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心雕龙》和《诗品》有相近的情感符号:声律、夸饰、事类;又有相异的运动结构:刘勰以总论一枢纽一割情析采构建著作理论体系,钟嵘以三篇序文和60篇评品文章构筑著作结构。同时,情感符号扣理论结构蕴含文艺家的审美人格:刘勰追求“重旨复意”之无我,钟嵘崇尚“无极动心”之无味。  相似文献   

2.
自古至今人才管理都是组织发展的重要命题,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对此也不乏论述。如古代兵书《六韬》和《三略》都有大量的文字论及人才管理之道与选择人才的标准等等。其人才管理之道强调的是情同意合,人才管理之法强调的是"爱人""钓人""崇礼""重禄",人才管理的目标是"务揽英雄之心",人才管理的要求是正己树人,人才管理的境界是得人才之心,就选择人才的标准,两书共分析了四十多条的内容。这些内容虽然为古代大贤所述,但其应用价值于今仍然很高,很多思想和方法在现代人才管理中甚至可以直接使用。  相似文献   

3.
沈德潜的诗话《说诗晬语》在当时颇有影响。沈德潜以《说诗晬语》为中心,提出了不少新的诗学理论。在论唐诗方面,反对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格调""骨干气魄";在论汉魏六朝诗方面,不满钟嵘对某些诗人的分品,尤推崇陶渊明诗歌的平淡之风,鲍照诗歌"抗音吐怀"的开创之功。沈德潜的诗论也存在着一些弊端,最明显的是儒家诗教观念的某些局限。  相似文献   

4.
《南都学坛》2019,(2):39-45
李绿园《歧路灯》研究百年,以与《儒林外史》《红楼梦》比较确定其在文学史上的位次即"排位",曾一时为学术讨论的热点。先后出现"超《红》胜《儒》""平《红》超《儒》""鼎足而三""逊《红》越《儒》""逊《红》平《儒》""远逊《红》《儒》"六说。这种"排位"有一定必然性;诸说也各有所据,讨论之无果即是结果;而且归根结底,《歧路灯》的排位不由讨论议决,而将经由"历史的筛选"注定。《歧路灯》与《儒林外史》《红楼梦》是可比的,已如诸说;又是不可比和不必比的,即李绿园《歧路灯》是中国古代小说独品一流之作。  相似文献   

5.
"和",是在世界观和认识论基础上形成的以和谐为核心的综合性概念,作为一种状态理解,是不同要素间和谐、平衡、圆融、相遂相生的最佳关系状态.以《淮南子》"法"思想为论域,"道""法"之"和",以"道"入"法",缓解"法"的刻薄寡恩;"儒""道"之"和",以仁义入"法",化解严刑重罚的残暴之失.《淮南子》以旨近《老子》融和诸子,为调和矛盾、化解危机提供天下"和合"的为治方案.  相似文献   

6.
"红取之于金而红于金"。凡物俗则不足观,有灵性则格外可人,《金瓶梅》则突出人之俗,而《红楼梦》突显人之灵性;作为生命之始的性是纯洁而美幻的,以恶念待之则见淫滥,以纯情待之则现诗意,《金瓶梅》写其淫滥,而《红楼梦》写其纯洁美幻;肉身之享乐是容易满足而生厌的,往往以空为结,而情感会给生命诗意的栖居感,《金瓶梅》写肉欲,而《红楼梦》写情感。宗教精神是人性之高贵处,是美丽生命不可缺的,缺则难免生命下滑于浊臭之泥坑,《金瓶梅》则写腐臭之行尸,而《红楼梦》突显宗教信念。从俗不可耐到超尘脱俗,是《红楼梦》在人物形象上对《金瓶梅》的超越。  相似文献   

7.
《旅心》和《红纱灯》是穆木天和冯乃超旅日生涯的结晶,不仅情感特征更多地带上了日本"物哀"色彩,而且在朦胧幽玄的情调,对自然界声色的高度敏感,对音乐美的探索以及其象征主义中包孕浓厚的唯美色彩等等方面,都表现出对于日本文化的广泛吸收与交融。  相似文献   

8.
杜贵晨 《南都学坛》2005,25(1):73-76
《西游记》"三教归一"、"万法……归一";"三教归一"归于"佛","万法……归一"归于"心"。而心即佛,佛即空。"孙悟空"即"心悟空",为"归一"之象征,也就是说"悟空"为"归一"之旨。《西游记》由"归一"而至于"悟空",是一部糅合儒、道"归一"于佛教色空而以"治心"淑世的长篇小说。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文赋》序中主要语句"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理解,指出"意不称物"之"物"不是指客观事物,而是指文体之格调."意不称物"是指文意偏离文体之情感格调,进一步指出《文赋》的主题为论以辞表意之方法.还指出了《文赋》没有关涉确立主题的议题,给《文赋》留下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缺憾.  相似文献   

10.
从影片《2001: 太空漫游》、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及尼采同名著作三者精神层面上的内在关系来看, 库布里克意在建立宏大的立足星际的"宇宙观", 并塑造出属于未来时空的"宇宙超人".与之相类的太空题材影片中, 《星际穿越》运用大量现代物理学知识, 重构了观众基于牛顿物理学绝对时空理念的"宇宙观", 但影片深层结构却彰显出宗教式的人性救赎; 《星际探索》中的存在主义虚无感、荒谬感也借由主人公的情感回归得到消解.在批判科技理性的同时, "宇宙超人"回归为"地球人", 太空题材科幻影片也借由对"未来乌托邦"的建构, 完成了科技理性与人性救赎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1.
日本古典文艺理论"物哀"一直以来都是日本文学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但其研究素材大都集中在《源氏物语》及其周围文学作品中。《古今和歌集》成书早于《源氏物语》近百年,在该和歌集里,读者同样可以品味出"物哀"思潮,该时期的"物哀",渗透着平安朝时期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凄凉,其孤独之美,也正是和歌细腻而不乏情感的特色之体现。  相似文献   

12.
朱熹"以《诗》说《诗》"诗经诠释学美学的基本原则正是建立在对"以《序》解《诗》"辩论基础上的。朱熹以为《诗》是"感物道情"之结晶,所谓"以《诗》说《诗》"就应该是从《诗》所"道"之"情"的方面去把握这种《诗》之"情"。《诗集传》突出了《诗经》文本,充分体现了朱熹的说《诗》风格和创新,是"以《诗》说《诗》"原则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3.
"断烂朝报""不列《春秋》于学官"是《春秋》学史上的两大公案。王安石所谓《春秋》"断烂朝报"指《春秋》注解之书,并以《春秋》经发展的特点而确有"不列《春秋》于学官"之意。王安石以其经学思想区分《春秋》经与传,视《春秋》经为"难知"但"可知",对《春秋》传则由"取"到"疑"以至"不足信"。针对《春秋》中天人关系、伦理等级等问题,王安石提出"任理而无情""以道进退"。王安石在北宋《春秋》学进程中间接为《春秋》学发展指明了新的致思方向,有一定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14.
《庄子》与《红楼梦》中的梦幻故事既是"梦"境与"幻"境的交织,又是为情、为文、为理之梦。在梦境艺术的创设中,两者既有同曲相和之处,又各有妙音,具有"幻中有真"的审美意蕴。二者均寓"道"于"梦":《庄子》追求"真人不梦",是精神上的绝对自由,《红楼梦》则是一场世俗化的人生之梦、色空之梦。  相似文献   

15.
《金瓶梅》关于"色空"观念的阐释,对《红楼梦》有着很大影响。两者均通过与世人密切相关的"钱财""情色"书写,阐证"万物为幻""一切皆空"的思想,旨在劝诫世人莫要放纵自己的欲望,沉迷于浮华的表象。《红楼梦》在汲取《金瓶梅》思想的同时也进行了创新,这可以通过"子虚之死"与"贾瑞之死"——两处死亡叙事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16.
对于《大学》的诠释重点,王阳明从"格物"出发,经历了从"诚意"到"致知"的转移过程,它蕴涵着"致良知"提出的内在逻辑。一心求道的王阳明,早年困惑于"格物",因为朱子"格物"夹杂的知识诉求之方式达不到终极之道;龙场悟道后的阳明重视"诚意",以"意"涉"物"、训"物"为"事",将"物"明确为人的生存情境而非客观之物,对应之"理"则为德性形态的是非之理,"格物"被纯化为通过德性涵养达到心体的绝对自明而占有终极之道;宁藩之变后的阳明提出"致(良)知",则德性涵养过程中的是非标准被明确澄清,对朱子"格物致知"理论的彻底改造也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17.
关于《春秋》与《左传》经传关系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即《左传》是否《春秋》之传。虽然《左传》解经不同于《公羊传》和《谷梁传》,但《春秋》和《左传》不是两本独立的书,《左传》也不是一本伪书,更不单纯是一本史书。参照《春秋》《公羊传》《谷梁传》,可知《左传》不仅"以义解经"、"以事解经",还"以礼解经"。  相似文献   

18.
阮籍《咏怀诗》旨意幽微,南朝时即有颜延年和沈约为之作注。稍后钟嵘在《诗品》中就对颜延年注解进行了评价和揣测,但对沈约注却只字不提。颜、沈二注目前仅少数几条保存在李善注《文选》内。笔者以此为据,发现钟嵘批评颜延年是因后者只谈名物训诂不谈美刺教化,严重背离了《毛诗》的注释传统,而这又体现了钟嵘诗学观中对传统继承的一面;不提沈约注,是因为沈注流传极少,他并没有见到。  相似文献   

19.
"心"在英语中通常译为"heart/mind"。在中国古代,"心"是思维和情感的同一体;心的推理性和情感性之间没有一条明晰的不可逾越的界限,这对理解整个中国传统是有重要意义的。无论是"心"的词源和孟子所处时代的思想家在"心"问题上的基本观点,还是《孟子》中论述到的"心",我们发现,《孟子》的"心"实际上是生物性与社会性相和谐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立法学,孔子《诗》学同样是立法学。当古老中国面临西方"异制"冲击之时,清末民初大儒廖平致力重拾儒家内学"旧法",尤其注重《诗纬》。晚清大儒应对西方"异制"挑战时的首选古学资源为儒家公羊学,但与康有为借助公羊学"托古改制"接应西方民主不同,廖平坚持公羊学的王政论本色。廖平认为,公羊学所倡导的"素王说""三统说""中外说""文质说",无不源于孔子《诗》学。要理解这一本源,必须依循《诗纬》的指引,因为,《诗经》师说,"精微义例,全在纬候"。针对以《诗》为古事、以序说《诗》的旧说,廖平"于四始、五际、六情之义,以及篇什配用之理"推阐儒家内学的诗学要义,提出"《诗》者志也"为"空言俟后",为当今思考中国新政与全球化处境的关系,提供了发人深省的秘学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