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岭南诗歌作为岭南艺术母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必然会受到岭南地区社会生产方式与社会思想意识形态的影响,同时也必然受到岭南其它艺术形式(比如词曲、民歌、地方戏、音乐、书画等)的交叉影响,而后者的影响往往更为密切和更为久远。本文把岭南涛歌放到岭南艺术的大背景中加以审视研究,具体分析了岭南诗歌与各种艺术形式之间的交叉影响以及相同特色,进而揭示出岭南诗歌的艺术风格及其产生与发展的前因后果。  相似文献   

2.
唐代岭南内陆交通,若以广州为轴心,北可抵汴洛,东北与江南沟通,西出大理,东通闽浙,初具全方位的交通格局。至宋代,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岭南交通基本格局除沿袭唐代之外,又有了两个明显的变化:一是交通道的增辟;二是交通路线的整治与管理水平的提高。宋代岭南交通道的增辟,主要集中在东西方向,即东通闽浙与西出大理的交通路线。东路交通,向为落后,尤其是陆路交通。唐代有两路可通福建。若从广州始,可经循州(今广东惠州)至兴宁(今广东兴宁县北),若到漳  相似文献   

3.
20 0 0年 9月 2 2日 ,“岭南宗教文化史”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大学召开。此次会议是为庆祝广东省历史学会成立 50周年及推动岭南宗教文化史的研究 ,由广东省历史学会和广州大学历史系联合发起的。来自广州、汕头、潮州、肇庆等地高校、科研单位的 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本次会议收到论文 35篇 ,有 2 0多位学者作了专题发言。从所提交的论文及发言情况看 ,与会者都紧紧围绕“岭南宗教文化史”这一主题 ,从民间信仰、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岭南的宗教文化史 ,基本勾勒出了岭南宗教文化史的大致轮廓。 1 在民间信仰方面…  相似文献   

4.
汉族是最早定居新疆的民族之一.特别自清代开始至新中国成立以来,因政府组织屯垦戍边,支援边疆建设,或处于避灾、经商、谋生等目的,自行迁来这一地区的居民连续不断,这些外地迁来的居民不仅带来了他们的农业生产方式、生活习俗,而且带来了他们在原住地修建居屋的习惯,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的民居聚落文化中心,在同当地各民族的长期交往中,互相交融、互相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疆汉文化.  相似文献   

5.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发展动因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如果说,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动因理论是基础理论,那么科学发展观就是应用理论.如果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存在,那么,科学发展观就是这一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意识.市场经济的使命:一是发现自然的属性与人的属性,二是发展社会生产体系与社会需要体系.这一使命必然地要求科学地发展市场经济,这里的"科学",指的是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只有市场经济走上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才能从根本上真正地实现人的发展.科学发展现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发展动因理论,不仅仅是对中国社会主义从生产关系到生产力再到生产方式的历史回归的理论总结,同样也是对中国社会主义从生产方式到社会形态的历史回归的理论总结.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资本论>通过对资本主义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全面地分析了资本本性的矛盾在社会生产中的具体体现.这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对资本主义存在根据的质疑和追问,从物质生产角度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性和暂时性.  相似文献   

7.
广州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2000多年历久不衰。目前又是我国沿海14个开放城市之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在我国政治、经济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研究广州城市的形成,可以为广州市制定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提供历史依据,也有助于认识岭南地区古代城市形成的模式和演变规律,以及岭南地区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与特点。关于广州城市的形成问题,实际上包含着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广州作为一个聚落(村或城)出现于何时?广州作为一个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城市何时形成?  相似文献   

8.
秦汉时期岭南越人与外界的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岭南越人与中原、长江流域、云贵高原各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往来。这种交往,在赵氏政权统治的南越王国时期,达到了一个高潮阶段。岭南越人吸收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并积极地与周邻地区相互往来,同时还利用地处海滨之优势,进行海上开拓,为岭南越人在西汉中后期更进一步地与汉民族相互融汇,为日后的广州作为东方第一人港,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发展创造了良好基础.广州象岗南越文王墓,则以出土数千件精美绝伦的文物、雄辩的事实向世人宣称,它是相互传播交流的结果,是南北文化、中外文化、少数民族与汉民族文化交沈的结果,没有这多种形式的交流,就不会行南越王墓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美妙绝伦之作,也不会有日后岭南地区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 古代的中国文明是逐渐南移的.岭南地区虽然在秦汉时已划入中国的版图,可文化一直是比较落后的.到了唐代,广州及其四周,由于中外贸易的结果,出现了局部的繁荣.但岭南地区就整体来看仍然是落后的.敦煌写本户部残格的一条敕文便反映了这种情况.天授二年七月廿七日敕:岭南土人任都督、刺史者,所有辞诉,别立案.判官,省司补人,竟无几案.  相似文献   

10.
社会历史领域的歌德巴赫猜想之一,是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这一理论不仅几度在中国引起激烈争论,而且始终是世界级的研究课题.因为正是在这里凝聚着马克思观察和研究历史的根本方法论.积极地继承这一宝贵的思想遗产,对于完整地把握马克恩的历史观,尤其是理解历史过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东方民族独特的历史道路、文化背景,民族心理,理解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中国独特的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关系,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清代前期岭南二元中心市场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区域中心市场是一个区域内许多地方市场农产品的集聚中心和转运点,又是大都市手工业产品的集散中心。在大多数情况下,区域中心市场总是由某一个大城市来充当。它们总是处于交通运输的枢纽位置。 通常认为,岭南区域的中心市场就是广州。不错,自秦汉番禺成为岭南“一都会”时始,历唐宋以迄于元明,广州始终执岭南经济之牛耳,如果我们对当时是否存在岭南区域市场不置异词的话,那么,广州居于岭南区域中心市场的地位是无庸置疑的。但是到了清代前期,岭南大地上崛起了另一新兴城镇——佛山,广州独一无二的市场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12.
"亚细亚生产方式"之争由来已久,成为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的一柱公案.本文以该论述的经典文本表述为依据,从两大区分(社会形态和社会经济形态的区分以及"亚洲式的社会"和"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区分)入手,并将亚细亚生产方式社会归为第一大社会形态;通过对"亚细亚生产方式"作静态和动态的考查.得出亚细亚的、古代的和封建的生产方式全都属于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三种生产方式不存在依次更替的关系,资产阶级经济是亚细亚的、古代的和封建的经济形式解体的可能性结果.  相似文献   

13.
刘圣宜 《学术研究》2001,4(7):126-132
广东学术界对鸦片战争后几十年间岭南文化形态是封闭还是开放的问题存在不同意见.本文发掘并考察了1874年在香港创刊的中文报纸<循环日报>的早期存报,对其创办的背景、办报的宗旨、内容和社会影响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说明这一时段西学在岭南传播的情况和特点.本文认为,岭南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以及商业的发展,文化形态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官方封闭的意识阻止不住商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西方文化的冲击.就民间而言,鸦片战争后西学在岭南的传播并未停止,而是潜滋暗长.在经过港、澳输入的西方文化的直接熏陶下,岭南终于成为维新和革命领袖辈出之地.  相似文献   

14.
历史的发展源于人们的需求和社会生产方式的推动. 马克思认为, 在阶级社会里, 被统治阶级的需求长期处于维持生存的低水平而基本不变, 根本性解决措施就在于解放生产力, 扩大物资产品的供给. 当生产力有一定程度发展后, 社会主流需求变化就成为推动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调整的动力. 马克思的需求理论与其生产力、 生产关系核心分析范式关联不大. 从社会主流需求变化对社会生产方式及上层建筑的影响, 挖掘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蕴, 会在理论和政策建议上对中国未来发展改革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生产方式决定生产关系.传统农业社会在发展过程中自发形成了基于土地的养老制约和规范,它规定了个体要遵循社会所规范的生命历程.然而,土地制度变迁使业已形成的土地养老规范受到冲击.与此同时,作为新制度化手段的社会养老尚不足以确保生命历程中角色的相互转换,致使土地养老与社会养老制度衔接出现裂隙.农村老年人在土地制度变迁的过程中,主动采取"以地自我养老"+"代际关系维护"的养老策略.从生命历程理论的视角来看,旧的制度是为了满足特定时期社会生产的需要,当社会经济条件变化导致土地养老不能满足需要时,生命历程制度也需要做出适应性的调整,因而运用退休制度来衔接土地养老与社会养老显得必不可少.这是生产方式的变革及其所带来的社会结构转变的要求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16.
因为市场化生产方式的引入,中国的社会结构已经发生并且依然在发生显著的变化.过去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关联是纵向性的,现在增加了新的横向性层面并且与依然残存的纵向性关联相交织;过去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化是等级性的,现在增加了新的层次性层面并且与依然残存的等级性分化相交织.因为横向性和层次性社会结构的发展,传统的建立在纵向性关联上的社会控制体系受到挑战,享有强大公共权力、组织权力和专业权力的群体"不受控"地侵夺弱势群体乃至全社会的利益,这是社会不够和谐的重要根源.如何改变这一切,对此本文提出了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7.
“楚国南界越过南岭”说商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历史上楚国的南界是否抵达岭南?这既是楚史研究应该解决的一个问题,也是岭南先秦史探索必须认真做的基础性工作,只有把问题弄清楚,才能正确估量楚文化对岭南究竟有多大的影响,真实地复原岭南先秦社会的本来面目.对于这个问题,有学者曾作过系统的研究,并根据古代文献的记载和自己对考古材料的理解,认为先秦时期“楚国的南界,实际上已越过南岭,……大抵在今广西北部桂林附  相似文献   

18.
以河西地区田野调查和问卷调查的结果为基础,探讨了在社会转型期少数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变迁.本文的基本结论是,文化身份认同是社会变迁的动态部分,是一个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不断地解构、建构和重构的过程.对文化身份认同的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生产方式的变化,全球化和社会转型共同影响了文化身份的认同,相比之下,大众传播的影响则是潜在的、间接的.  相似文献   

19.
“三民主义”最早产生于岭南,主要得力于岭南对外开放的社会环境和西方文化的熏陶。孙中山是“三民主义”的创立者。然在孙中山的周围还有一大群岭南人,他们与孙中山意气相投,最早对“三民主义”进行了宣传、讲解和发挥。可以说,“三民主义”并不单单是孙中山一个人的创造,除了孙中山之外,其他的岭南革命分子对“三民主义”的创立也有着不可抹煞的贡献。地处岭南的香港,是反清思想的一个发源地。香港自1841年被英国占领后,清政府便不能把它的统治力量伸展到这个小岛。许多不甘臣清的岭南人便把这里作为他们暂时脱离清朝统治的避难所…  相似文献   

20.
利用来广州旅游的游客在携程网和蚂蜂窝上发布的网络游记和内容分析法对网络游记进行分析,可探讨游客对广州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度。研究表明,游客感知的广州旅游目的地形象可归纳为地方美食、现代都市景点、文化内涵丰富的岭南建筑和古遗迹、独特的街巷景点、便利的交通五大主题;认知形象分析显示,游客对广州的旅游景点、餐饮、住宿、交通和社会氛围有较高的感知,而对"购"和"娱"的感知较欠缺;情感形象分析显示,游客以积极情感为主,中性和消极情感所占比例较小;推荐意向分析显示,多数游客明确表达了推荐的意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