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心雕龙》和《诗品》有相近的情感符号:声律、夸饰、事类;又有相异的运动结构:刘勰以总论一枢纽一割情析采构建著作理论体系,钟嵘以三篇序文和60篇评品文章构筑著作结构。同时,情感符号扣理论结构蕴含文艺家的审美人格:刘勰追求“重旨复意”之无我,钟嵘崇尚“无极动心”之无味。 相似文献
2.
陈迪泳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2):73-76
刘勰倾注其毕生的追求与思索而创作的体大思精的《文心雕龙》正是其美学生命的显现。刘勰将其在独特的人生旅途中获得的生命意识贯穿于《文心雕龙》的文道论、创作论、鉴赏批评论和文体论之中。其中,在“论文叙笔”的文体论中,刘勰以宗经、溯源、矫讹、趣新的生命意识创造了风矩骨采、金相玉式的审美意象。 相似文献
3.
张皓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8,(5)
刘勰的《文心雕龙》鲜明地体现出中国文人的一种自觉的“作者意识”。文章从考索“作者”的原义入手,分析了《文心雕龙》作者意识产生的思想渊源和理论价值,论述了这种“作者意识”所代表的传统的群体意识和独立的主体意识而包含的二重性,探讨了其中具有的人生作者意识、人文作者意识和人格作者意识等多层次内涵。 相似文献
4.
陈迪泳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4)
《文心雕龙》在体大虑周的整体形式中形成圆照典雅的形式特征和注重论文叙笔的有机形式论,《诗品》则在思深意远的整体形式中形成品味新奇的形式特征和止乎五言的有机形式论。同时,在文学形式中溯源,两部文论著作的民族时代文化渊源相近,即儒途、道心、《易》理兼综,而其个人心理根源不同:刘勰在由佛入仕、实现理想的日神精神的鼓舞下创作《文心雕龙》,钟嵘则在特立独行、恣意纵情的酒神精神鼓舞下创作《诗品》。 相似文献
5.
本文梳理了21世纪初15年以来,钟嵘《诗品》研究的热点及其相关成果,分析了它在版本、校勘、辨伪、诗学术语、理论上的新成果以及出现的若干问题。论文认为未来的《诗品》研究应从版本文献向理论深度拓展,而创新型、稳健型、国际性的学术格局应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张皓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9,(5)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体现自觉的本原意识的文学理论著作。这种本原意识具有多重内涵 ,主要表现为对外追索自然本原和原始文学的渊源 ,对内探求人的心性本原和主体精神 ,实质上是一种寻找和反思文化本原的人文意识。这也是《文心雕龙》在理论体系、思想深度和文化价值上使古代其它文论无可比拟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王芸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Z3)
钟嵘《诗品》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自觉的文学批评著作” ,与刘勰《文心雕龙》齐名 ,代表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的最高成就 ,在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历代研究者、注释者甚多 ,吕德申《钟嵘诗品校释》是其中不容忽视的一本。其特点是 :考据精约 ,论证严谨 ;阐发义理 ,妙解文心 ;引述宏富 ,材料齐备。虽然在人事考证上存在一些值得再商榷研究的问题。但瑕不掩玉 ,吕校的精约详实还是有目共睹的 相似文献
8.
《文心雕龙》“心”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映山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3):149-152
《文心雕龙》是我国最早、最系统完备的文学理论专著,刘勰以“文心”名题,并释曰:“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誉人则“五行之秀”、“天地之心”;并曰:“心哉美矣,故用之焉。”吐露出对“心”的深爱之情。作者在《序志》篇的“赞”中写道∶“生也有涯,无涯惟智。逐物实难,凭性 相似文献
9.
陈明彬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3):147-150
细读《文心雕龙》文本,我们可以明显发现刘勰这部中国文艺美学史上的“体大虑周”之作,还是在诸如 “文”之索源、文学批评、“言/意”关系及文学“常/变”关系等的认识上表现出前后相悖的观点,这种原因的产生不 仅展示着刘勰思想的复杂性,更揭示着文学自身存在的矛盾,而对文学自身存在矛盾的不断阐释则成为催生文学 理论的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0.
《文心雕龙·定势》篇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建民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2):61-64
“文势”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独特的理论范畴 ,“文势”理论源于刘勰的《文心雕龙·定势》篇。从刘勰所论看 ,“文势”属于作品形式范畴 ,它的形成与作品的语音、文字、语句等形式因素相关。“文势”具有运动性、包蕴性和多样性等特点 ,对读者有巨大的审美功效。刘勰的“文势”思想对今天的文艺创作和理论研究也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1-11
《文心雕龙》之所以体大虑周,离不开"述""作"两端的卓越成就。就"述"而论,极其重视知识储备的刘勰以整理佛典为契机,继承、借鉴了《汉书·艺文志》在目录文献学上的杰出成果,提纲挈领,温故知新,运用提炼学术的手段和眼光形成创新思维,在《文心雕龙》的内在思想和外在框架上将刘向父子由重经学到重诗赋的文章学观念转变进一步落实。在这一过程中,其文章文体学、文体史学等观念亦深受《汉书·艺文志》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李金坤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4):106-108
孙蓉蓉《刘勰与〈文心雕龙〉考论》之难能可贵之处有三:考论兼擅,情理并美;采铜自鋳,拓宽新域;钻研弥深,比较辨析。从中可窺见作者持之以恒探究文心学的坚实足迹。 相似文献
13.
王福雅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文心雕龙》中有着丰富的叙事思想,主要表现在实录叙事规范的确立、整体性叙述结构模式的选择以及叙事谋略的理论等方面。刘勰对叙事文学的论述虽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局限性,然而却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丛瑞华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132-138
刘勰《文心雕龙》运用了大量的典故.该书典故的运用,为表达内容服务,增强了理论阐述的形象性和说服力;用典采用多种技巧和方法,显现了骈文语言的精美、华丽、典雅;用典展示了刘勰的文化心态和人生追求.典故运用宛转自如,用人若己,精彩绝妙;既提升了《文心雕龙》的思想意蕴、学术价值、文化品位,又为典故的传播、普及和强化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5.
石了英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28-35
从文学批评到理论建构是诗学的生成模式之一.刘勰在“宗经”视野下“论文”,尤其重视对《诗经》的批评与阐发,不仅以《诗经》为文体之源头、文学创作的范本、文学批评的标准,还通过化用《诗经》文本语言来陈述其诗学理论.通过对《诗经》阐释,刘勰提出了“雅丽”的文学审美理想,概括出了“为情而造文”、“比兴”、“以少总多”等重要文学创作手法.从对《诗经》的阐释批评到《文心雕龙》的诸多诗学理论形成,刘勰为中国文学理论之“从《诗》学到诗学”生成模式提供了考察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16.
朱彦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3):46-49
刘勰的文学思想,渊源于群经,宗经思想是贯穿《文心雕龙》的一条大动脉。"宗"与"经"的字义与"经"名的由来隐含了"宗经"的基本要求与意义,刘勰对"经"的态度与认识,源于儒家传统,他奉孔子删述之六经为正典,处处推崇备至,并总结五经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依经树则,为作文效法之圭臬。 相似文献
17.
李贵银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110-113
唐代集大成的书论家张怀瓘,对于唐代书论体系的建立厥功至伟。张怀瓘书论体系的建立主要受前代文学理论著作的影响,其中主要来自齐梁之际以体系完备著称于世的文学理论名著《文心雕龙》。对比《书断序》与《文心雕龙·序志》可发现,二者在创作动机、体系建构、评论方法、论述逻辑、语言等方面都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8.
文质理论在先秦时期从孔子开始萌芽,由孟子、荀子继承,到两汉由司马迁、扬雄、班固等人推动,在南北朝时期成熟于刘勰的《文心雕龙》。刘勰以"时运交移,质文代变"表明了其文质历史发展观,以"文附质"与"质待文"体现了其对文质关系的深刻把握,以"衔华而佩实"、"藻耀而高翔"阐释了其心目中的完美作品。 相似文献
19.
20.
《文心雕龙》自然文学观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晓青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6(3):30-32
刘勰《文心雕龙》以“自然之道”来阐释文学创作的根本原则,从哲学本体论高度论证“文”之产生与存在的必然性、“文”与“质”的本质统一关系,并以此为核心探讨了文学创作之发生、文学风格之生成、创作自由之实现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建立了相当系统化的“文道自然”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