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共同语的基础方言是权威方言,应当具有双重权威性,即既是权威的地域方言,同时又是权威的社会方言。语言规范应当采用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的双重参照,从而形成复合参照系。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规范中,权威方言的作用是逐渐得到认识的,时至今日,总体来说对权威地域方言的认识比较到位,但对权威社会方言的认识仍显不足。在现代语言规范中,应充分肯定权威社会方言在规范中的地位,并努力培植当今权威社会方言的样本。  相似文献   

2.
方言成分在文学作品中的出现方式表现为如下不同层次直接选用方言词语和语法格式,这是多数情况;方言成分与相应的共同语成分在语篇中前后出现,形成语义复现;方言成分"升格"为作品的描写或议论对象.上述方式与作家的创作意图、对方言的敏感和判断力、语言规范化意识等相关;泛地域的方言成分,不利于作品语言风格的统一和地方特征的突出;方言成分的有效运用,可补充共同语的表现力,可提升方言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相似文献   

3.
1956年《国务院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对普通话进行了界定。从语音层面看,共同语的语音标准要在北京音系的基础上确定明确的正音规范,建立语音标准需要考虑到由于语言演变而引起的北京语音本身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所共同使用的语言叫做共同语。 在氏族社会里人口不多,地域很小,没有方言,所以任何语言都是共同语。后来,一个社会里出现了若干方言,影响了人们之间的交际,这样就在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了共同语。哪种方言能够形成共同语,要决定于某个方言在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上所处的地位。汉语有八大方言,即1、北方方言;2、吴方言;3、湘方言;4、赣方言;5、客家方言;6、闽北方言;7、闽南方言;8、奥方言。而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这是因为,北方方言区的代表城市——北京,是辽、金、元、明、清历代的都城,解放后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她是一个政治中心;许多重要文学著作,从宋元话本、元曲、明清小说,五四运动以后的不少文学作品,如:巴金、矛盾、老舍等许多著名作家的小说诗歌,直至解放后的许多文  相似文献   

5.
方言词语是喜剧小品语料的来源之一,它是实现小品语言生活化、乐音化、陌生化和个性化特征的重要手段.运用方言词语应充分考虑广大受众的可接受性,规避方言土语中过于土俗的成分,慎用同形异义词,处理好方言与共同语、规范与创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以往我们大多把方言看作一种语言的地域现象,然而,随着现代传媒的发展,共同语的强势作用日趋明显,方言也越来越表現出它的时代性特征。在这一趋势里,词汇无疑是最敏感也最突出的。要适应这一变化,我们的语言规范化工作也得与时俱进,从方法手段以至现念。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青海汉语方言为个案,讨论在多语环境中,语言接触影响的基本特点和规律,认为汉语青海方言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可能更多地吸收了其他民族语言成分,但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其会走向"停泊"的状态,进而靠近共同语而显得更加活跃和丰富,不可能继续更多地吸收当地民族的语言成分。  相似文献   

8.
彝文规范的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字的统一以语言的统一为前提,没有基础方言的超方言表意文字是不存在的。就彝语的历史和现状来说,不具备统一文字的条件。因此,整理规范彝文不必追求全民族的书同文,应该考虑彝语方言的实际情况,分别在社会生活联系密切、语言一致性较强的区域内确定该地区的标准方言,使彝文的整理规范以该标准方言为基础进行。可以制定一套能够囊括各地方言所有音节的"大音节文字字符集",各地方言互相对应的音节,采用相同的字符,不能对应的音节,各取所需。  相似文献   

9.
“汉字有超方言作用”这一观点现在盛行于我国理论语言和方言学界,经考察源于早期西方汉学。由于与中国传统语言学对汉字作用的看法、新化运动时期对汉字的批评及构拟中古语音和方言调查中运用汉字系统进行研究的经验暗合,故为我国理论语言和方言学界普遍接受。其实,这一观点完全违背语言理论中口语与字间关系的定论;持此观点对此所作的解释--汉字具有特殊导也不能成立,从汉字上不可能读出方言词汇、语法和真正纯粹的方言语音。因此,汉字没有所谓超方言作用,起超方言作用的是汉字这一书面符号系统所反映的汉民族共同语。汉字的方言读音是“蓝青官话”--不规范的共同语语音。  相似文献   

10.
新疆方言的一些语音、语法现象已开始进入普通话,对于这些现象我们应当做两方面的分析,包括方言对普通话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在分析中我们应当吸收那些已被人们广泛接受的语言现象,使普通话—我们汉民族的共同语能朝着健康、规范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不同民族、不同社会群体的相互接触,必然会引起语言关系的变化.极具特色的地域方言为共同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语料资源,《现代汉语词典》是共同语的集中体现.在《现代汉语词典》的修订中,总会增加一些新词.从《现代汉语词典》第4版、第5版、第6版的对比中发现,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东北方言词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其中新增加的东北方言词为例,从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方面分析东北方言词的特点,以此来探讨东北方言词强势进入普通话的原因,进而说明方言词逐渐向共同语发展的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12.
语调是一种复杂的语音现象,是语音的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的腔调.语调是在长期的、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形成的,不同语言语调的构成特征不完全相同,同一语言,共同语和方言分支之间也存在着一些或明显或细微的语调差异.就汉语而言,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不仅表现在音质成分的声、韵上,也表现在非音质成分的语调上,而且这种差异比音质差异更隐蔽,更难以掌握.我们所谈的语调偏误,是指方言语调对普通话语调的偏离.作为西南官话中一支的常德方言,其语调偏误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13.
四川方言语气词"哦"有其独特的情态意义,与其在汉民族共同语中的身份完全不同。我们在这里对四川方言语气词"哦"的情态功能以及其礼貌值做讨论,有利于规范"哦"在方言中的使用,也为其成为汉民族共同语的语气词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中的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北方话为基础方言、典型的现代白话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相似文献   

15.
高诱注方言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总是不断从人们口头语言中吸取养分,更新历史沉积下的过时成分。语言三大要素中,词汇在系统性上较语音、语法更为松散,容易受方言、土话的影响与渗透。词汇发展演变的规律往往可以从方言词语的发展变化中获得,所以,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方言词研究。“从周秦到两汉间汉语发展的情况来看,我们不难看到两种事实。一种是从春秋战国时代起在黄河流域一带已经有了区域较广的共同语,到汉代这种共同语逐渐发展为全民的语言。一种是在语言逐渐趋于一致的过程中方言的分歧仍然存在。”①东汉时间,社会动荡,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16.
论安徽方言词汇词形与词义的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地域性变体。一般来说,共同语和方言,大都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就汉语的共同语和方言来看,差别最大的是语音,大方言区之间已经因语音差异而不能正常通话,如北方话与粤语、闽语之间。词汇方面,也是千差万别。即使在北方话内部,词汇也不完全统一。至于安徽方言,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属北方方言的江淮次方言,其余地带,有徽州方言,还有受吴语、赣语、湖北方言影响的地方语言,加上地理、历史的原因,安徽方言内部蕴藏着相当数量、极具地方特色的词语。这些词语形象、生动,别具一格。例如普通话“小孩儿”这个词,合肥人叫“霞们”“伢”,安庆人叫“小伢(nga)子”,桐城人叫“小伢积”,铜陵人叫“小伢立”,和  相似文献   

17.
文学翻译特别需要译者的审美意识 ,需要作为审美主体的译者发挥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翻译的过程就是原文的审美再现过程。文学作品的翻译要忠实地译出人物的语言特色 ,再现原文的生动形象。语言的常规优美固然重要 ,但正如残缺美也是美一样 ,在文学作品中 ,人物的非规范语言也是一种美 ,因为它有助于烘托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因此 ,在翻译中要忠实再现 ,否则会影响译文的准确性、生动性  相似文献   

18.
方言土语里的一些词语,常常通过书画文字形式,不断地去丰富该民族的共同语词汇,这是语言发展的一条规律。然而,如果方言词语不受任何规则的约束,任意拿到书面语中去使用,那么,它不但起不到丰富文学语言的积极作用,反会搅乱语言词汇的正常序列。当前,随着我国蒙古语各方言区人民之间互相交往的日益密切及各方言区盟旗发行报刊图书的不断增多,汇集整理和研究规范方言土话词汇的需要显得更加迫切。我国蒙古语基础  相似文献   

19.
文学语言是语言存在和语言功能的一种形式,所以它必然受到语言规则的制约。但是,文学本身的规律又决定了文学语言有其特殊性。对于它的语言规范,既要注重它的社会性,又要考虑作家本人的个性;既允许方言的运用,又有个通俗易懂的标准。语言是发展的,文学语言更是时时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因此,应持辩证、发展观点来看待文学语言的规范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方言是全民共同语的地方变体,由语言的分化、融合,或者说语言的变异、相互影响等原因所形成。理论上,方言的性质、涵义和划分似乎比较容易理解;实践上,确定一种方言,常常是件麻烦事儿。因为确定一种方言要解决两层问题:一是它不是另外一种语言;二是它不同于其它的方言。这两个问题归结起来是要解决一种语言的差异问题:前者是解决语言之间的差异,后者是解决方言之间的差异。什么样的差异算语言,什么样的差异算方言,前些年国际上曾经专门开会讨论过,结果并不理想。因为划分语言和方言不仅是一个语言学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政治和历史文化的问题。研究藏语方言也遇到这两层问题。藏语分布地区辽阔,幅员广大,不仅藏族使用,也为其他民族使用;反过来,藏族在吐蕃王朝时间,征战兼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