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 文学的未定性与意义空白不是一种无足轻重的附属现象,而是由文学的阐释多样性的客观现实与文学作品自身不对称交流的实现方式决定的本质特征,它深刻地反映了文学从创作到接受的审美活动全过程的内在规律,具有多层次多维面的蕴涵。从本文结构上看,它是艺术形式自身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含蓄的笔法,隐喻的技巧,是一种无法之法的暗示,是一种无表达的表达。从功能角度来看,它是人类审美感觉历史的生成和发展的巨大成果,具有心理学的充分依据,它在审美感觉的活动中展示了立体的召唤与调节功能。从交流意义上看,未定性与意义空白作为文学潜在的最高审美本质所在,其实现有待于本文与读者在双向交互作用的建构活动中全面地合成审美意境。 相似文献
2.
赵佼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8):63-64,73
作为接受美学的一个重要学说,西方空白理论重心在于读者对空白的填补,而中国的"空白"说则更侧重于对空白的创造。在对中西空白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文本创作过程和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言、象、意三者间的矛盾并解读了由此产生的文本意义空白,提出了从言、象、意三者中寻求平衡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3.
文学的艺术“空白”与鉴赏的“格式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学作品内涵十分丰富 ,文学作品的各种意义并不在一个层面上 ,它往往由作品的结构框架构成意义框架 ,欣赏者须把握理解框架结构中每个层面的意义 ,以构成统摄作品整体精神的“格式塔” ,才能最终寻求到作品意义的真谛 相似文献
4.
叙事空白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叙事方式,作者在叙述事件的时候,设下很多空白让读者去填充,因此,空白填充是读者参与文本意义生产和叙事交流的主要途径,是读者与作者及文本的互动和协调。读者对叙事空白的填充既是开放的,也是受到语境制约的。本文在对影响叙事空白填充因素、叙事空白填充的方法综合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叙事空白的填充对促进叙事交流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论文本的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奎军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2(5):27-35
如何确定文本的意义,是文论史上的一个一直在探讨的问题.持无意义观者认为,言不及义,语言是思想的糟粕,不能反映真理;客观主义文论认为,在文本中,存在着或隐藏着一些固定的意义,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当代阐释学认为,文本的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在文本和理解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对话关系,意义就存在于这种不断的对话关系中.人就是在理解的过程中,不断地深化自我认识的. 相似文献
6.
<正> “空白”在艺术创作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历来为艺术家所重视。书法艺术讲究空间布白之美,所谓“计白当黑,奇趣乃出”,从而产生“字外之奇”的艺术效果。绘画艺术崇尚“画在有笔墨处,画之妙在无笔墨处”,于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戏曲艺术重“虚拟”(虚拟性的动作、道具和布景),追求“遗貌取神”的艺术效果。文学艺术推崇“无言之美”,尤其是诗歌,讲究“象外之象”“言外之意”。……所谓“空白”,是指艺 相似文献
7.
“韵”和“味”作为单独概念使用有一个清晰的演变轨迹,在二者的相互渗透相互沟通以至结合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概念过程中有着独特的微妙变化。了解司空图的“韵味”说,必须对这种演变给以透彻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9.
中国文学批评中的"入出"说,强调鉴赏者既要入境入情,也要以审美的态度对作品进行赏析和评判."入"与"出"的统一是鉴赏者情感与理性的统一,内心与外物的统一,也是鉴赏者与作品之间"合"与"分"的统一.这种统一,从本质上看就是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0.
11.
随着哲学思潮的核心话题由两汉的天人相应转变为魏晋有无之辩,其所依傍的经典文本也由《公羊春秋》转换为"三玄"(《周易》、《老子》、《庄子》)。经典文本为哲人智慧觉解的文字载体,哲学家可以选择某些与自己价值观念相近的、可借以发挥自己哲学思想的文本,以开出文本的新思维、新内容,建构新的理论思维体系。"三玄"为玄学的玄虚放达提供了依傍。玄虚是指冥默无有的虚无之学,放达是指外在的恣情任性、不拘礼法的形式,也是指内在的一种精神境界。"三玄"为有无之辩提供了文本依据,无论是贵无论,还是崇有论,都从中开出适合其思想的资源;为名教与自然的分合之辩之所需;为得意忘言方法、绝言超象境界的论辩提供了方法论和体认论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提出并讨论了“天才”与约束天才的“鉴赏”这一对概念。然而二者间存在一种微妙的张力,仅凭康德文本的字面意思去理解天才为何需要被约束、鉴赏如何约束天才,则会分裂二者,产生矛盾。但依据更广阔的语境,“天才”和“鉴赏”的含义完全可以扩展到彼此之中,使得二者成为同一原则——想象力对知性超越与再和谐——的两个侧面。这样的扩展不仅解决了康德天才理论的内在张力,也更加符合艺术发展的现实。 相似文献
13.
王文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77,(2)
人们知道,填补历史空白可是件了不起的事情。古今中外,有不少这样的人物。例如,古代的张衡发明了浑天仪;祖冲之计算出了圆周率;李时珍写下了《本草纲目》;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他们造福于人类,可谓伟大。 “空白”和“伟大”能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四人帮”是心领神会的。只要宣布填补了什么空白,就会有人顶礼膜拜,这可是篡党夺权用得着的妙招。那个诡计多端的张 相似文献
14.
现代艺术的发展大大超出了"模仿"说和"表现"说的理论框架,这不仅使传统的艺术本质论陷入困境,而且使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变得困难起来。针对这种局面,丹托与迪基先后提出"艺术界"与"艺术惯例"论,尝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何为艺术的问题施行非本质主义的回答。在这里,以往关于艺术的定义让位给关于艺术的叙事:一件物品是否能成为艺术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与创造者、批评者、欣赏者之间所建立的某种约定,以及与艺术史之间所建立某种联系。尽管这种理论并不深刻,在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也极易引起争议,但毕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学术路向,并对当今的艺术实践提供了一种能够自圆其说的解释和支撑,这一切似乎标志着新的理论转型的来临。 相似文献
15.
论文学的“空白”艺术及其审美魅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空白"是指文学艺术的一种审美理念和艺术创作自觉选择的艺术手段。从"空白"产生的最早的哲学、美学源头,追溯其理念的萌芽和流变,再针对文学活动的具体实践,剖析其生成方式和艺术魅力,以期突破传统研究方式和学术追求上的局限,从而实现由宏观泛论到实际文艺批评模式的创新。总的来说,文学艺术以其独有的言说方式,由作家精心建构的艺术"空白",既是哲理意识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渗透,也是文学理论和文学活动时间的自觉选择。在这个属于人类精神灵性的表达的领域里,"空白"具有无尽的魅力,值得继续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提出读者和他所理解的文本之间进行着对话与交流。这种对话实际上是在读者的前理解和文本之间发生的,其本质是问答,它是驱动解释学循环的动力。伽氏认为,语言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真理只有经由对话才能显现,使理解达成;在对话中,读者要始终保持"善良意志"并积极参与问答,这样才能分享意义,实现成长。伽氏关注传统和对话之间的关系,传统既是对话的平台,也由对话得以传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追溯了从作品到文本、从作者批评到读者批评的置换过程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重读马克思的必要性以及不同解读并存的历史合理性 ,提出马克思主义史是马克思文本和不同时代读者的“期待视野”交融的结果 ,我们目前的工作应当侧重于描述和揭示各种具体的阅读和阐释过程 相似文献
19.
关于未发已发这一宋明理学中的老问题,王阳明继承了宋儒关于未发的本体与境界两种理解,并以良知或致良知这一核心概念为纽结,详细地对与未发已发相关的中、和、未发之中、已发之和等概念进行了分疏解析,对未发已发的关于做了很多细微的区别,从而进一步将未发已发的理解推向纵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