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困境与冲突: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鑫 《学术论坛》2004,(5):146-149
政治现代化是世界各国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课题。考察晚清十余年间(1898~1911)政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西方政治制度移植和建构是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基本的路径选择,而国家权力与社会自治、国家权威与民主诉求两方面的矛盾使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处于缓慢发展和困境之中。  相似文献   

2.
洋务运动虽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作为中国近代首次大规模的近代化运动,它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史上却留下了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它的成功与失败向后世昭示出:中国近代化运动是在异常艰难中起步的;权威政治对落后国家的近代化运动起过推进与阻滞的双重作用;中国近代化运动是在被动中开始,在自觉中进行的。  相似文献   

3.
现代化乃近代中国的绝对主题.和绝大多数时人主要关注自上而下政治权威的现代转换不同.梁漱溟坚持并且践行了一条自下而上从社会入手的另类现代化道路.的确,从"国家一社会"的视角看现代化,实际上包括自上而下的政治权威转型与自下而上的市民社会建构的双向过程.而中国现代化进程之所以一再受挫.就因只单向度地注目政治变革,独立的、自治的社会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培育,以至国家与社会二者之间没有形成适宜于现代化发展的良性结构.从这个意义上言,梁漱溟自下而上"造社会"之现代化路径探索,值得珍视.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化的背景下,近代中国的国家建设内在逻辑是建立一个具有现代性集权的民族国家,具体而言就是必须建立一个具有高度合法性和有效性的中央集权政府.而在近代中国的特殊历史情景里,中国社会连续出现了权威危机,导致政治秩序混乱无序,致使近代中国国家建设在弱势权威的无力支撑下仓促展开.不论是北洋军绅政权还是国民党的党治体制都难以彻底化解这种危机,并最终因为无法形成有力的现代性集权政权而移交出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领导权.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来 ,通过国家的现代化来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一直是中国人孜孜追求的梦想 ,但中国真正开始步入现代化的正确轨道 ,则是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而始的。中国共产党所以能超越中国其它各种政治力量的努力而使中国的现代化由梦想变成现实 ,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在引领中国向现代化目标迈进时 ,能够根据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不断地进行制度创新 ,使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在合理的制度体系中得到健康的发展。一、中国共产党通过制度创新开辟了中国通向现代化的现实道路在深刻总结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的现代化有了一个全新的认…  相似文献   

6.
政党制度权威的建构与重塑作为对政党制度的一种完善和发展,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所在,是完善当代中国政治体制的契机。当代中国政党制度权威的系统建构与重塑,应从多层面推进。首先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入手,构筑起强有力的精神文化支撑;培育与现代民主相适应的政治文化,转变传统政治观念;中国共产党的权威作为中国政党制度权威的主导,要求我们必须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效遏制腐败,确保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地位;在客观认识与正确定位各民主党派的作用及地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作用。究其本质来说,建构与重塑我国政党制度权威就是对我国政党制度的完善。无疑,强化我国政党制度的理论建设,进一步完善多党合作制度是建构与重塑我国政党制度权威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坚持党的领导是百年党史的首要历史经验,这一经验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从马克思主义政治权威观看,国情方面的根据包括崇尚政治权威的强大传统和社会现实:古代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形塑了崇尚政治权威(帝王权威和官僚权威)的旧传统;近代中国百年革命形成了既追求民主又崇尚政治权威(政党权威和领袖权威)的新传统;现代中国(新中国)是以历史和人民选择的中国共产党政治权威为前提条件和立国之本的。新时代要如期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承扬好“坚持党的领导”这一百年党史积累的首要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8.
鸦片战争将中国强行推入世界现代化潮流中,中国历史因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现代化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线索,成为中国人民进取奋斗的根本目标。近代中国社会与现代化发展具有自身的特征中国现代化发展建立在中国近代落后的国情基础上;民族主义日益成为现代化和时代的主题;中国革命成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模式;中国现代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总原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和现代化步入一个全面的、整体性发展时期,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市场化、政治法治化、社会型态工业化和城镇化、意识形态理性化。而在社会现代化实践中,又坚持协调、持续、人本的发展观念。因而使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政治正面临着利益、文明、意识形态、结构等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9.
新权威主义是一种政治理念或政治模式。它倡导国家在现代化早期阶段推行新式的权威统治。这种政治模式的适用国情包括国家处于现代化初期阶段、低下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政治制度化程度、扩大的政治参与等。晚清中国推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法制化建设等一系列宪政实践,与新权威主义一些特征非常相似。新权威主义模式是清末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一个选择。  相似文献   

10.
政治权威与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必须有高度的政治权威才能保障社会的长久稳定和高速发展。历史经验证明,尤其在“后发展”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公共权威,包括国家政权、法律和政策,起着异常重要的作用,这是有效动员物质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基本前提条件,是加速现代化进程的保障。审视现实,当代中国一方面政治发展前景光明,但另一方面也存在危机,主要是权力的泛化使政治权威削弱,危及国家的稳定和展。要真正维护政治权威,根本出路是要对权力实现有效的制约。  相似文献   

11.
政治冲突、政治整合与政治秩序论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政治秩序、政治冲突与政治整合是一个相互作用和影响的互动体系,他们之间构成一个“冲突—整合—有序—再冲突”的螺旋发展过程,其中政治冲突是问题,政治整合是手段,政治秩序则是前提和目的。厘清三者关系,对维系与发展现有的政治秩序是大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12.
政治信仰是政治哲学生成的精神基础,是其指向的最高境界,是其学科体系的核心范畴,是制约其全程的灵魂.如果政治信仰不明晰、不自觉,任何政治哲学体系恐怕难以建立起来,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同样如此.政治哲学的现实性与理想性品质并不是所谓政治的现实性与哲学的理想性的原始移植或机械相加,而是全新生成的.任何政治哲学对它所处的时代来说,都是现实的,也是理想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与其哲学、政治学相比的特质而言,它从来都是用它的"理想性"批判、感召、构建其现实性.所以,现在所谓构建或重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重要的还是首先科学地研究马克思的政治信仰.  相似文献   

13.
论民国时期政治发展中的政治妥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国时期出现的政治妥协是当时政治发展环境的产物。妥协合作可能不是最理想的选择,但有时却是最可行的,甚至是唯一的选择。政治决不只是一门“斗争哲学”,也是一门妥协的艺术。妥协不能等同于投降,也不能简单地视为是软弱或投降的表现。民国时期的妥协合作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程度上对当时的政治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民国时期影响颇大的三次政治妥协分别发生在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派与立宪派及北洋军阀之间,国民革命时期的国共合作和抗战时期的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  相似文献   

14.
胡元梓 《学术界》2007,28(5):112-130
当今世界的许多国家,都处在民主治理与市场经济转型的不断迭荡过程之中.很明显,与这些转型相伴随的是日益加剧的政治冲突.我们看到,所有这些问题大多源于以宗族、种族、民族、部落、家族等为基础的政治认同,也与民主的发展同时发生.因此,民主发展与政治冲突两者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的重要话题.毫无疑问,没有民主,没有民主化,也就没有民主与冲突这对矛盾.政治冲突的发生,从总体上说,是由于:1)政治权威合法性丧失;2)民主制度本身不能保证民主政治能够和平地解决冲突;3)暴力本身已经长期扎根于冲突之中并依此重新界定政治秩序、评判政治实践.根本不是民主的结果.政治认同问题的核心在于,它是政治冲突的一种症状而不是病根.作为暴力冲突潜在原因的政治认同,一是与作为手段而广泛使用的即作为动员社会团体与个人的政治参与而引起冲突的政治认同,这两种政治认同之间有着根本的区别.当代社会的许多冲突属于政治认同的冲突大多仅仅是从后者的意义上来说的.当然,一旦种族认同、民族认同和其他认同被动员起来,政治认同会以自身的方式变成决定性的因素.在多种族、多民族的现代社会中,要解决民主发展过程中的政治冲突,应该做出关于权力共享的永久的宪政安排和政治架构.要认识到,在多元文化的场景下,当代社会的冲突,不同的文化其认识是不同的.在其有限的范围内,国家不能是一个普通的文化共同体,它必须是一个源于各个文化共同体,并以各自的政治自治为基础组成的一个普遍的政治共同体.即"文化多元,政治一体".要通过民主制度,给所有共同体包括少数人以实际的利益,从而反映权力共享和选举成功的直接成果.要以广泛的认同和宽容的公民精神为基础建立一个普遍的政治共同体.总之,至关重要的是,不同的文化共同体如何才能建立一个单一的政治共同体.它要求,在上层必须有更多的权力共享,在基层必须建立持久的认同和共识.不仅对少数而言,而且对绝大多数公民来说,无论是政治的,还是经济的,无论是一般民众的民主参与,还是民主化的进程,特别是以种族、民族为基础的政治精英之间,合作主义都是必需的,合作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暴力、知识与财富历来是政家必争的中心场域,三者整合成总体统治优势.知识统治与暴力统治、经济统治始终相互交织,知识流散导致权力流散,知识极权推动政治极权.故而,既不存在无知识基础的纯粹暴力、纯粹经济,也不存在独处于政治真空的纯粹知识.就政治的知识逻辑来看,统治秩序与知识秩序同构、政治神秘化与知识抽象化同构.就知识的政治逻辑而论,政治主题规定了知识主题、政治征用决定了知识兴衰.故惟有参照知识逻辑与政治逻辑,才能把握当代政治文明的脉搏.  相似文献   

16.
政党政治是民主政治的表现形式。政党政治取代君主政治在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界碑意义;政党政治是作为民主政治的范畴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民主政治体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现代政治文明系统的中枢;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键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政治。  相似文献   

17.
冲突是政治的源泉,政治的本质就是使人们从冲突走向一致。而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基本方式就是政治妥协。政治妥协不是投降、不是软弱,更不是反动,它是一门政治艺术,是一种政治策略,是一种社会调节机制,是在民主制基础上的不同利益群体的可行性合作。在多元化社会的今天,我们更要深刻理解“政治的灵魂——妥协”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8.
政治发展实际上是一种历史进程,是一个伴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而同时得以推进的进程。无论是通过主观规划与设计所推动的一国政治发展,还是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政治发展,之所以形成种种差异或采取了不同的政治发展模式,主要在于其生存的生态环境不同。自然地理条件、物质生产方式与水平、社会传统、文化习俗、民族构成等,这些都是政治的生态环境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对政治的形成、变化、发展产生影响;同时,政治一旦形成,一旦通过其特有的力量作用于社会乃至作用于自然,也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改变着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所以,一方面,基于特定的国情基础来构建一国的政治体制,是政治发展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规律;另一方面,合理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来促进一国的政治发展,也是需要遵循的基本原理。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人类能够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那些共通的、普遍的政治文明成果主要包括:属于政治原则方面的,如"人民主权"原则以及基于这个原则的一些价值和理念;属于政治精神方面的,如国家治理中的"法治精神";属于政治技术方面的,如不同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面临共同问题的解决手段。当然,正确区分政治发展中的合理借鉴与向别国输出政治价值和制度这两者之间的原则性差别,在当代国际政治领域也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政治文明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离不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政治文明建设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制约。其制约主要表现为:伦理性的政治文化制约着社会主义政治意识的现代化,宗教性的政治文化制约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自律性的政治文化制约着社会主义政治行为的法制化。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国民政治心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标志着人类社会政治生活进步的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国民的政治心态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具有明显的双重性。现阶段,对国民的政治心态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能够不断满足人民的政治参与愿望和政治利益需求的有效措施,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供可靠的政治制度保障,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