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主要是论述当英语静态动词用于进行体时,这些静态动词除了增添进行体的短暂住外,还含有动态的意义。且当静态动词在进行体出现时,它们还赋予一些句子“喜怒哀乐”等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2.
(一)概述英语的动词有动态与静态之分。即是说,在习惯上或在某些用法上,有的动词不能用进行体形式,它们就叫静态动词,或准确一点说,叫动词的静态用法,如,He knew the answer,不能说成× He was knowing the answer。相反,能用进行体形式的动词,则叫动态动词,或叫动词的动态用法,如,He is reading the book。  相似文献   

3.
英语动词可分为动态动词(dynamic verbs)和静态动词(stative verbs)。动态动词常用于进行时,而静态动词则一般不用进行时。静态动词包括以下几类:1.表示感觉的动词;2.表示感情或情绪的动词;3.表示心理或精神活动的动词;4.表示关系的动词。 一、表示感觉的动词(verbs of sense)。这类动词主要是表示五官感觉的动词see(看见),hear(听见),smell(闻到味道),taste(辨出味道),feel(感到)。这些动词表示的是无意识的行为(involuntary actions)。例如,只要你睁开眼睛就可以看见各种景象,不管你喜欢不喜欢这种景象,你看见了它,所以是无意识的。这类动词用来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时,不能用进行时,要用一般时态来代替。如: 1.You see here an old woman. 你在这儿看见的是一位老太婆。  相似文献   

4.
静态性和动态性分别是名词和动词的根本特性.然而,在典型的静态名词和典型的动态动词之间,往往存在着一个"连续统".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专门探讨动词的静态性,通过设置一定的检测框架,最终得出程度不同的分层级的静态动词.  相似文献   

5.
运用《中国学生英语口语语料库》在过去进行体中检验了情状体假设,结果发现学习者最先标记活动动词,其次是完结动词,并错误标记静态动词,但并未标记达成动词,部分支持体假设.原型理论可以解释情状体对过去进行体标记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通常进行体与动态性词汇相连,因此动态性词汇可用于进行体.然而在现代英语中,某些静态词汇也与进行体连用,表示暂时性和说话人的某种情感.这种动态与静态的结合表达方式正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7.
一、静态动词静态动词(stativeverbs)指的是一些表示相对静止状态的动词。可分为感官动词、认识动词和联系动词三类。(一)感官动词(verbsofperception)这类动词有see,hear,smell,taste,feel等等。它们可以表示客观存在作用于感官而不受意识支配的行为,如:Icanseeaplaneflyinginthesky.Iseemtosmellgas.(我好像闻到煤气味儿)这类动词在表示这种客观存在着的物体使人五官感觉到的意思时不宜用于进行体。试比较:Icanseethelightoverthere.(正)Iamseeingthelightoverthere.(误)而在表示某人主动地去感觉客观存在着的物…  相似文献   

8.
俄语动词的时、体与英语动词的时态是两个十分复杂的语言范畴.在学习第二外语——俄语或英语——的过程中,不少学生往往自然地由英语动词的时态联想到俄语动词的时、体或由俄语动词的时、体联想到英语动词的时态.本能地用英语动词的完成时来代替和套用俄语动词的完成体.或试图简单地在两种语言动词的时、体和时态上划一“等号”.如用英语动词的一般时、进行时去套用俄语动词的未完成体,或用俄语动词的完成体去套用英语动词的完成时等等.这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两种语言在语法作用上的某些不等值差异以及两种语言中动词的某些范畴的实质.对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讲解.  相似文献   

9.
日语中的成对自动词和他动词在翻译成中文时,两者意思大致相同,但从语法意义的角度来看有时相差甚远.除了成对的自他动词外,有些动词兼有自他动词的属性,有些动词只有自动词的形式,有些动词只有他动词的形式,使用情况较为复杂.首先,梳理日语自他动词在词形上的区别来基本判断某个动词的自他属性.其次,分析自动词和他动词在主动态、可能态、被动态、使役态及动词的存续体和持续体的句型中体现出的不同语法意义,从而总结概括出自他动词的使用规律.  相似文献   

10.
本文指出了静态动词与一般现在时或一般过去时相容,而与进行体或将来时不相容的特点;提出了表达状态除了用静态动词之外还可用形容词、名词以及一些动词短语、介词短语、静态动词与不定式连用的结构。分别从用法、功能上说明了静态动词表达状态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英语的构句以动词为核心,研究动词的语法意义对英语学习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本文就英语动词易混淆的静态和动态涵义,即表达状态和动作含义的动词的基本语法特征加以比较,以期对它们的“词汇意义”和“进行体”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和论述。  相似文献   

12.
情态与动词或句子的情状特征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不同情状类型的动词或句子与不同情态类型存在匹配上的互动关系,表现为属于不同情状类型的动词或句子与表达不同类型情态的情态动词之间的共现限制.静态情状与认识情态、动态情状与根情态之间在概念结构上存在着有机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体现为:在句法上,它们的表现形式呈自然共现关系,即典型的静态动词与表达认识情态的情态动词自然共现,而动态动词则与表达非认识情态(根情态)的动词共现.不同情状类型的动词或句子与多义情态动词共现时,情状类型对多义情态动词的语义解释会产生有效的影响,情状对多义情态动词的语义具有分化作用.  相似文献   

13.
英汉语中的定位动词在不同的句法构式中都可分别表达动态和静态含义.对英语定位动词的研究认为,此类动词的动作叉由状态义转化而来;而传统汉语研究则认为这类动词的状态义是在静态存在句的构式作用下由动作义延伸而来的.然而对汉语定位动词出现的句法结构、表达的事件类型及其内晨语义特点的分析表明汉语定位动词的动作义也是由状态义转化而来的--从而为定位动词可以同时表达动态和静态场景的特殊现象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英语动词按其词汇意义划分为静态动词和动态动词, 对正确使用时态( 特别是正确使用进行时态) 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静态动词一般表示不受意识支配的行为或状态, 但过程动词、趋向动词虽表示不受意识支配的行为, 却属于动态动词。  相似文献   

15.
文章着眼于动词的静态意义和动态意义,将致使动词分为两类:静态致使动词和动态致使动词,前者指本身带有致使义的致使动词,后者指本身不带有致使义的致使动词。文章着重分析了后者在致使框架中发生的词义变化及其制约因素。最后根据致使力的隐喻扩展,对广义的致使动词进行了重新分类,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6.
根据翻译理论,针对英语翻译中的动词优势和汉语的动词优势,动态与静态,以及动态与静态的转换进行分析。对比英汉语言中这种不同特质,避免生硬的对等式翻译。  相似文献   

17.
位移体空间运动的参照,由"处所词"充当,按语义特征可分为"起点"、"经过点"和"终点"等.由介词标引的处所词,部分可以位于动词前,部分可以位于动词后,但有些介词结构位于动词前和动词后时,表义上往往不同.表示"起点"的处所词可以用介词结构置于动词前,表示"终点"的都不能用介词结构王于动词前,而可以由趋向词标引用于动词后.处所宾语语序基本遵循"起点在动词前,终点在动词后"的时空像似性,体现了人类普遍的"终端焦点化"的认知倾向.  相似文献   

18.
不及物动词存在句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及物动词存在句特定的结构形式(NP1+Vi+着+NP2)决定了在其语义结构中有一个处于核心地位的轻动词——[存在](EXIST),这个轻动词使动作动词在存在句中只能表示某种存在状态。动态的动作动词要进入静态的存在句,至少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中的一个:其一,可以加"着"表示某种持续的状态;其二,从意义上看,往往跟人或事物常规的生存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9.
从语义关系看"AのはBだ"句式的成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裂句"AのはBだ"能否成立、以何种形式成立,都与该句式中被焦点化的成分B跟A部分中的谓语动词在语义关系上相结合的紧密程度有关.当被焦点化的成分B与原谓语动词的语义关系紧密时,该句式就容易成立,而且在焦点化位置一般不出现相应的格助词;当被焦点化的成分B与原谓语动词的语义关系松散时,焦点化位置一般出现相应的格助词,用以明确语义关系,更加松散时甚至难以构成"AのはBだ"句式.  相似文献   

20.
英语动词"jumped"和"hopped"表示的动作具有间断性,如果在一个时间性参照句法成分激发下,这两个动词可以表示连续性动作,这种由时间参照成分激发实现的语义与该句法结构中的各组成成分语义之和不同,这种语法语义现象被称为"体压"。用英语作为实验材料的论文在证明"体压"这种语法语义现象是否有神经认知上的理据时得出了肯定和否定两种相反的结论。肯定"体压"这种语法现象的学者根据"体压"是"语义转移"还是"语用转移"现象,又分为两派,由此而建立了各自不同的"体压"理论。用汉语的连续义和间断义动词并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征分两个实验检测汉语动词语义的认知加工特征,结果显示体压现象与汉语动词本身的语义和包含这些动词的句法结构都有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