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苏格拉底究竟有没有引进新神?对此,尽管苏氏本人及其追随者如柏拉图等人都予以否认,但从柏拉图尤其是色诺芬的记述来看,苏氏的确引进了新神。这位新神是一位至上惟一、全知全能、全善全德的信念神。作为信念神的新神显然不同于希腊(雅典)人信奉的作为人格神的众神,并与后者有着相对复杂的辩难关系,同时也体现了信仰与理性之间的某种关系。  相似文献   

2.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神的观念在赋予人一定的自我意识、使人与神在一定条件下分离的同时.都没有从根本上否定神的存在,但孔子神的道德实质构成了其以人为中心的神人关系模式,而苏格拉底神的理性化倾向却造成了其以神为中心的神人关系模式,他们不同神的观念及神人关系模式对东西方历史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苏格拉底自称经常受到灵异的警示, 他曾因此被指控并被判有罪。实际上, 苏格拉底的灵异只能是苏格拉底自己, 灵异的声音是他内心深处的声音, 从哲学角度说就是他的自我意识和个体意志。苏格拉底的灵异思想表现了自我意识和个体意志与传统原则、观念之间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4.
人类从野蛮向文明的过渡是与人们关于人神关系的观念转变相伴随的。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孔子和苏格拉底在东西方分别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孔子和苏格拉底在彼此相互隔绝、都未受到对方影响的情况下,分别完成了尽管形式不同、但在本质上却是相同的人神关系的观念转变。在今天东西方文明的冲突与融合日益加剧的情况下,研究这种转变及其有关的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针对苏格拉底的文献呈现出繁多杂乱、可信度不一的特点。笔者用有限材料来保障纯粹,放弃全面性而提高真实性的方法来研究苏格拉底的法律思想。并以苏格拉底的审判为分析对象,从赴死的理念和“不死”的昭示两方面论说了苏格拉底的法律思想。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美学史上,苏格拉底美学转向了人、主体和意识问 题。他对美学的贡献首先表现在对美的普遍定义的探求上。他的人本主义美学观也体现在他 的艺术意识上。  相似文献   

7.
苏格拉底在哲学史上的贡献不仅在于他恢复了古希腊理性主义精神,更在于赋予理性以实践(道德)意义。苏格拉底的出现,使哲学的研究对象从“自然”转向“自我”。苏格拉底之哲学堪称“理性主义的伦理学”,他首次将伦理学纳入哲学视野,提出了“德性即知识”的理性主义命题;同时为寻求真正的伦理学知识,他提出了“是什么”的科学思维范式,奠定了西方人的基本思维模式,极大的推进了科学与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8.
在把苏格拉底敬奉为"哲学之父"的同时,西塞罗从两个方面对苏格拉底哲学及其传统进行了深刻的改造:其一,通过对苏格拉底哲学的学园怀疑主义改造来消解希腊哲学的思辨理性,创造出"可能性真理"的思想,要求哲学成为一种实践的政治哲学;其二,通过在修辞学与哲学逻辑一致的基础上对修辞学的公共说服功能的强调,要求政治哲学从理论变成现实,来指导具体的政治生活.于是,通过对希腊哲学的理论改造与对现实政治的实践强调,西塞罗创建了一种独具罗马精神的知行合一的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9.
苏格拉底的“德性即知识”遭到包括亚里士多德在内的后人的质疑与批判,但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苏格拉底的真正精神内涵。“德性即知识”所提示道理在今天的道德实践中仍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善的目的论教育、美德根本论教育、知识前提论教育三方面阐述了苏格拉底的人生理想教育 ,体现了苏格拉底的从无知到有知 ,从真知到美德 ,从美德到至善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1.
苏格拉底的审判被视为一个有着独特意义的思想文本,对于这个文本的研究蕴涵着人们对于哲学性质与哲人命运的深度思考。在处理苏格拉底审判这个论题时,方法上应该对哲学与政治之间的基本对立有一个较为完整的了解。  相似文献   

12.
虔敬与苏格拉底审判的二重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虽然苏格拉底在宗教实践上与其他雅典人没有什么不同,甚至可能更虔敬,但其基于理性的宗教认知却与遵循习惯与本能的后者相去甚远.而他对雅典人信仰行为的理性质询,则可能导向对公认的宗教实践的一系列怀疑.这就使苏格拉底审判具有了必然性.古希腊城邦的政教合一,既决定了作为德性的虔敬与正义的二重性,也决定了苏格拉底审判的复杂性质:它既是一种政治审判,也是一种宗教审判,而不是以宗教名义发起的单纯的政治审判,或仅由信仰动机而引发的宗教审判.  相似文献   

13.
西方哲学在诞生之际与其神话宗教传统有何种关系,这是希腊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学界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两者之间有内在的连续性,另一种认为两者之间有一种断裂.本文通过区分前苏格拉底哲学中存在的三种思想倾向,即神秘主义、科学理性和哲学理性,对前苏格拉底哲学与宗教的关系进行了重新诠释.这种诠释,尤其是有关科学理性与哲学理性的区分,将有助于刻画西方哲学乃至西方文明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4.
尼采在其著作中对苏格拉底进行了批判,尼采对苏格拉底的批判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尼采认为苏格拉底杀死了悲剧同时也杀死了希腊神话,另一个原因是因为苏格拉底把理性的"善"作为最高的幸福,而尼采看到现代社会的各种危机是这种理性的苏格拉底主义发展的结果,而尼采的使命就是要颠覆这个苏格拉底主义的传统,并且克服它带来的后果,肯定人的生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确认人的主体性,建构基于普遍理性的知识与生活,是苏格拉底哲学的基本主题.他的德性论以知识论为基础,以道德主体之确立为核心,开始于自我的理性反思,而展开于自我之道德实现.无论知识还是实践,都贯穿着理性的逻辑.正是这种强调知识论、伦理学与存在论相统一,洋溢着理性精神和乐观主义的哲学,超越了智者派的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深刻改变了希腊哲学的思维轨迹,推动了希腊哲学的人文转向.  相似文献   

16.
在苏格拉底看来,作为最接近于神性存在的灵魂也会具有二重性,这就使恶的出现有了可能,但这并不意味着恶在灵魂中有其本根性的存在,它不过产生于灵魂的一种缺欠,即道德智慧的缺欠.这种缺欠源于灵魂与身体的结合及身体对灵魂的禁锢和污染.灵魂的这种存在境况表明了净化灵魂以摆脱轮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哲学就是最高的净化形式.苏格拉底对灵魂二重性及救赎的论说,兼有哲学与宗教的双重性质,其根本取向是确立理性在灵魂与实践生活中的主导性.  相似文献   

17.
苏格拉底以单一性、独立性、不变性和不可见性来界说灵魂,把这个绝对的精神实体视为真正永恒的实在.他对身体的贬抑及关于灵魂不朽的论证,虽然体现了一种宗教性的激情,但也彰显了超越宗教性的高远的伦理意图和哲学目的,这就是确证人性的本质和尊严,强调人的存在的超越性、道德性和反思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