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蒙古族草原生态文化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蒙古族草原生态文化观格·孟和蒙古族在严酷而封闭的内陆草原自然环境中长期从事牧业和狩猎业的生产生活的实践活动,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游牧文化。而草原生态文化观则是这种游牧文化的核心和实质。这是因为,首先,蒙古族的草原生态文化观是从蒙古族所从事的游牧和狩猎的...  相似文献   

2.
论当代生态科学理论视野中的蒙古族传统游牧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物质层面看 ,在当代生态经济学的理论视野中 ,蒙古族传统游牧文化成功地解决了草畜平衡、草场保护、草原生态系统内的能量节约与持续循环等重大问题 ;从精神层面看 ,在当代生态伦理学的理论视野中 ,蒙古族传统游牧文化成功地实现了生态化的生命观、自然观及与自然相处的和谐观 ;从制度层面看 ,在当代生态科学系统性、整体性及相互依赖性这一总的精神与原则的理论视野中 ,蒙古族传统游牧文化成功地完成了社会的秩序化与整合过程  相似文献   

3.
草原生态与蒙古族的民间环境知识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从人类学、社会学的视角 ,利用田野调查和有关的文献资料 ,在对草原生态民族区草原生态现状认识的基础上 ,对于草原生态和蒙古族的民间环境知识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论文以蒙古族的游牧传统和环境知识为中心 ,从蒙古族的游牧技术传统、居住格局、轮牧的方式以及蒙古族的宗教价值与环境伦理等方面 ,较为全面地揭示了这些民间的与环境有关的知识 ,直接间接地对于草原生态的保护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进而对于造成草原生态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冲突所造成的“农牧矛盾”作了基本的分析。最后 ,笔者指出 ,对这些民间的知识体系 ,在具体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 ,要考虑其合理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古代蒙古族的宗法统治经历了一个较为明显的转变过程。蒙古族的祖先室韦———达怛西迁至蒙古草原地区并由"古列延"集体游牧方式转变为"阿寅勒"个体游牧方式后,其社会逐渐从氏族制社会过渡到阶级社会;合不勒汗建立起蒙古部的初期国家政权后,蒙古社会进入了游牧民族的宗法奴隶制阶段;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后,蒙古社会由游牧宗法奴隶制过渡到宗法封建制,但这一过程直到元朝建立后才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5.
一、我县旅游资源的五个特点是:土、新、奇、特、美”。 “土”,我县的蒙古族是黑龙江省世居土著民族。公元9世纪就游牧于嫩江、乌裕尔河、通肯河流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立了带有浓郁地域特征的土著风情和灿烂的文化。蒙古包、勒勒车,使人追思在那广阔的草原上的游牧生活;那达慕、蒙古族风俗婚礼,祭山、祭敖包,使人领略蒙古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蒙古式摔跤,蒙古族舞蹈,使人看到马背民族的英勇骤悍。这里还有许多与土著风情相关的古文化遗址,比较著名的有大山旧、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四代王爷墓地,六处辽金时代古城遗址,寿山将军墓等。  相似文献   

6.
论蒙古族悠长民歌敖特根一、悠长民歌的风格特征蒙古族悠长民歌,是在蒙古族游牧生活与劳动的漫长历史中生成发展的独特的民间音乐。就是说,它是草原游牧生活与草原文化的独特范畴。它以音乐艺术方式展示了人的音乐感觉与想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自然与人的感觉及其生...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蒙古族经济史研究由于受文献资料的限制,而被视为蒙古学研究的薄弱环节.但近三十年来,得益于文献深入整理和一代学术新秀的涌现,中国学者在该领域,特别是在清代蒙古族经济史研究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研究的范围包括游牧经济、农业、工商业、财政制度等诸多方面,不但廓清了蒙古族历史上经济变迁的轨迹,而且对现代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路径也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本文通过学术史回顾,凸显其中的研究热点和问题指向,以资当今借鉴.  相似文献   

8.
汉族移民进入草原地区是近代内蒙古游牧社会变迁的重要转效点之一。在与汉族移民的经济交往中,蒙古族的交换观念逐步增强。草原农区的扩大和市场的延伸,促使蒙古族的从业方式产生分化,出现了蒙古农民、蒙古商人和蒙古车夫等多种职业角色。汉族移民开垦对蒙旗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双重的,蒙古族在获取地租的同时却逐渐失去了土地利用优势。  相似文献   

9.
蒙古族民俗有其形成的社会历史根源和自然根源 ,蕴涵着深刻的精神因素 ,存在着不同作用的成分。经济发展对蒙古族习俗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冲击 ,使其处于不可避免的变迁之中。蒙古族民俗变迁的根本原因是游牧经济与农业经济的结合 ,促进了蒙古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 ;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特别是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 ,对蒙古族传统民俗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影响 ,民俗的变迁明显加速 ,使当代蒙古族民俗的变迁呈现出灿烂动人的状况。应当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待蒙古族民俗的变迁  相似文献   

10.
蒙古族民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蒙古民歌是蒙古族人民生活斗争的反映和智慧的结晶,正如罗卜桑却丹所述,“世人欲察夷族风俗人情,率先细究其歌曲唱词,便可知其人其性。”歌词虽微,其意颇远,故有详加探讨之必要。 先后登上蒙古高原这一历史舞台的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纥、契丹等许多游牧部族中都盛行歌舞。蒙古族先辈与这些游牧部族很早以前就有来往、杂居、互为统属,有的与蒙古族共出一源,有的被蒙古族所融化。因此无疑会影响到蒙古族文化艺术、歌舞等方面。 世界民族之林中无论哪一个民族,其历史文化都在上古时期就已基本形成。但由于社会、历史的诸种原因,有些民族早期文化遗产为人所知甚少。要准确阐述蒙古族早期文化、曲艺全貌,尚缺乏必要的第一手资料。尤其是,当时蒙古族人民演唱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礼乐,极为珍贵,难以找到。蒙古歌曲,是由歌词与歌谱组成的统一体。经漫长历史岁月,  相似文献   

11.
蒙古民族古代社会有着独特的游牧经济形态,因而其法制建设也有着明显的游牧经济特点。为此概说蒙古族的法制史,了解蒙古族历史发展各阶段法制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不仅是挖掘和弘扬民族文化所必需,对于完善中国法制史的内容更是十分必要的。 一、古代蒙古的习惯法。在蒙古民族的家庭、氏族部落时代,蒙古社会没有法规,只有  相似文献   

12.
蒙古族生态文化的物质层面解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蒙古族物质层面的生态文化是指蒙古民族及其游牧诸先民们在蒙古高原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中所创造的、与这一环境相适应的、一整套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技能及有关的知识体系 ;体现于物质层面的蒙古族生态文化具有适应性、实用性、合理性及稳定性等特征 ;这一生态文化对今天而言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图腾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寄托和文明象征。古老的蒙古族一直流传着"苍狼白鹿"的民族起源传说。蒙古族的图腾崇拜是草原的王者——蒙古狼,这点从蒙古族的宗教信仰、风俗民情、历史记载、民间传说、游牧生活中可以体现出来。姜戎的《狼图腾》为我们塑造了一种全新的"狼形象":强悍、勇猛、机智、温情。狼形象蕴含着作者对华夏文化的反思,促使我们审视民族性格中的弱点,完善民族性格,弘扬民族精神,重新焕发古老的华夏民族的青春与活力。  相似文献   

14.
任崇岳 《中州学刊》2005,6(5):168-172
蒙古人入居中原之初,打算把漠北的游牧生产方式照搬到中原来,但遭到了中原百姓的强烈抵制,蒙古族统治者不得不改弦更张,调整政策,实行汉法.元代统治者努力学习汉文化、尊儒重教,提倡理学,促进了蒙汉之间的文化交流,而迁徙、通婚、赐姓名以及对汉文化的认同,则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元朝末年,契丹人、女真人、西夏人已融入汉族,蒙古族虽未被融合,但语言、服饰、风俗习惯已和汉人无异了.  相似文献   

15.
《蒙古族传统文化论》是我读到的好书之一。薄音胡先生在《序》里这样说 :“我国的蒙古学研究长期以来的重点在历史、语言、文学三个方面 ,成就斐然。但是 ,既然蒙古学的研究对象是蒙古民族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一切活动 ,那么仅仅三个方面显然不足于涵盖蒙古学的所有领域。”我同意他的思考。这部《蒙古族传统文化论》多视点、多层面地介绍、分析了蒙古族传统文化 ,对我们认识和探究游牧文化、草原文明将有很大启发。我之所以赞赏薄音胡先生的说法 ,还因为我一直在寻找让我读得懂的蒙古族传统文化研究的一部完整、系统的著述。作为从事中…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上,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多数属于狩猎—游牧民族,中国历史上农耕文化与狩猎—游牧文化间的竞争与融合是古代文化发展史中的一个基本线索。无论汉族文学,还是少数民族文学,都不是孤立发展起来的。促进和参与中国主体民族文学的发展,是各个少数民族文学对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贡献。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狩猎—游牧文化之间的互补与融合,极大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题材,促进了中国各族人民精神的升华。元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之前的中国文学以雅文学为结构主体,之后转变为俗文学为主体。蒙古族、满族等汉文学创作,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典型,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意义尤其重大。  相似文献   

17.
游牧的蒙古民族;在原有古代蒙医学的基础上吸收了汉、藏兄弟民族,特别是吸收了藏医的理论精华,从而创造了蒙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至今仍然指导着蒙医的临床实践。但是,这种有悠久历史且未中断的医学文化,总有其内在的古典性,这种古典性也许最集中地表现在这个游牧民族的物质文化的特点上。在历史发展中,医学文化与物质文化总是密切相关的,如何看到这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我认为要在游牧生活中。不同的民族因其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地理环境是文化的发祥土壤,蒙古族文化只能源于北方这块土壤,而蒙古族文…  相似文献   

18.
清代是我国多民族国家高度统一和发展的时期,在此时期统治者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成功地处理了民族问题,同时通过立法手段,使民族政策制度化、法律化,保证了统治政策的贯彻、实施。清政府在以法律手段处理民族问题的过程中,主要以蒙古、藏族这两个民族为重点。统治者清楚地认识到,蒙古族、藏族是历史传统悠久、人口众多、居地辽阔、力量较强的民族,控制了这两个民族,就基本上解决了清代的民族问题。 清朝,青海是多民族聚集的地方,有蒙、藏、回、土、撒拉等许多民族,其中蒙古族、藏族人口较多,居住较广。历史上,藏族人民长期在此游牧、居住。至明朝及清初,蒙古的一些部落相继进入青海,游牧居住在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随着清政府对青海地区管辖的深入,统治者根据青海蒙藏民族特点,提出四条原则,进行了民族立法。这四条原则是:(1)、保证国家法制的统一。《大清律》规定:“隶理藩院者,仍照原定蒙古例”办案。后来《理藩院则例》又规定:“如蒙古例所未备者,准照刑例办  相似文献   

19.
苏鲁克制度是蒙古族畜牧经济中产生的一项畜牧经营方式。从法律角度而言是一种物权制度,也是延续至今的重要的民事习惯。苏鲁克制度在以畜牧经济为主要特点的游牧文化中创造了新的契约模式,改变了原有的单一所有权物权体系,创造了新的用益物权模式,解决了游牧社会中最主要财产——牲畜的用益问题。转型时期苏鲁克制度的发展和变化需要倾注必要的法学关注,这将有助于维护苏鲁克双方的合法权益,给司法机关解决苏鲁克纠纷提供必要的法理分析知识,对完善物权制度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元代舆服制度与前代相比稍显混乱,这与其统治者的执政思想、政治制度中融合了蒙古族的旧俗即"国俗"有关.祭祀和上朝是舆服制度实施的重要场合,通过研究元朝政治文化制度可以发现,元代祭祀制度和御前奏闻制度中具有鲜明的蒙古族游牧特性及其与汉族传统习俗与制度的不完全融合,影响了统治者对舆服的需求与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