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个案背景李女士,浙江杭州人,55岁,大专文化程度。老家在农村,五兄妹中排行老小,全家人在生活上对她精心照顾、呵护备至。她与丈夫是青梅竹马,结婚后育有一女,女儿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现与李女士居住在一起。家庭生活中,因丈夫脾气暴躁,两人常为小事而争吵,并且丈夫还有动手行为,但事后又会主动道歉。为此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定期随访对社区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影响。方法将青龙山社区中心的42例精神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的社区管理,观察组实施一个月1次的定期随访。结果观察组21例患者经定期随访后,按时服药、病情控制率有明显提高,BPRS量表评分显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社区医务人员专业的定期随访可以提高社区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3.
王健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79-83
人的生命是复杂的社会存在。人类社会即使发展到今天,人们依然在思考生命存在的意义,这也是东西方哲学探讨的永恒主题。回溯生命进化与发展史,人类关于生命存在的意义有财富观、权力观、需要观、修身观、关系观等不同的理解。文章认为人是有追求的理性存在,应追寻生命存在的意义,应有尊严地活着、有追求地活着、幸福地活着,过有意义的人生。 相似文献
4.
王正祥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4):40-44
西方学者多年的研究表明,公众有关精神病人和精神健康的信息主要来自大众传媒,但媒介对精神病患者的再现基本上是负面的,往往给他们贴上暴力和犯罪的标签,而这种负面再现又反过来促成公众对精神病人不必要的恐慌和排斥心理,该研究对我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无疑也具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5.
章瑛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0(2)
我国《婚姻法》禁止未经治愈的女精神病患者结婚,我国关于强奸罪的刑事司法解释禁止和女精神病患者发生非婚性关系,在此制度架构下,女精神病患者无法从婚内和非婚途径自主实现性权利.由于精神的残疾并不意味着身体的无欲,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实质上剥夺了该类主体的性权利这一基本人权和民法上的固有人格权,也导致案件的判决结果丧失实质正义.在现行法律框架下,我国仍有必要保留婚姻法的相关规定,故化解我国女精神病患者性权利实现之困境的有效途径有二:其一,尽快完善刑法的相关司法解释;其二,在司法实践中,法官应善于合理运用自由裁量权,从而有效保护女精神病患者性权利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孔海娥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6(6)
女性的社区参与具有与男性不同的特点,她们的参与更多的是非正式的社区互动,而正式的政治参与相对较少.如果我们从生命历程的视角来探寻女性社区参与的变化,会发现她们的社区参与会随着人生阶段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这种改变是由于角色的差异所引起的社区归属感不同而造成的.女性普遍的非正式的社区互动,使她们正式的政治参与成为可能,这也是她们发展自我的一个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7.
随着当代生物医学科技的发展,人类不得不面对一些生命伦理问题,如道德、安乐死、克隆、基因改造等.基于佛教生命认识观和生命道德观,对这些当代生命问题可以从佛法伦理视角来探讨与解读. 相似文献
8.
第二步:参加家庭沙龙邀请李女士及其丈夫参加社区心之韵服务站开设的“幸福工程大讲堂”之《夫妻婚姻关系调适》《爱的语言》两堂讲座,了解有关婚姻的知识,学习家庭成员之间沟通交流的技能与问题解决的方法,增进夫妻间的互动,改善两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近代日本动物伦理学者在制度上接受了欧美的动物实验准则和动物福利基本原则,也意识到了其中的问题与局限,并正在将其本土化.在科学教育与实践中,出现了基于佛教信仰、儒家思想对动物伦理乃至生命观的重构.近代日本的动物伦理是在欧美国家的外部压力下被动形成的,但从根本动因上可溯源至东亚生命观.在东亚生命观的影响下,日本的动物伦理以万物一体为基调,主张人与动物生命实现的一致性与完整性,蕴含爱护自然、物种平等与敬畏生命的思想.研究和分析日本的动物伦理如何弥补人类生产生活精神需要,人们如何依据其提示人类敬畏自然界、感恩和珍视自然资源,如何令其与欧美主流动物伦理对话融合,如何开展相关科普工作,对我国动物伦理研究和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实行强制隔离戒毒的效果并不理想。从生命伦理学的视角看,强制隔离戒毒长期限制戒毒人员的人身自由,戒毒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医疗救治得不到保障,有偿劳动难以落实,从而严重伤害了戒毒人员的心理尊严、生命尊严和劳动尊严。进行有尊严的戒毒改革,需变强制性、大规模隔离戒毒为自愿的、社区服务治疗为主的小规模隔离戒毒,变劳动康复与社区戒毒就业安置为行为治疗及与社会接轨的职业技能培训,并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鼓励其参与正常就业竞聘、实现自我价值,以保护戒毒人员“做人”的尊严和生命尊严,重塑戒毒人员的社会尊严和人格尊严。有尊严的戒毒将成为未来社会戒毒的主导模式和戒毒改革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1.
社会表征理论是科学主义心理学陷入困境、心理学研究多元取向的背景下产生的研究群体心理的理论。该理论强调应将心理现象置于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宏观视野中加以研究,强调群体共享的社会认知结构对群体交往产生的影响,它回归了人本主义研究传统。文章通过对社会表征理论的产生背景、基本概念的梳理,进一步揭示它的人本主义回归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车言勇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9):98-99
人是教育的核心。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说:“我只想把出发点归之为‘人’。回到人!回到人!只有进行‘人的教育’,无论主观愿望如何,回到人,进行‘人的教育’,便会有真正的教育。”可以说,小原国芳这话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只有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还原教育的真实面貌。因此,回归主体既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根本前提,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全球化和日趋扩大化的核风险、科技风险以及异化的自然风险造成了个体的“本体性安全危机”和“存在性焦虑”.个体化的生存方式导致了个体生命体验中缺乏社会意义感和归属感;非理性主义思潮影响下,又形成了个体生命责任感的匮乏;而在现代社会风险不确定性的压力之下,甚至出现了对本体生命敬畏感的缺乏和对生命终极价值追求的放弃.因此,需要引导个体了解生命的不可重复性和有限性,进而敬畏生命、珍爱生命;引导个体了解生命的社会归属性和责任性,帮助个体确立一种积极应对风险的现代生命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社区社会管理关乎党的执政地位、国家长治久安和居民的切身利益,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自媒体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话语权。我们要充分利用自媒体网络平台,抓住时代机遇,明确自媒体视角下社区社会管理的价值目标和重要性,积极探索自媒体视角下社区社会管理的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5.
张扬金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0):5-10
受结构变化、管理滞后、监督不力等影响,村改居社区腐败形势相对一般社区更为严峻。社会资本以价值观、信任、制度等为基础,在社区反腐信息共享、精神铸造、行为促进、网络规范、秩序维系等方面有独特功效。鉴于村改居社区信任与道德规范社会资本、现代性社会资本、组织性社会资本等方面不足的现实,需要从居民素质培育、集体行动网络建构、现代性社会组织开发及制度建设推进等方面进行社会资本的优化,达到促进反腐主体自觉和扩展反腐行动网络,从而提升村改居社区反腐效能之目的。 相似文献
16.
17.
艾滋病患者应该享有公民权利和一些特殊的社会权利,这既是一种法律的要求,也是一种伦理的要求。但是目前,艾滋病患者的权利保障问题并未受到足够重视,他们中的大多数都面临着社会排斥的尴尬处境,这种状况带来了社会道德的诸多困惑。只有正确认识并切实保障艾滋病患者的应有权利,才能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生命伦理观,彰显以人为本理念,维护社会伦理正义,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美国后现代主义作家唐·德里罗的《坠落的人》描绘了"9·11"事件后美国人的生存状态.从生命伦理的角度分析该小说,可以发现德里罗既表达了对美国民众在恐怖袭击中遭受的巨大创伤的哀悼,也表现出对恐怖分子逝去生命的深思.德里罗从生命平等的角度,通过艺术创作意在使美国人摆脱"我们VS他们"的心态,达到消解美国政府和官方媒体所塑造的官方叙事,激发读者思考恐怖袭击背后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9.
罗英豪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2):17-21
社区意识的内涵与社会建构论的本质意涵具有内在一致性,二者具有方法上的互补性和价值追求上的一致性.社会建构论为目前处于缺失状态下的社区意识的培育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分析视角。认为社区设施与活动、社区社会组织与社会资本及社区整合的社会建构是培育社区意识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0.
刘益梅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56-61
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长很快的国家。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得养老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传统的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逐渐弱化的情况下,作为老年人的聚居地和生活空间,社区在提供养老服务方面具有天然的地缘优势。从社会资本的角度分析社区居家养老,对于解决居家养老所面临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