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敦煌道教医学文献的考论,认为在现存敦煌遗书中,与道教医学关系密切的有16件,其内容广泛,涉及道教医学的各个方面,是研究道教医学的珍贵资料。文章从敦煌文献这一新的角度对道教医学的特色及其在中华传统医学文化史上的影响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敦煌讲唱文学中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道教文化是其中之一。敦煌讲唱文学中的道教文化与敦煌地区源远流长的道教发展史有密切关系。敦煌讲唱文学中的道教文化主要表现为描写仙人、仙境、仙游、道士的法术施行及仙凡相通。敦煌讲唱文学中蕴涵着的道教文化反映了唐代对道教的尊崇以及佛、儒、道三教之间相互斗争、相互融合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己卯庚辰之间,与君避敌入蜀,家国危殆,戚焉忧伤。于时寄居三台,赁屋北郭,故纸销忧,相对哗啄,切磋琢磨,无时或息。薄暮昏霭,散步畦塍,土软菜香,四顾寂然,负手踌躇,莫逆于心。是时君方撰敦煌韵辑,摩挲剔剥,影写钩模,累月穷年,目力大耗;然玩揭成性,习不自觉,觉亦不自悛也。敌氛日张,敌患日逼,飞鸢频扰,蹩(?)逃命,则负稿而奔,烈日炎威,不以为苦,稿日以增,负日以重,余每嗤之终不悔也,盖视其羽毛有同身命矣。继而抗战益艰,米薪腾贵,生涯窘乏,不遑一顾;独以此遗册,得自海外,瀛寰若遭大劫,恐原卷亦不能保,则  相似文献   

4.
文章试图通过对敦煌本道教《升玄内教经》中南朝道教渊源的辨析,揭示这部经典在承袭魏晋以降南方道教各派教法的基础上,受到当时玄学风尚的影响,借鉴大乘佛教般若性空思想和中观学说,对中国固有的道教传统教义的哲理化改造。作者指出这种改造实际上反映了中古道教在道家精神和佛学智慧的交互启迪下消除巫术,追求理性的探索过程。  相似文献   

5.
<甲戊年正月廿二日洪润乡百姓高延晟祭宅神文><押衙邓存庆镇宅文>和<敦煌王曹延禄醮祭文>是反映归义军时期敦煌民间信仰活动的三份密切相关的文书.本文首先对两个<甲戌年正月廿二日洪润乡百姓高延晟祭宅神文>残卷进行了缀合和校录,并对由多份残卷组成的<押衙邓存庆镇宅文>作了进一步的拼接和校录,而后就三份文书中所反映的民间信仰及与道教之间的密切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余英时,当代海外新儒学代表之一。余通史、通儒,喜论中国文化史之短长,其著述偏重于"窄而深"的史学专论。余对起于"五四"运动并延宕至今的片面强调科学作用的思潮颇不以为然,认为当代中国片面地以科学为尊,而忽略了人文之德。由此,他提倡一种轻"天道"重"人道"的人文史观。其游学美国多年,智识背景及思想观点与大陆学者迥异,但这并不妨碍人们以"求同存异"之眼观其文化史观之大略。  相似文献   

7.
《中庸》所谓“道问学”乃是经典诠释学问题。“尊德性”是《中庸》经典诠释学思想的宗旨,即在经典诠释中“诚身”。因此,“尊德性而道问学”乃是《中庸》经典诠释学思想的总纲,即通过“道问学”来实现“尊德性”的目标。(一)“尊德性”宗旨的要领,是“隐恶扬善”并“择善固执”。(二)“道问学”就是在经典诠释中“致知”,具体展开为:1.“尽精微”(学、问、思、辨)以“道中庸”,意指经典本义的理解。2.“温故而知新”,意指经典新义的生成。不仅如此,这里还涉及诠释者的自我主体性的更新,因而具有前主体性的存在论意义。3.徵万事以证经义,意指经典意义的证明。(三)“敦厚以崇礼”则是《中庸》经典诠释学思想的旨归,意在“鉴往而知来”,指引未来的制度建构。作为诠释宗旨,“尊德性”是其“内圣”方面,“鉴往而知来”是其“外王”方面。  相似文献   

8.
壮族的文道教与武道教顾有识一、道教在壮族地区的传播壮族道教是汉族道教和壮族巫教相结合的产物。汉族道教始于东汉张陵的五斗米道和张角的太平道,南北朝时分为南天师道和北天师道,金、元时形成正一和全真两大教派。据传,汉族道教在晋代传入壮族地区。民间认定、晋代...  相似文献   

9.
唐代长安道教宫观大量设置,各名山宫观道士汇聚长安,积极介入社会政治文化活动,这反映道教史上山林道教向都市道教的转型。唐代长安道士注重弘道,道教与儒释共同鼎立而为三教,道学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  相似文献   

10.
藏传佛教和道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传佛教和道教二者的历史渊源很深。中印文献都有道教于公元三四世纪传入印度的记载或神话。佛教传入汉地后 ,和道教相互交融。来华印度僧人们回国后 ,传授融会了道教各种内容的密术。这种密术为印度纯密所摄取。公元 8世纪印度密教传入吐蕃 ,道教内容随之而入 ,并逐渐融入藏传佛教。笃本、洽本与羌族的原始宗教密不可分 ,与道教之间先天地存在着大量相似之处 ,因此吐蕃上下对融有道教内容的印度密教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藏传佛教的政教合一制度与活佛转世制度 ,只在道教中发现最相似的先例和神学解释。  相似文献   

11.
洪秀全汲取了基督教的一些仪式、教义,并与中国传统的儒、道、佛教及民间封建迷信思想交糅融合,创立了太平天国的新宗教一拜上帝教。关于拜上帝教与基督教的异同,儒家思想对太平天国的影响,学术界已有不少文章加以论述。关于佛教与太平天国的关系,近来也有文章开始探讨。而对道教与太平天国的关系,目前则尚缺乏专门文章涉及。本文拟对此作一探析,以就教于同行。一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道教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采取了包罗百家、兼容并蓄的态度。它把老庄  相似文献   

12.
东坡与道教     
蜀学和理学,是北宋两个对立的哲学学派,苏轼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举起反理学斗争旗帜的思想家。因此,程朱及以后历代理学家都曾对苏轼哲学横加指责。其中最主要的一条罪状,就是斥苏轼哲学为释老之学。朱熹著《杂学辨》,以《苏氏易传》为杂学之首,不惜笔墨,逐条指陈其溺于释老之处。其一日:苏轼在解释“道”这一范畴时,“不知道之所  相似文献   

13.
崂山道教及其在中国道教史上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崂山道教及其在中国道教史上的地位刘怀荣道教文化与山海相映的自然风光,构成了崂山最主要的旅游资源。就自然风光而言,快山早已不再是“秀出山东人不知”的“深闺倩女”;而崂山道教却仍未得到世人广泛的了解,就是在学术界也很少有人对它作深入的探讨。本文拟讨论崂山...  相似文献   

14.
15.
李商隐是一位道教信仰者。他自少年时代就亲自参加过道教的养炼实践,入仕后也一直与道教保持着密切联系。李商隐修道属于上清教派,注重“内丹”法,从哲学层面更多地吸收了老、庄的道家思想。李商隐对道教神仙之说也曾有过怀疑并加以批判,道教一定程度上是他追求功业、修身养性的工具及失意时心灵的寄托。然而道教经典及上清教派的“内丹”、存想思神等方术却极大地影响了李商隐超俗的人格、情感、思维与审美,铸就了他魅力独具的诗作。  相似文献   

16.
道教思想对白居易的影响可谓深远 ,白居易曾热情、执着地信奉道教 ,为得道成仙炼丹服食。他将这种宗教观念同世俗生活统一在“独善”观念中 ,带给在严酷现实中失意的文人一种安慰。同时白居易也深受儒学之影响 ,强烈的理性精神又使他能够从宗教的迷狂状态中解脱出来 ,冷静思考人的生命价值问题 ,从而产生对道教前后矛盾的言行和思想 ,而这种矛盾也是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所共有的  相似文献   

17.
符咒是中国道家灵修的哲学,也是心灵最高艺术升华,符咒作为信息传递符号的产生并以长期发展的最根本的心理基础。宗教的命运看来必须进行彻底的转向,也算是对超验形态以及与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创造。应从道家典籍来开发,对中国古老的道家文化进行综合创新,将道学文化的真实面貌公诸于世,形成新的道家学派,完成创立道学的使命。  相似文献   

18.
北京的秋天,天高云淡,在这秋景迷人的季节里,北京白云观东院罗公塔旁,那棵老白杨树下,每天傍晚时分都能见到观中的道友与一位清瘦的老者在一起对弈。这位老者就是道教界尽人皆知,在社会各界中享有极高知名度的黎遇航道长。“八·一三”松沪开战离乡土初涉流亡黎遇航原名顺吉,1916年9月21日出生於江苏金坛西岗村,其母外出未归、久无音讯,黎遇航幼时由姑母抚养。稍长,即随父亲黎洪春同皈道门,在茅山元符官中修道,由於他聪慧勤奋,人才出众,甚得师辈长者们的喜欢。师父们肯教他,他自己又能博学强记,所以很快就成为同门中出类拔…  相似文献   

19.
道教思想的解读存在诸多困难。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传统思维往往通过符号象征来表达思想理念 ,而道教在这个问题上尤其突出。因此 ,必须从符号学的角度对道教思想体系进行新的探讨。道教符号不仅具有自身的完整性 ,而且有其内在结构和组码原则 ;道教符号系统包含着许多子系统 ,其间存在着互相转换的关系 ,通过对这种关系的解剖 ,我们可以进一步认知其语言通讯功能  相似文献   

20.
宝卷与道教     
道教最根本的特点是把深奥的哲理与炼养的实践活动融为一体 ,明清时代民间宗教的宝卷深受这种特点的影响 ,逐渐成为道教影响下层民众的中介物之一 ;道教与民间宗教在炼养思想上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