作家兼翻译家。他于1932年春自法国归国,12月1日应《申报》馆老板史量才的邀请,出任副刊《自由谈》主编,至1934年5月9日辞职,前后历一年半的时间。此前《自由谈》的主编是礼拜六派的主将周瘦鹃。《自由谈》上登载了大量鸳鸯蝴蝶派的作品,作者大多是吴门文人,文风“陈腐到太不象样”,招致了各方的批评,引起了《申报》高层的不满。《申报》是商业性报纸,扩大读者面和影响,提高发行量,创出更好的经营业绩本是题中之意。此外,“一二·八”之  相似文献   

9.
瞿秋白同志曾将自作旧体无题诗两首书赠鲁迅。其中的一首是:不向刀丛向舞楼摩登风气遍神州旧书摊畔新名士正为西门说自由近读《申报·自由谈》,见有人说真正快乐的情死,却是《金瓶梅》里的西门庆。此外,尚有“冷摊负手对残书”之类的情调,实在“可敬”。欧化白话文艺占领《自由谈》,正象国民革命军进北京城。欲知后事如何,只要看前回分解可也。因此打油一首。  相似文献   

10.
中国报刊史的研究者和新文学运动的老前辈们,提及30年代初(1932年底——1935年)上海《申报》革新后的副刊《自由谈》,对其中小品文、杂感文异常活跃的局面,以及这个局面怎样使中国杂文走上一个新阶段,怎样与新文学运动发展有着联系时,都持肯定意见。的确,由于30年代初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文化围剿”白色恐怖,“左联”进步刊物大部被封,那时的《自由谈》便成了以鲁迅为代表的进步作家呼吁抗日救国,抨击国民党对日屈辱妥协,揭露反动派钳制舆论的重要阵地。鲁迅、茅盾、郁达夫、陈望道、林语堂等是《自由谈》的经常投稿人。仅鲁迅一人,这时期就先后用48个笔名发表了143篇文章。调动了进步文化人在内忧外患的恶劣  相似文献   

11.
也谈对中国近代期刊页码编制的评价李频(《影视教育》编辑部)姚福申先生在其大著《中国编辑史》中论述晚清期刊时说:有的中文洋装杂志每页虽标有页码,但所标的并不是整本书的顺序页码,而是每篇文章顺序页码。我们根据这个页码只能知道这篇文章或这一专栏有几页,这是...  相似文献   

12.
中国报刊史的研究者和新文学运动的老前辈们,提及三十年代初(1932年底—1935年)上海《申报》革新后的副刊《自由谈》,对其中小品文、杂感文异常活跃的局面,以及这个局面怎样使中国杂文走上一个新台阶,怎样与新文学运动发展有着联系时,都持肯定意见。的确,由于三十年代初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文化围剿”白色恐怖,“左联”进步刊物大部被封,那时的《自由谈》便成了以鲁迅为代表的进步作家呼吁抗日救国,抨击国民党对日屈  相似文献   

13.
如何理解鲁迅《秋夜有感》一诗,曾经引起过讨论。主要分歧是,《秋夜有感》的内容和张梓生及其主编的《申报·自由谈》是否有关。张恩和同志《风雨鸡鸣斗志弥坚——对鲁迅诗<秋夜有感>的理解》①一文,持“有关”说。陈瘦竹同志不同意张的“有关”说,认为在联系当时形势时,“过于狭隘,因而难免牵强附会”②。严迪昌同志虽然也认为张的一些论点“欠市慎,与史实不符”,但却支持张的“有关”说,认为“鲁迅与张梓生及其接编《自由谈》的关系恰恰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30年代,《申报·自由谈》编辑黎烈文,团结了一批进步知识分子,以《自由谈》为阵地,引导广大市民关注社会事件,开展社会批评,拓展世界眼光,研究社会问题,倾注人文关怀,多方位构建上海现代都市文化,体现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和文化精英特质。  相似文献   

15.
唐弢在《琐忆》里记述他于1933年至1934年之间在《申报》副刊《自由谈》上投稿,“那些看文章‘专靠嗅觉’的人,就疑神疑鬼,妄加揣测起来,以为这又是鲁迅的化名。他们把我写的文章,全都记在鲁迅先生的名下”。无独有偶,几乎是在同一时候,还有一位新进的青年杂文家也被误认为是鲁迅的化名,那就是徐懋庸。不过,唐弢是被叭儿狗们错认为鲁迅的新笔名,而徐懋庸则是被《自由谈》的经常撰稿者林语堂当作鲁迅新变换的署名的。《徐懋庸回忆录》第七章里忆述了此事:“一  相似文献   

16.
<正> “矫情”,还是胡扯? “矫情”似乎并不是个褒义词。因此,当我打开《文学自由谈》1991年第一期,读到那一组谈《红楼梦》的《读书手记》中一篇《红楼的矫情》的时候,不由得怔了一下:曹雪芹写《红楼梦》,深情无限,怎么会是“矫情”呢?  相似文献   

17.
勒内·笛卡尔(Rene Descarts,1596——1650年),法国著名的哲学家,西方近代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大陆理性主义的代表。他在哲学上给后人留下了《方法谈》(1637年)、《形而上学的沉思》(1641年)和《哲学原理》(1644年)等几部著作。  相似文献   

18.
余万龄 《老友》2012,(3):53-53
我是《老友》的忠实读者。订阅12年来.我每期每篇必读,优秀作品反复读,细细品赏,受益匪浅。阅读之余,总觉得光读人家的文章,自己不会写。实是愧疚,因此,我也萌发出自己投稿的念头。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投了些稿子,谁料《老友》竞给了我三次意外的惊喜。  相似文献   

19.
鲁迅杂文集命名的修辞艺术段留锁按照命名的先后.鲁迅14本主要杂文集依次是《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坟》、《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淮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事杂文二集》、《...  相似文献   

20.
《伸冤》是鲁迅和瞿秋白继《王道诗话》之后,合作的第二篇杂文。这篇杂文也是先由翟秋白执笔写成,然后由鲁迅作文字上的修改,请许广平誊抄后,署上鲁迅的笔名——“干”,寄给《申报·自由谈》发表的。翟秋白写作的日期是一九三三年三月七日,发表的日期为三月九日。翟秋白原来的题目是《苦闷的答复》,鲁迅改题为《伸冤》。《苦闷的管复》今收入《瞿秋白文集》第二卷,《伸冤》当对即由鲁迅编入自己的杂文集《伪自由书》。《苦闷的答复》是什么意思?原来,一九三三年二月,国联调查团团长李顿,在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